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菁菁
摘 要:中國幅員遼闊,地域范圍廣大,而各地的氣象情況千差萬別。如何詳細了解到各地的氣象情況,及時發現氣象災害預兆,對可能出現的災害進行預防,種種問題考驗著地方部門和政府機構。在這一個巨大的系統工程面前,社會應集合起來,從前期監測工作開始,把守好每一關口。本文就氣象災害預警機制的設計出發,將這一自然問題與人文社會緊密起來,推導出社會應急響應措施,力圖引起讀者對氣象災害預警與社會應急兩者的深入思考。
關鍵詞:氣象災害;災害預警機制;社會;應急響應
眾所周知,當今世界存在諸多環境問題,尤其是全球氣候變暖所帶來的一系列氣象問題嚴重影響了人們的正常生活。幾年一次甚至幾十年難遇的極端天氣如今也侵入了人們的日常生活,在社會上造成了不小的恐慌,對整個社會的經濟損失也不容小覷。全體社會成員應該及時認識到氣象災害的嚴重性,并積極探究氣象災害的預警機制,將此與社會應急響應結合起來。從意識的增強開始一步步努力減少氣象災害對社會各方面造成的損失。
1 氣象災害的影響和氣象研究現狀
1.1 氣象災害的類型和后果
(1)淺析氣象災害出現的原因。近幾年來,由于人們追求高速發展的城市化工業化進程,對自然不加以節制地濫砍濫伐,改變了自然界的平衡關系。地球陷入了全球變暖的陰影,而對此自然給予我們的懲罰是各種極端天氣的頻繁發生。除了不分季節發生的暴雨、洪澇等,更有森林火災、生物災害等以前很少發生的自然災害高頻率地出現在當今人們的生活中。
(2)大工業過度追求經濟發展的“自作自受”。前面所提的自然災害出現的原因一部分是由于工廠的過度建設,而自然災害首先最大的損失者恰恰就是大工業企業。因為將大量資金投入到對經濟效益的追求上,該類型企業中大多數不重視甚至完全無視企業自身對氣象災害的預警工作。所以一旦突發氣象災害,該工業的生產設備等便會受到極大的破壞,在基礎設施和工作人員等工程的各個方面都造成巨大的傷害,給大工業企業帶來難以衡量的經濟損失和人員損失,在社會上也極易造成惡劣的影響。曾經一心樹立的企業品牌和積累的企業價值便會因為所謂的天災瞬間灰飛煙滅。
(3)落后農業無奈難逃其害。同樣的情況也出現在農業上,農業本來就是靠天吃飯的“行當”,一旦老天“發怒”一陣狂風暴雨就可將莊稼漢一年的收入化為空無。而令人越發心痛的是當今農業機械化現代化并沒有普遍開來,農業依舊處于一個相對西方而言比較落后的境地。很多在田間勞動的仍是知識水平低下的農民,只知埋頭揮灑辛勤的汗水,不知及時關注氣象災害,更難理解氣象災害預警的重要性。一旦突發氣象災害,他們能做的也許只有坐以待斃。
(4)相對發達地區一毀俱毀。社會的高速發展帶來的是人員區域化,人們都奔向經濟發達的地區從而造成人員區域性密集分布,一旦氣象災害發生在北上廣等發達地區,對包括交通在內的基礎設施的傷害是不言而喻的。那我們面對氣象災害的威脅就無能為力地聽之任之嗎?當然不是。這時候就彰顯了氣象災害預警機制的重要性,而除此之外,更需要社會應急的積極響應。
1.2 氣象災害研究現狀及預警設計
(1)管理部門的層層分工合理開展氣象管理工作。
氣象災害研究和我國其他事業一樣都是在國務院的統一指導下進行,有國務院針對突發氣象災害事件的衡量下發政策性指導,必要的管理機構是必不可少的。如果突發氣象災害發生,相關部門往往會緊急成立一個氣象指揮部門分管指揮工作。相對于政策性的指揮部門,中國氣象局則是負責將政策性指揮落成計劃,下發到各自的部門進行分工負責。總的來說,我國氣象管理部門實施著分級管理的形式,將任務分支為框框條條,對氣象災害的監測方面相當重視。
(2)氣象管理現狀和相關法規制定情形。
法律法規是國家治理的一大方法。而在氣象管理方面也不乏一系列法律法規的出現,早年的《突發公共事件應急預案框架指南》《xx市氣象災害應急預案》等等都從上級領導階層處下發到各級政府,以明文規定的形式呼吁廣大人民群眾重視對氣象災害的預防。尤其是氣象部門需要繼續加強預警設施的技術革新,正確發布氣象預報或者是臺風等氣象警報,及時向廣大群眾報之以預警信息,給人民群眾做好防護工作爭取到充分的時間。
