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紅梅

【摘要】目的 評價中風后遺癥實施中西醫結合治療的應用價值。方法 選取2018年1月~2019年1月我院收治的中風后遺癥患者80例作為研究對象,分析其臨床治療資料。以隨機數字表法將其分為兩組,各40例,對照組采用常規西醫治療,研究組采用中西醫結合治療,對比治療效果。結果 在治療總有效率方面,研究組為97.5%,對照組為82.5%,差異較大,研究組優勢顯著,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結論 中西醫結合治療中風后遺癥,對提高治療總有效率具有積極作用,推廣價值高。
【關鍵詞】中西醫結合;中風后遺癥;應用效果
【中圖分類號】R743.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ISSN.2095-6681.2019.19..01
腦卒中發病后可能會遺留下的包括半身不遂、口眼歪斜、言語不利等癥狀,這類癥狀被成為中風后遺癥,該病癥具有較高的致殘率,對患者的語言功能、肢體功以及精神方面都會造成嚴重影響,出現功能障礙,導致患者生存質量降低[1]。因此,如何提升中風后遺癥患者的生活質量成為了目前針對該病癥治療的主要目標之一,臨床研究顯示,西藥、中藥、針灸以及按摩等對于這類疾病均具有一定效果,但單一療法療效不佳。為提升治療效果,取80例中風后遺癥患者開展研究,采用中西醫結合治療,以此來改善患者臨床癥狀,取得較為顯著的效果,現做如下匯報。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8年1月~2019年1月我院收治的中風后遺癥患者80例作為研究對象,分析其臨床治療資料。所有患者軍均符合腦血管病學術交流會對中風后遺癥的診斷標準。以隨機數字表法將其分為兩組,各40例,其中,對照組男19例、女21例,年齡51~78歲,平均年齡(60.72±5.11)歲;研究組男17例,女23例,年齡52~78歲,平均年齡(60.16±5.35)歲。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1.2 方法
所有患者病情明確后,均給予常規西藥治療,對患者的血壓、血脂以及血糖進行控制。研究組患者在此基礎上行針刺推拿+中藥方劑治療:針刺療法:取風市、合谷、涌泉、豐隆、豐會、風池、足三里、曲池、手三里等穴位,如患側肌張力較低,取重刺激手法,直至出現痹酸脹痛感;痙攣期嚴重者,先選神經照射;語言障礙者取廉泉針灸,強刺激后出針;如患者出現口眼歪斜,取太陽、人中、陽白、四百、承漿等穴位針灸。推拿療法:拿法、按法、揉法、點法等為患者放松四肢,增加肌肉的被動活動,以起到預防肌肉萎縮、舒筋活血等目的,如患者遲緩期,手法保持中等不激力度,不可大力牽拉,避免關節損傷;如痙攣期,推拿法可盡量輕柔,通過牽拉緩解痙攣程度。且在推拿治療時,手法應輕柔適當,不可過度用力。中藥方劑:給予患者自擬補氣活血方,組方:黃芪52 g,炒白術10 g,桃仁10 g,當歸10 g,川穹10 g,茯苓10 g,紅花10 g,雞血藤15 g,地龍10 g。水煎服,每天1劑,分2次服用,早晚各1次。
1.3 觀察指標
治療總有效率判定標準:癥狀全部消失,語言清晰,患肢活動自如,且動作準確有力,可以獨自步行為基本治愈;癥狀好轉,患肢恢復明顯,可步行,體征多數消失為顯效;患肢運動有力,神經癥狀有所好轉,但不能行走,生活不能自理為有效;治療后臨床癥狀與治療前相比無變
化即為無效[2]。治療總有效率=基本治愈率+顯效率+有效率。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21.0統計學軟件對數據進行處理,計量資料以“x±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例數(n)、百分數(%)表示,采用x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 果
研究組總有效率為97.5%顯著較對照組的82.5%高,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3 討 論
腦卒中也被稱為中風,屬于腦血管疾病,以中老年人為多發人群,隨著目前人口老齡化發展,腦中風的發病率也在逐年上升。逐漸成為危害中老年人群身心健康的主要疾病之一。中醫學認為,中風后遺癥的病因主要是患者在患病之后,機體出現正氣虛虧的情況,氣虛難運,以至于風痰上阻、血止氣虛,最終使得患者經絡麻痹,機體無法正常運行,致使氣血并逆、脈絡瘀阻,引起患者半身不隧。中風后遺癥經治療后,三個月內屬于最佳恢復期,故及時采取針對性治療措施對提高治療效果具有重要意義。
綜上,中西醫結合用于中風后遺癥,效果顯著,值得推廣。
參考文獻
[1] 代 靜.中西醫結合治療氣虛血瘀型腦中風后遺癥康復的臨床觀察[J].中西醫結合心腦血管病雜志,2017,15(12):1511-1513.
[2] 陳巧玲.益氣逐瘀方聯合尼莫地平治療腦卒中后遺癥臨床研究[J].深圳中西醫結合雜志,2018,28(1):32-33.
本文編輯:劉欣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