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波
【摘要】目的 評價抗心力衰竭治療對充血性心力衰竭病人BNP及CA125的影響。方法 選取我院2017年2月~2018年2月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60例,對其實施抗心力衰竭治療(六周),分別在患者治療前后檢測其BNP、CA125指標,分析對比BNP、CA125指標變化。結果 經過六周抗心力衰竭治療后,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BNP、CA125指標水平下降,與治療前相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給予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抗心力衰竭治療后,可降低患者血清BNP及CA125水平,BNP、CA125可作為評價心力衰竭程度指標。
【關鍵詞】抗心力衰竭治療;CA125;BNP;充血性心力衰竭
【中圖分類號】R54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ISSN.2095-6681.2019.19..01
目前,在心血管疾病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當中,充血性心力衰竭為其中一種,該疾病是各種心臟疾病發展至最終末期共同歸宿。心肌重構是引起心血管疾病患者心力衰竭發生發展的基本機制。在心力衰竭治療方面,逐漸以“阻斷惡性循環、減少心室重構、神經內分泌異常”治療新模式為主[1]。BNP及CA125水平在心力衰竭形成、發展過程中會升高。本文選取我院60例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旨在評價抗心力衰竭治療對充血性心力衰竭病人BNP及CA125的影響,如下。
1 資料和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我院2017年2月~2018年2月60例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對其進行抗心力衰竭治療,檢測治療前后BNP、CA125水平。
60例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中,男42例,女18例;年齡42~77歲,平均(56.78±2.23)歲。
兩組患者納入標準與排除標準[2]:
納入標準:符合充血性心力衰竭臨床診斷。年齡42~77歲?;颊呒盎颊呒覍偻?、知情。
排除標準:年齡低于42歲、超過77歲?;颊呒覍俨荒芘浜贤瓿纱隧椦芯?。
對比兩組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上述年齡、性別區分等資料,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1.2 方法
BNP及CA125水平測定:
分別于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治療前、治療六周后,對患者靜脈血進行抽取,研究人員對患者靜脈血進行統一保存,實施分離與檢測。采用MEIA(微粒子捕捉酶促免疫發光分析技術),采用全自動生化分析儀(貝克曼庫爾特AU5800),將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治療前、治療六周后BNP及CA125水平進行對比。
1.3 觀測指標
記錄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BNP及CA125水平指標數據。
1.4 統計學方法
研究所采用核算軟件:SPSS 22.0版本,以“均數±平均差”形式表示患者BNP及CA125水平指標,t值檢驗。若P<0.05,則說明指標數據具有統計學意義。
2 結 果
治療前后BNP、CA125指標變化情況:
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治療后BNP、CA125水平顯著低于治療前,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3 討 論
充血性心力衰竭屬于心室泵血低下臨床綜合征,該疾病的發生是患者各種心臟病晚期共同結局。BNP作為心力衰竭特異性標志物,受到越來越多的關注,在心力衰竭篩選、診斷、治療檢測及預后評價中,BNP十分關鍵。同時,作為腫瘤標志物,CA125在腫瘤診斷中具有重要意義。BNP、CA125聯合檢測具有更好的特異性,在患者遠期預后方面,兩者聯合檢測方式是否具有指導意義需要通過研究證實。對于疑似心力衰竭、存在心力衰竭風險患者,對其進行CA125檢測,有利于幫助確診。循環CA125水平越高,患者心力衰竭程度越重。在本文中選取了我院60例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進行研究,目的在于評價抗心力衰竭治療對充血性心力衰竭病人BNP及CA125的影響,根據研究結果顯示,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治療后BNP、CA125水平顯著低于治療前,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偠灾?,給予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抗心力衰竭治療后,可降低患者血清BNP及CA125水平,值得醫院推廣及應用。
參考文獻
[1] 周 琦,孫 剛.心舒寧合劑對舒張性心力衰竭患者BNP、CA125和CRP的影響分析[J].中國現代醫學雜志,2017,27(19):116-119.
[2] 馮振勤,周偉偉,趙 波.曲美他嗪對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心功能、血漿BNP及Hcy水平的影響[J].心血管康復醫學雜志,2017,26(4):424-427.
本文編輯:趙小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