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瑩盈
摘要:自媒體環境下,微信公眾平臺日臻完善和成熟,對于新聞的傳播力度也是空前強大,公眾平臺已然成為一個重要的媒體傳播平臺。在微信公眾平臺上,新聞的傳播具有及時性、效率高、覆蓋面廣、互動性強等特征。但同時,平臺中新聞的質量卻是良莠不齊的,平臺中充斥著低質量的信息在傳播的過程中也對大眾產生了困擾。在這個信息多元化的時代,如何迅速的將高質量有價值的新聞準確的傳播給大眾,這需要我們從新聞的源頭——寫作上進行分析和探索。本文在分析自媒體環境下微信公眾平臺的新聞寫作與傳播的特點的過程中,發現平臺上的新聞在寫作中存在的問題和原因,并提出相應的建議。
關鍵詞:微信公眾平臺;新聞寫作;傳播
微信公眾平臺是騰訊公司在微信的基礎上增加的一個功能模塊,通過這一平臺,個人和企業都可以申請打造一個微信公眾號,并實現特定群體的文字、圖片、語音和視頻等的全方位溝通、互動。微信公眾平臺的賬號包含了服務號、訂閱號和小程序,借助這一平臺進行自媒體活動,其實就是進行一對多的媒體性行為活動。
當下我國微信用戶已經達10.82億,隨著微信公眾號功能的日臻完善,注冊數量現在已經超過2000多萬個,小程序以空前的速度崛起超越百萬。各大媒體平臺紛紛推出自己的公眾號,在微信平臺上實現與粉絲的互動。尤其是訂閱號,不僅為媒體和個人提供了全新的信息傳播模式,而且構建了一種與讀者之間更好的溝通與管理模式。目前的新聞類媒體公眾號已經遠遠超越了傳統的紙媒報業和廣播電視等傳統媒體,依賴于網絡技術的快速發展和不斷更迭,微信公眾平臺甚至以其鮮明的特色獨樹一幟,獲得廣大網友的青睞,使得微信公眾平臺已然成為各類新聞媒體傳播信息的主要渠道之一。
一、微信公眾平臺的新聞寫作特點
微信公眾號平臺作為新聞寫作與傳播的重要平臺,以其獨特的創新性和時代性吸引著大量的微信用戶。
(一)創新性強
微信平臺上的新聞實現了寫作內容、寫作方式和體裁的多樣化,憑借著新聞消息的精準投放,很好地滿足了不同受眾群體對于新聞消息的需求。在新聞寫作的內容上,平臺發布的消息包羅萬象,涉及方方面面的新聞熱點,大到國際社會,小到民生百態,所選取的都是群眾關心的熱點時事。而且不同于傳統的新聞寫作,微信平臺上的新聞消息將文字、圖片和音視頻完整的結合起來,呈現給受眾良好的視覺效果和閱讀效果,這種創新性的新聞寫作模式對于消息的傳播來說無疑是錦上添花。
在新聞寫作的方式和體裁上,由于公眾平臺對于字數等的限制較少,也讓新聞消息的發布者可以自由選擇新聞的體裁。除了消息、通訊和專訪外,很多公眾號新聞評論和深度報道就格外精彩。像“鳳凰WEEKLY”自稱“有溫度、有情感、有趣味”,經常對一些熱點和特殊的事件進行深度解讀,觀點新穎獨特,說理透徹,往往一針見血,滿足了大批喜歡看新聞評論的網友。而“澎湃新聞”稱自己是“有內涵的時政新聞”,經常對于一些新聞事件做深度追蹤報道,完整的呈現整個新聞事件的來龍去脈,既尊重了新聞的事實,又滿足了網絡傳播時代群眾的好奇心。
(二)時代性強
微信公眾平臺在新聞的寫作上抓住能夠抓住受眾的特征,緊隨科技的腳步前進,具有極強的時代性。不同于傳統媒體的嚴肅官方,微信上的新聞寫作語言相對自由化,除了具備新聞寫作的基本要求之外,平臺上的語言風格更加靈活多變,或幽默風趣、輕松活潑,或言辭犀利、鞭辟入里,或平易近人、通俗易懂,文章經常緊跟時代的發展變化,這與微信用戶的年輕化和平民化的特征相對應,讓用戶及時獲取新聞資訊,滿足碎片化的閱讀需要。
