摘 要:人類賴以生存的自然環境被不斷摧毀,資源枯竭、全球變暖等問題影響了人類的生存與發展,成為建設美麗中國的強大阻礙。以習近平為核心的黨中央,結合我國的環境問題,提出一系列新觀點、新理念、新思想、新論斷,并將生態文明建設提升至新的高度,納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五位一體”總布局。解讀和闡述習近平生態文明建設思想有利于轉變我國的發展方式,提升環境質量,進而推動美麗中國的實現,從而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
關鍵詞: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H省;當代價值
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內容豐富、精深博大,在繼承前人的基礎上,根據我國的具體實際,不斷豐富和發展其思想,是對生態環境發展的本質規律認識深化,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在生態思想的最新理論成果。十九大報告了關于中國生態文明建設一系列論述和措施,這對H省生態文明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導意義。
一、習近平生態文明建設思想主要內容
擇要而論,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至少包括文明興衰生態決定論、生態價值論、社會主義生態文明論、生態系統休養生息論等。
1、文明興衰生態決定論
“生態興則文明興,生態衰則文明衰”。生態環境保護是一種對未來事業的投資。面對自然資源的緊缺、環境嚴重的污染、生態系統的退化等嚴峻形勢,公民必須樹立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的生態文明理念。在十九大報告中,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人類與自然是共生關系,對自然傷害最終會傷及自身。我們要建設的現代化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既要創造更多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以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也要提供更多優質生態產品以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優美生態環境需要”。 這就要形成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空間格局、產業結構、生產方式、生活方式,還自然以綠色、和諧、美麗。
2、生態價值論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就生態文明建設提出一系列新理念新思路,在國內多種重要場合中多次從生態和經濟的關系方面,明確指出:“中國要把生態環境保護擺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我們既要綠水青山,也要金山銀山。寧要綠水青山,不要金山銀山,而且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 從上述論述中可知,在生態和經濟的關系方面,習近平總書記用綠水青山代表生態,金山銀山代表經濟,因此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發展理念,在發展生產力的時是要協調二者關系。
3、社會主義生態文明論
社會主義生態文明是新時代的文明形態,在黨的十八大報告中提出我們一定要更加自覺地珍愛自然,更加積極地保護生態,努力走向社會主義生態文明新時代。建設社會主義生態文明最終目標是走向社會主義生態文明新時代。這種“新”體現在新的理念,目標,制度保障等。為我國社會主義生態文明建設描繪了美好圖景。并且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走向生態文明新時代,建設美麗中國,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重要內容”。
4、生態系統休養生息論
為了解決我國目前嚴峻的生態現狀,習近平總書記提出了“節約優先、保護優先、自然恢復”的十二字方針。其中“節約優先”強調了節約資源是保護生態環境的根本之策,在生產過程中,我們要降低對自然資源的消耗,如:水資源。土地資源;“保護優先”的重中之重是保護“國土”,因為國土不但是生態文明建設的空間載體,并且國土空間的開發要全面考慮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生態效益的協調統一;“自然恢復”是指通過“重大生態修復工程”對受到污染的水、大氣和土壤等進行自然修復。
二、H省的生態文明建設現狀分析
在2000年,H省被納入全國生態示范區建設試點并統一進行指導和管理,成為繼海南、吉林之后的全國第三個生態省建設試點省。H省擁有我國最大的森林面積,礦產資源、油氣儲量豐富,豐富的自然資源為生態文明建設提供雄厚的基礎;科研人才優勢突出、科研實力雄厚,帶動了技術創新,利用技術降低資源消耗,為H開展生態文明建設提供技術指導;在農業生產上,以糧食為主,是國家重要的商品糧食生產基地,主要糧食作物有大米、大豆、玉米等。在工業上,建立國家重點煤炭、石油、木材、糧食加工的工業基地,帶動H省經濟發展,為H省的生態文明建設提供經濟基礎。
H省以開采資源作為代價的發展模式使生態系統遭到破壞,例如:森林資源遭到破壞,水土流失,水資源污染等情況,給生態文明建設帶來了相應的負面效應。然而2000年,H省成為我國第三個生態省建設試點,生態環境保護得到了一定程度提高,環境污染防治工作得到進一步提高,生態文明建設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在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的同時,H省的生態文明建設仍存在一些問題,主要問題有:
1、城鄉居民的生態文明建設意識薄弱
人民群眾是生態文明建設的基礎,生態文明意識作為人們對于生態環境狀況產生的現實反映,能夠反過來促進環境保護,改善人類與自然的關系,推進和諧社會建設。但是,部分城鄉居民不了解神態文明建設思想的主要內容,不能清楚理解習近平生態文明建設這一重要舉措的重要意義。甚至,有的居民在日常生活中都沒有養成對神態文明建設的習慣,如:亂丟垃圾、浪費或污染水資源。
2、高污染、高耗能、高產出的經濟增長方式
