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宏波

【摘 要】目的:研究不同濃度羅哌卡因在超聲引導下肌間溝臂叢神經阻滯中的麻醉效果。方法:選取2016年3月-2017年3月一年內行擇期上肢手術的40例患者作為研究對象。按照數字隨機分配法,成立對照組(n=20)與實驗組(n=20)。對照組于手術前實施10ml0.375%的羅哌卡因對患者進行麻醉,實驗組于手術前實施10ml0.5%的羅哌卡因對患者進行麻醉,對比兩組患者鎮痛持續時間與阻滯起效和完成時間,,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果:對照組與實驗組患者鎮痛持續時間,無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間阻滯起效以及阻滯完成時間。結論:對患者實施0.5%的羅哌卡因對患者實施手術,其起效速度明顯,使患者減少不適時間。
【關鍵詞】麻醉效果;羅哌卡因;肌間溝臂叢神經阻滯
【中圖分類號】R57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5-0019(2019)23-0-01
臨床上,神經阻滯麻醉是指,給予患者麻醉時,只需注射一處,即可獲得較大麻醉區域[1],從而使手術快速進行麻醉狀態,并獲得良好麻醉效果。因神經阻滯麻醉具有操作快、進入麻醉快以及術后恢復快等優勢[2],因此,常被應用于手臂、肩部手術中,羅哌卡因為臨床麻醉中應用較多麻醉劑[3],相關資料顯示,應用不同濃度羅哌卡因對患者實施麻醉,其能起到不同麻醉效果[4],本次研究,皆在探討,不同濃度羅哌卡因在超聲引導下肌間溝臂叢神經阻滯中的麻醉效果,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6年3月-2017年3月一年內行擇期上肢手術的40例患者作為研究對象。按照數字隨機分配法,成立對照組(n=20)與實驗組(n=20)。對照組20例患者中,男11例,女9例,年齡在35歲-59歲之間,平均年齡(47±1.8)歲;實驗組20例患者中,男12例,女8例,年齡在36歲-61歲之間,平均年齡(48.5±1.8)歲,對照組與實驗組患者性別、年齡一般資料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1.2 方法 對照組于手術前實施10ml0.375%的羅哌卡因對患者進行麻醉, 實驗組于手術前實施0.5%的羅哌卡因對患者進行麻醉,其他方法相同。①對患者下肢靜脈開放,并于手術前B超下引導下肌間溝臂叢神經阻滯給予氟哌利多2.5mg+哌替啶50mg對患者進行麻醉。②通過短軸探頭技術,顯示患者臂叢影像,通過超聲顯示,對患者外側皮膚進行穿刺,直至于臂叢后外側,觀察回收無血后,給予患者注射15ml局麻藥,觀察局麻藥擴散直至臂叢神經前上位置。③退出麻醉針至皮下,并向臂叢前上方推進,觀察回抽無血后,再次給予患者注射15ml局麻藥,觀察局麻藥擴散直至臂叢完全被液性暗區包圍。
1.3 觀察指標 觀察兩組患者實施麻醉后,鎮痛持續時間與阻滯起效和完成時間。阻滯起效時間:觀察對患者注射麻醉藥15min內,每個1min行針刺實施,其證判標準以患者自我感覺為主,如患者疼痛減輕則為起效。阻滯完成時間:觀察對患者注射麻醉藥后,患者支配區完全無痛覺則為阻滯完成時間。
1.4 統計學處理 本次實驗數據采用SPSS 19.0統計學軟件對數據進行處理,其中計量資料對比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對比3采用卡方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對照組與實驗組患者鎮痛持續時間、阻滯起效以及阻滯完成時間對比
對照組與實驗組患者鎮痛持續時間,無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間阻滯起效以及阻滯完成時間,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1。
3 討論
臨床上,對患者實施臂叢神經阻滯麻醉后,多數患者伴有明顯的疼痛感,因此,對患者生活質量以及心理都產生較為嚴重的影響。羅哌卡因為臨床應用常用神經阻滯藥物,其具有低毒、高效等優勢,因此,臨床應用率較高。因肌間溝臂叢神經相對集中,且較淺,因此,臨床上對于肌間溝臂叢神經的阻滯首選羅哌卡因[5]。本次研究,分別對我院行肌間溝臂叢神經阻滯患者使用不同濃度的羅哌卡因,結果發現,使用0.5%的羅哌卡因患者的鎮痛持續時間與使用0.375%的羅哌卡因患者的鎮痛持續時間差異不大,其無統計學意義;而使用0.5%的羅哌卡因患者的阻滯起效時間與阻滯完成時間,明顯優于使用0.375%的羅哌卡因患者的阻滯起效時間與阻滯完成時間,因此,給予患者較高濃度的羅哌卡因,能加速藥物起效時間,減少患者不適感。但因羅哌卡因在使用中,其劑量越多,其術后疼痛感越強烈,因此,可能延長患者住院時間,因此,對于具有麻醉風險較高,耐受較低者,應盡可能選擇0.375%劑量的羅哌卡因給予患者治療。
綜合以上分析,0.375%劑量的羅哌卡因其產生的疼痛感較輕,但阻滯起效以及阻滯完成時間存在缺陷,而0.5%劑量的羅哌卡因其產生的疼痛感較重,但其阻滯起效以及阻滯完成時間較0.375%劑量的羅哌卡因,其具有起效速度明顯,使患者減少不適時間等明顯優勢,因此,臨床上,應根據患者具體情況進行定奪。
參考文獻
郭能起,吳論,伍嘉艷,等.不同濃度羅哌卡因用于超聲引導下肌間溝臂叢神經阻滯的麻醉效果[J].深圳中西醫結合雜志, 2017,27(8):105-106.
陳娜.不同濃度羅哌卡因用于超聲引導下肌間溝臂叢神經阻滯的麻醉效果[J].世界最新醫學信息文摘,2017(04):114+117.
齊文勇,黨友,王海俠.不同濃度羅哌卡因在超聲引導下肌間溝臂叢神經阻滯的麻醉效果比較[J].北方藥學,2017, 14(8):190-191.
韓文冬.不同濃度羅哌卡因用于超聲引導下肌間溝臂叢神經阻滯的麻醉效果分析[J].中國實驗診斷學, 2017(11):1970-1972.
宋文琴,陳林穆,慈愛字.不同濃度羅哌卡因用于超聲引導下肌間溝臂叢神經阻滯的麻醉效果探討[J].系統醫學,2019, 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