同時,微信公眾平臺在不斷的更新,融入新的技術和功能,讓新聞消息的寫作和傳播更具表現力。新華社推出全球首個“AI合成主播”建立分享頁進行視頻直播。此外,還借助現場云、小程序等進行動態新聞消息的發布。可見,在進行新聞的發布和傳播中融入新的技術手段,不斷賦予微信公眾平臺新的具有時代性的表現形式,能讓新聞更“新”。
二、微信公眾平臺的新聞傳播特點
(一)信息發布及時
在微信公眾平臺上,活躍著各類自媒體、專業新聞媒體、政府組織等賬號,他們借助這一平臺發布原創或轉載的各類新聞消息,利用微信進行移動互聯網上的新聞信息傳播。大眾可以按照個人喜好在微信公眾平臺上訂閱自己感興趣的內容,一有消息發布,就會立刻推送到自己的微信上,通過這些推送讀者就可以很快了解到各類信息。
網絡媒體平臺和傳統媒體一樣在新聞寫作上具有及時性,對信息的發布甚至更加及時。微信公眾號的運營者為了能夠吸引更多的粉絲和流量,增加粘度,在消息的發布上更加追求時效。像人民日報、新華網和央視新聞等的新聞媒體賬號一天發布十幾條新聞都是司空見慣。在兩會期間,只要我們關注了這些平臺,總是能第一時間看到最新的情況報道。很多媒體公眾號也經常能夠抓住最新的熱點新聞來發表自己的看法,給粉絲提供及時性閱讀。
(二)傳播效率高
基于微信的用戶數量多,公眾號的申請門檻低,且操作方式較為簡單,傳播內容具有平民化的特點,發布者往往帶有的功利化傾向和預設立場與偏見更少,所以他們對于新聞事件的判斷和評價往往更公正客觀,也更容易受群眾的歡迎,相應的傳播效率更高。且伴隨著VR、H5和小程序等媒介技術手段的不斷更新升級,微信公眾平臺的功能及其傳播手段也在發生著變化。
當讀者拿起手機瀏覽到自己感興趣的新聞內容時,可以隨手轉發分享到自己的朋友圈,傳播給圈子里面的好友,好友再繼續傳播,形成一個信息傳播圈。另外,微信公眾平臺有轉載功能,各個公眾號之間也可以相互轉載,其內容在其他網頁和平臺上也可以再次發布與傳播。尤其是一些高質量的作品會隨著用戶和粉絲的轉發快速傳播,產生很高的瀏覽量。
(三)互動性強
微信公眾平臺在傳播新聞消息的同時,公眾號底下有點贊和留言評論。當粉絲看到公眾號發布的消息時可以通過留言的方式對內容進行討論和反饋,表達自己的看法。消息發布者可以通過粉絲的留言來進行回復管理,增加與粉絲的交流和溝通達到增強粘性的效果。這個過程是一個雙向互動的過程,徹底改變了傳統媒體受眾只能成為信息的接受者的局面,實現了傳者與受者的快速便捷溝通。
三、微信公眾平臺新聞寫作與傳播存在的不足
微信公眾平臺準入門檻低,言論自由化,內容多樣化,但它的這一特點也容易在新聞傳播的過程中產生諸多問題和負面影響。
(一)標題與內容不符
標題是新聞的眼睛,好的標題能夠很快的引人注目,促使讀者產生閱讀興趣,增加新聞的瀏覽量。但是部分寫作者為了產生爆文追求商業化利益,為達到吸引讀者和增加瀏覽量的目的,在寫作的過程中極為夸張的運用與內容不相符合的標題吸引讀者眼球,讓新聞的準確性和真實性缺失。
