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俊瑜
摘 ?要:比較閱讀可以讓學生獲得不同的閱讀體驗,讓學生對閱讀產生新的認識,并深化學生的閱讀理解。因此,教師在進行高中階段的閱讀教學時,應當注重比較閱讀教學,讓學生在比較中發現閱讀的魅力,在比較中獲得能力的提升。
關鍵詞:高中語文;閱讀教學;比較閱讀;應用策略
閱讀是語文教學的半壁江山,對語文其他方面的教學具有促進作用,因此,閱讀教學策略的優化是語文教師一直追求的目標。對于高中階段的語文教學而言,教師應當在注重基礎教學的前提下追求變化與新意。比較閱讀法雖然不是新興的教學方式,但卻可以翻出新意,推陳出新。因此,教師可以深入研究新興的教學理論,將之與比較閱讀教學進行結合,在此基礎上優化比較閱讀教學的效果,讓比較閱讀教學變得更加高效和有吸引力。因此,本文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來對比較閱讀在高中語文閱讀教學中的應用策略進行探究。
一、比較閱讀:多樣化的內容選擇
閱讀內容的選擇是比較閱讀的基礎,對比較閱讀的效果有著直接的影響。因此,教師在進行高中階段的語文閱讀教學時應當進行多樣化的內容選擇。也就是說,教師可以將語文課本中的內容進行重組,讓學生在比較中進行學習,教師也可以將多種多樣的語文課本之外的內容引進到語文課堂中,比如,說明書、網絡評論、影評等等。多樣化的內容選擇可以讓比較閱讀更具活力與吸引力。
例如,在進行“燭之武退秦師”的閱讀教學時,我給學生選擇的比較閱讀內容有《將相和》、《晏子使楚》與現代學者對“燭之武退秦師”的看法與解讀。燭之武、藺相如與晏子身上都存在著相同的特質,在比較閱讀中,學生對這些優秀特質的認識會更加深刻。在課程開始的時候,我先引導學生進行了“燭之武退秦師”的基礎學習,然后用多媒體設備以圖片加文字介紹的形式給學生展示了《將相和》和《晏子使楚》的故事,這樣可以增加閱讀內容的可讀性。在學生閱讀完之后,我讓學生從行為、性格、品質方面對燭之武、藺相如與晏子三個人物進行了分析,在學生有了自己的認知之后,又讓學生閱讀了現代學者對“燭之武退秦師”的看法與解讀,加深學生的理解層次。通過這樣的比較閱讀,學生的能力會得到鍛煉,思想品質也會受到積極影響。
二、比較閱讀:多角度的閱讀討論
閱讀討論是比較閱讀的重點,有助于加深學生對閱讀內容的理解,并啟發學生的發散思維。因此,教師在進行語文比較閱讀教學時可以讓學生進行多角度的閱讀討論。也就是說,教師可以讓學生從不同的人物角色的角度進行討論,也可以讓學生根據不同的問題進行多角度的討論,或者根據同一問題進行不同角度的討論。在討論過程中,學生對閱讀內容的認識會更加全面和深入。
例如,在進行“小狗包弟”的教學時,我給學生選擇的比較閱讀材料是《忠犬八公的故事》的影評、傅雷的《關于狗的回憶》與蕭紅的《小黑狗》。為了增加學生的比較閱讀興趣,我給學生播放了時長為三分鐘的《忠犬八公的故事》的電影片段。在學生閱讀這些材料之前,我讓學生討論兩個問題,即:(1)狗為什么能深得人們的喜愛?(2)在與狗相處的過程中,人類究竟應當如何做?這兩個問題與閱讀內容相關,但又在閱讀內容的基礎上進行了擴展。學生的討論非常積極且廣泛。比如對于問題(2)的討論,有學生提到了人與狗應當和平共處,也有學生提到了人類對狗的馴化以及狗對人類的幫助等等。通過討論,每個人都有了自己的獨到見解。因此,教師應當注重比較閱讀教學的討論環節。
三、比較閱讀:多方面的閱讀延伸
閱讀延伸是比較閱讀中不可忽略的方面,尤其是對于高中階段的學生而言,閱讀延伸可以有效擴展學生的閱讀廣度與深度。因此,教師可以從多個方面給學生進行閱讀延伸。也就是說,教師可以根據學生具體的閱讀情況給學生進行延伸內容的選擇,也可以在比較閱讀中巧妙地引導學生進行延伸思考,在閱讀結束之后,再次引導學生進行延伸學習,提升學生的閱讀意識。
例如,在進行“鴻門宴”的教學時,在閱讀教學中我特意用趣味性的語言介紹了項羽和劉邦,比如,項羽放在現代就是豪門公子,而劉邦是典型的平民屌絲。學生很喜歡這樣的介紹,并且因此對項羽和劉邦產生了強烈的興趣。所以,在比較閱讀學習結束的時候,我給學生布置了一個延伸性的學習任務,即我讓學生通過上網查資料的形式對項羽和劉邦進行深入的了解,并將他們的生平事跡進行對比,多角度分析項羽從意氣風發的“豪門公子”到落敗自刎以及劉邦從一介“屌絲”到走上人生巔峰的原因。學生對這個延伸任務非常感興趣,學習效果自然也很好。因此,教師應當巧妙地給學生設計閱讀延伸任務。
總而言之,沒有比較就沒有參照,比較會讓學習更加有效和有趣,比較閱讀當然也不例外。因此,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進行多層次的比較閱讀學習,讓學生在比較中深化理解,在比較中獲得綜合能力的發展。如此一來,既可以讓學生享受語文學習,又可以為學生之后的深入發展奠基。
參考文獻:
[1]孫良.談高中語文閱讀教學中比較閱讀方法的應用[J].漢字文化,2018(S2):96-97.
[2]趙發寶.高中語文閱讀教學中比較閱讀方法的應用[J].語文教學通訊·D刊(學術刊),2018(10):59-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