H省工業基礎歷史悠久,是東北重要的老工業基地,針對一系列關于生態建設政策的出臺,政府衡量H省生態文明建設與經濟利益的二者關系,采取相應的行動促進生態文明建設,但積極性還不夠高,污染物的排放和生態資源的消耗依舊處于較高水平。H省位于中國東北部,是中國位置最北、緯度最高的省份,冬季寒冷,城市取暖途徑是要通過消耗煤炭資源,導致大量煙塵的肆意排放,節能減排是制約H省經濟建設和生態文明建設的關鍵因素。
3、產業結構改革緩慢
H省作為生態資源大省,具有得天獨厚的優勢,但是綠色產業結構改革的進程確實較為緩慢,甚至有下降退步的趨勢,推進綠色發展,發展第三產業,建立健全綠色低碳循環發展的經濟是轉變經濟結構方式的最佳選擇。
三、習近平生態文明建設思想在H省的運用及當代價值
分析了H省生態文明現狀,了解其不足和發展方向,指出H省生態文明建設影響因素,利用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提出針對政策,對H省生態文明建設具有一定參考價值,為H省發展生態文明指明方向。
1、習近平生態文明建設思想在H省的運用
生態文明價值觀的建立是生態文明建設的核心,沒有良好的生態文明價值觀指導,生態文明建設不可能實現,因此要讓生態文明建設觀念深入人心,自覺參與到生態文明建設中。“不重視生態的政府是不清醒的政府,不重視生態的領導是不稱職的領導,不重視生態的企業是沒有希望的企業,不重視生態的公民不能算是具備現代文明意識的公民”。 H省運用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建立以政府為主導、企業為主體、社會組織和公眾共同參與的環境治理體系結合省情和地理位置制定出特色的生態文明建設政策,這些政策為實現環境優美、蔚藍天空、良好的生態系統建設有著現實意義。
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要改革生態環境監管體制,加強對生態文明建設的總體設計和組織領導,設立國有自然資源資產管理和自然生態監管機構,完善生態環境管理制度”。 為了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H省政府統一履行了使用控制和生態保護與修復的各項職責,統一履行了規范城鄉污染排放和行政執法職責,提高生產過程的排污審計,建立企業配合生態文明建設和產業結構,帶動企業主體降耗減污,節能減排,產業結構升級,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發展新興產業,知識密集型產業,集約型產業。H省政府引進科技人才,創新科技,運用新技術對大氣污染和水資源污染進行治理。H省政府呼吁城鄉居民從自身做起,采取綠色消費的觀念,建立低碳、環保、可持續的消費觀,不鋪張浪費。
近年來,H省生態文明建設及森林資源的保護取得了一定的成績,水資源污染等情況都有了一定的改善,生態環境的改善取得了突破性的發展,自然生態保護區的范圍也不斷擴大。這都是踐行習近平生態文明建設的必然選擇。
2、習近平生態文明建設思想的當代價值
生態文明是人類長期主宰人類社會的物質文明的反映,它是整個社會文明的社會轉型,涉及物質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從上述可以看出習近平思想為H省的建設提供了方向和方法,讓人們牢固樹立環保意識,改變產業結構,利用科學技術降低對生態環境的危害,從而達到人與自然能夠和諧相處,可持續發展。
“中國責無旁貸,將繼續作出自己的貢獻。同時,我們敦促發達國家承擔歷史性責任”。 習近平生態文明建設思想改善了我國的生態國際形象。生態環境的改善使得山更青樹翠蔓、水更清澈見底,讓霧霾逐漸消失,讓陽光照耀大地,使城市更加整潔有序,是鄉村更加干凈清新;每個人都熱情友好,生活方式健康和諧;經濟發展持續綠色增長,人民生活安定幸福,這不僅符合人民的切身利益和價值追求,更有助于國家形象的提升。中國一直熱情好客迎接著來自世界各地的朋友,遠道而來的客人享受到家的溫暖。中國的發展使世界感受到了變革的力量,感受中國發展的強大勢頭,感受中國大國形象的不斷完善,與此同時,中國將承擔起世界大國的責任,為共筑美好地球之家在做出貢獻。
習近平指出:“我們保護生態環境,就要像對待我們自己眼睛那樣愛護,像對待生命一樣對待生態,推動形成綠色發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協同推進人民富裕、國家強盛、中國美麗”。 因此,在五位一體”的總布局、“四個全面”戰略布局下,認真搞好生態文明建設的頂層設計,深入探索綠色新動力,努力推進社會主義生態文化,積極推進人與人、人與社會、 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習近平生態文明建設思想誕生于當代中國生態危機加劇的背景下。作為一種正確而成熟的指南,它將會促進美麗中國的實現,也是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根本大計和行動指南。
總結
馬克思和恩格斯認為自然界是人類生存和發展的基礎,必須處理好人與自然的關系。習近平生態文明建設思想正是在繼承和吸收馬克思主義生態思想的基礎上,充分認識到了大自然是我們生存的母體和搖籃,脫離大自然人類將面臨滅頂之災,提出在保護生態環境的同時健康發展,在謀求發展中保護好我們賴以生存的家園。
參考文獻:
【1】習近平: 《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人民出版社 2017 年版,第 50 頁。
【2】習近平: 《之江新語》,浙江人民出版社 2007 年版,第 153 頁。
【3】習近平: 《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人民出版社 2017 年版,第 50 頁。
【4】 習近平: 《干在實處 走在前列》,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 2006 年版,第 23 頁。
【5】習近平: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代表大會上的講話[N].人民日報,2017-10-18
【6】 習近平: 《攜手構建合作共贏新伙伴 同心打造人類命運共同體———在第七十屆聯合國大會一般性辯論時的講話》,《人民日報》2015年 9 月 29 日,第 1 版。
【7】《習近平談治國理政》( 第二卷) ,外文出版社 2017 年版,第 209-210 頁。
作者簡介:
劉佳琦(1996-),女,漢族, 黑龍江大慶人,法學研究生,就讀于黑龍江大學,研究方向:中國近現代史基本問題研究。
*基金項目:本文系《論習近平生態文明建設思想及當代價值—以H省為例》科研項目成果(項目編號:1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