在開始有公眾號發布新聞的時候大量的運用一些標點符號,例如感嘆號、問號和省略號等吸引受眾的注意,但是現在標題中使用這樣的方式已經被爛化了,反而讓部分受眾產生反感的心理。一些媒體人在接到廣告的時候更加任性,把標題和內容完全割裂開來,騙取用戶的閱讀量,但是用戶點開才發現原來很多是商家的廣告,或者標題和內容完全沒有關系。
(二)報道不實
虛假新聞消息的傳播,給社會帶來了很大的危害,一些缺乏辨別力的受眾看了之后通過轉發容易讓人們信以為真,嚴重的話還會影響社會的治安和穩定。每年網上都會公布辟謠的新聞,像“XX年度十大健康謠言”,像大蒜致癌、人造雞蛋、星巴克咖啡致癌等等,很多都是通過微信公眾號等自媒體發布的新聞消息,當大家在朋友圈看到類似的消息后互相轉發擴散,容易引起群眾的恐慌。而網絡謠言的凈化和管理是非常難的,澄清往往比不上耀眼的傳播和蔓延的速度,而且謠言一旦產生就很容易產生負面效應。
另外,部分媒體公眾平臺在進行新聞寫作和發布時疏于審核,看到其他平臺發布的新聞消息,為了追求及時性不去核對新聞的真實性盲目的進行跟風轉載。在2018年9月12日華商網發布《米脂“4·27”故意殺人案兇手趙澤偉昨日被執行死刑》稱陜西省高級人民法院現已復核終結,趙澤偉于9月11日被執行槍決。新京報網、中國新聞網、央視新聞、人民網、環球網等多家重量級媒體轉載,引發巨大關注。12日,榆林市中級人民法院官方微博發布聲明該消息系為不實消息,目前趙澤偉一案正在審理中。還有像重慶公交車墜江事件發生后,很多的大媒體平臺接連轉發此次事故,從開始紛紛報道事故的原因是小車女司機,后面又是公交車司機,直到最后監控才顯示是乘客干擾司機正常行駛。新聞發布后,網絡輿論的影響使得整個過程中對小車女司機聲譽造成了損害,讓原本沒有犯錯的人背這么沉重的鍋,如果新聞沒有及時澄清,那么對于女司機和家屬可能會帶來二次傷害。因此,在新聞報道中的盲目報道,不加以新聞的核實是不可取的。
(三)內容同質化
自媒體時代,內容為王依然適用,過于同質化的新聞寫作會給讀者帶來不好的體驗感。經過對比發現,很多的公眾號在傳播新聞的過程中為了追求新聞的時效性,往往只是簡單的進行轉載或者復制,對于自己沒有采集到的新聞沒有進行深度挖掘,而只是簡單地報道。這讓受眾在閱讀的過程中可能會看到一則新聞在平臺很多的公眾號上連續出現和報道,但是報道的內容都一模一樣,沒有新穎的觀點,大量消息的同質化容易降低讀者的閱讀興趣。
四、微信公眾平臺新聞傳播與寫作發展及建議
微信平臺不同于傳統媒體,其傳播廣泛、速度快的特點應該充分得到應用,但針對目前公眾平臺的新聞在寫作與傳播中存在的這些問題,需要引起我們的注意,應從以下幾個方面來進行加強和改進,以促進新聞寫作的專業化和規范化。
(一)嚴謹擬定標題
新聞寫作其實是一件嚴肅的事,那么對待標題我們也應該一樣。但是大量的“標題黨”現象雖然在表面上是吸引了讀者的注意,但是并沒有真正的進行整個新聞寫作內容有價值的輸出。
好的標題能夠反映新聞的核心內容,表達新聞主題,強化新聞的傳播效果。在擬定標題的過程中建議寫作者謹慎思考,擬定和新聞內容相關并且能夠引起讀者興趣的標題,不要過分的夸大其詞,一定要建立在新聞的真實性之上。如果需要打廣告,可以在開頭進行說明,或者放在最后進行插入,這樣會降低讀者的反感度。
(二)堅持真實性