(3)氣象災害預警機制的設計。
首先,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各級政府職能機構要根據當地實地區域地形開展設計,合理建立起預警預案。當然建立起預案后不能將之淪為一紙空文,而是應該明確預測出往后幾天甚至是往后幾周可能會出現的氣象災害,哪怕只有一絲可能出現的預兆也要引起足夠的重視,準確地報知給群眾。其次,基層應急響應。一個巴掌拍不響,上層的政策需要得到基層的相應重視方可真正地落實行動。即基層應該積極響應應急政策。在預警前期,相關部門就提示相關部門和公眾做好防御準備工作。并通過各種傳播媒體公眾及時發布防御措施,防止公眾對即將到來的氣象災害感到無能為力。最后,在氣象災害結束后,各職能單位應該及時組織專門人員進行災害總結。針對性地計算事后相應的一系列損失,包括經濟損失和環境損失。最重要的是對本次災害進行總結,在彌補好人員損失的基礎上提供好數據,為上級以后的工作提供寶貴的經驗。
2 社會應急響應的情形現狀及發展情形
2.1 社會應急服務在抵御氣象災害中的重要性
當通過氣象災害預警機制的驗證后,社會如何進行應急服務便是重中之重。而社會應急響應到后期真正的行動落實都不是一蹴而就的。其中主要包括四個方面,首先是精確反饋、超前部署。根據氣象部門通過專門設施所檢測到的氣象趨勢,對氣象災害的時間、災害等級和影響地域告知群眾。其次是傳達預警、提高覆蓋率。氣象局要利用一切可得到的媒體工具向社會發布預警信息,并且積極指導防災避災的方法。再是提高應急部門之間的聯動性,針對提高氣象服務。社會是一個整體,其間包括水電部門、公安部門、民政交通部門等等,因此各地氣象局及時將專題報告告知上訴部門,并在后期密切聯系各個部門,一起協力帶領社會群眾積極面對氣象變化,抵御住氣象災害。最后,加大宣傳力度,開展科普工作。不論是在得到氣象災害預警的前期還是后期,社會宣傳部門都應做好自己的宣傳工作。與公共媒體開展良性合作,普及氣象科普知識。從意識角度發面,提高公眾的關注度,從側面提高了群眾對社會應急響應的行動力度。
2.2災害預警與社會應急存在的問題和改善建議
(1)氣象災害預警機制不完善,概念界限模糊
在平時的氣象災害預報中,我們往往會聽到報告中報知以災害等級,但是作為平民百姓很少能夠明確區分其中差異。一旦沒有具體衡量數據和定量概念,那么所帶來的就是等級模糊概念,繼而容易造成社會應急的混亂劃分。
(2)社會應急機制執行力低下,資源浪費嚴重
雖然我國已經將防災避災放在了重要的地位,并且將應急管理納入了法制化的軌道。但是限于技術發展水平仍處于中等下的水平,對災害的預報往往會有所偏差。而在錯誤信息的傳達下,社會盲目開始響應氣象災害應急。到頭來應用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去預防一場子虛烏有的氣象災害,得不償失。因而,在氣象災害預警機制和社會應急響應兩者關系中,最重要的就是要提高科學技術發展水平。努力發展氣象專業人員,提高氣象災害預警的準確率;集中組織社會應急部門,進行創新型媒體傳播改革,力爭氣象災害預警的時效性。
3 結束語
氣象災害預警對整個社會的經濟文化都具有重大影響,一旦這一關鍵機制有所落后,對經濟人力的損失是巨大的。所以社會應當深入思考氣象災害預警機制與社會應急響應兩者的密切聯系,提高政策執行力,真正地維護社會安全和促進經濟發展的平穩發展。
參考文獻:
[1]陳宏斌,地基GPS層析水汽三維分布研究[D].西南交通大學.2014.
[2]齊勝香;;氣象災害預警應急體系[J];北京農業;2014年03期.
[3]陳香,近十年福建省主要氣象災害特點及防御對策[J].福建環境,2015(4):14-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