新聞是對新近發生的事實的報道,是準確反映所報道的客觀事物的原貌。真實是新聞存在的基本條件,堅持新聞寫作和報道的真實性也是作為媒體人應該遵循的原則。在網絡高度發達的信息化時代,面對網絡盛傳的熱點消息,公眾平臺在傳播過程中更應該時刻保持警惕,懷有質疑的精神態度,媒體平臺可以通過網絡、實地采訪等各種途徑想辦法去核實新聞消息的準確性和真實性,確定報道反映事件的環境、過程、細節、人物的語言和動作等必須真實。起好不造謠、不傳謠的帶頭作用,共同承擔起營造良好的網絡環境的責任。
(三)專注于內容
內容是新聞的靈魂和核心。即使網絡化時代,內容依舊是王者。現在人們的生活節奏在不斷的加快更新,瀏覽新聞的過程中更愿意關注輸出高質量化的公眾號,而不愿意把時間浪費在質量低的新聞公眾平臺上。如果一個公眾號發布的新聞消息質量低,長此以往關注的人也就會越來越少。所以在新聞寫作中,作者應真正的注重好內容。只要內容做的好,新聞本身質量高,就會被發掘和廣泛傳播,瀏覽和關注量自然就能夠提升上來。像新華社、人民網、鳳凰評論等專業的新聞媒體公眾號,它的瀏覽量和關注轉發量一直居于高位,就是因為它夠專業,新聞內容的質量高。
新聞寫作者要提升自身的文學知識積累和加強新聞素養。文學知識既是新聞寫作者需要熟悉的基礎,也是新聞報道中必備的背景資料。作者在新聞寫作中如過加入一定的文學性寫作手法,能夠增強受眾對報道事件的體驗性。例如寫作者如果在結構情節設置上能做到首尾呼應、曲折回環,就會比平鋪直敘產生更好的效果。
五、結語
自媒體的崛起,讓我們對新聞的關注從傳統的媒介轉向了微信等平臺,通過微信公眾平臺我們瀏覽新聞更加的方便快捷,新聞的傳播也更加廣泛高效。但是在新聞的寫作和傳播過程中出現的這些問題也不容忽視,需要引起我們的關注和注意,在此呼吁自媒體新聞寫作者在進行新聞的寫作時不僅注重外在的形式和版面的設計,更重要的是要精益求精,做好新聞的內容,注重新聞的質量,這樣才能夠有效促進自媒體新聞寫作的規范化,讓新聞寫作與傳播走上專業化道路,促進我國新聞事業的向前發展。
參考文獻:
[1]樊雅和.自媒體時代的新聞寫作與傳播[J].新聞研究導刊,2017,8 (04):39-41.
[2]蔡鈺瑩.自媒體新聞寫作倫理失范現象及原因[J].西部廣播電視,2018 (24):62-63.
[3]張柳.新媒體環境下新聞寫作文本特征探析——基于微信客戶端的研究[J].寫作,2018 (06):97-103.
[4]張英.自媒體時代新聞寫作及傳播探討[J].新聞傳播,2018 (16):66-67.
[5]羅玉明.新媒體時代新聞寫作的變化趨勢[J].傳媒論壇,2018,1 (08):143+146.
[6]賴寄丹.微信公眾號新聞寫作亂象透析[J].新聞戰線,2017 (15):97-100.
[7]詹煥煥.數字化時代下的中國新聞創新路徑[D].上海社會科學院,2017.
[8]石若楠.微信公眾號在新聞傳播中的應用研究[J].電視指南,2017 (06):40+42.
[9]賈雪苓.新媒體時代微信新聞的寫作特征[J].青年記者,2016 (32):53-54.
[10]楊靜.新媒體傳播特征研究[D].河南大學,2009.
[11]劉新.自媒體時代新聞寫作及傳播研究[J].西部廣播電視,2018 (22):141-142.
[12]陸娜.自媒體時代的新聞寫作及傳播研究[J].記者搖籃,2018 (05):52-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