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佳
摘? 要:幼兒的教學活動內容組織應當充分考慮幼兒的學習方式和認知特點,盡最大努力提升教學活動的趣味性,使教育和生活巧妙結合,進而提升幼兒教學的效果。美術課堂在幼兒教學課堂中占據著重要的地位,具有培養與提升幼兒審美鑒賞能力的作用,有利于陶冶學生的情操。因此,幼兒教師要將美術教學與生活鏈接,讓幼兒在生活中學習美術,在美術中發現生活,對此,筆者圍繞幼兒園美術課堂生活化教學實踐分別從以下三方面展開探究。
關鍵詞:幼兒園;美術課堂;生活化教學
教育與生活本身就緊密相連,只要教師善于發現挖掘生活,生活中就處處有教育,由于幼兒年齡較小,對身邊一切事物都具有比較強烈的好奇心,同時幼兒的一切能力都尚在發展之中,因此幼兒園的教育教學質量非常重要,是幼兒今后成長發展的基礎。在美術教學中,教師要注重將教學與生活相結合,引導幼兒在生活中學習美術,提升美術能力,用生活中幼兒熟悉、又卻缺乏明確認知的符號引導幼兒在美術學習中獲得實質性的收獲,使幼兒在實際體驗中感受美術的魅力。
一、整合教學資源,增強教學設計的生活性
教材是幼兒教師開展教學的核心參考資料,生活化的教學實踐也需要教師圍繞幼兒園美術教材開展,再結合課堂實際的教學需要搜集有效的生活化教學資源并對其進行整合,實現美術教學內容的生活化,這是美術生活化教學的基本前提。在這個過程中,教師可以從實際生活或者網絡中尋找有關的學科知識,對其進行生活化的處理,提升教學設計的生活氣息,讓幼兒可以輕易感知到美術課堂的生活氣息,為幼兒美術教學的生活化打好基礎。
例如,在“中國建筑”一課的教學中,教師可以讓幼兒談談對于“建筑”的認識,啟發幼兒從自家的房子、街邊看到的高樓大廈、和父母旅游過程中看到的美麗建筑等等,用談話式的課堂導入使幼兒結合自己的生活經驗了解建筑的概念,教師可以呈現我國的特色建筑,引導幼兒欣賞各地區的居民建筑,給幼兒直觀的學習體驗,通過課內外的教學資料的有效整合使幼兒真正感受中國建筑的魅力,讓幼兒談談自己喜歡的建筑,進而逐漸引導提升幼兒的欣賞水平。
二、創設美術情境,提升情境設置的生活性
美術教學情境是對原本美術教學內容的深化處理,需要教師結合現實生活以及幼兒的已有的生活認知經驗創設生活化的教學情境,進而增強幼兒對美術知識的理解。生活化情境的創設是教師開展美術生活化教學的中心環節,是實現美術課堂生活化的重要教學途徑。因此,幼兒教師要清楚地認識到情境創設的作用,通過情境將幼兒以往的生活認知與將要學習掌握的美術新知鏈接起來,使之成為幼兒感悟美術內涵,增強美術課堂渲染氛圍主要陣地,發揮其激發幼兒積極主動探索與思考的教學作用。
例如,在“各種表情的人”一課的教學中,教師可以引導幼兒回憶曾經照哈哈鏡的記憶,讓幼兒談談照哈哈鏡時的變化,借助多媒體播放不同情境下的人的不同表情,在此基礎上,為幼兒營造不同的表演情境,讓幼兒參考日常生活的表現自由表演,或者直接呈現不同表情的圖片,讓幼兒嘗試模仿,組織其他的幼兒認真觀看表演觀察他們的表情變化,讓幼兒說一說人在做表情時五官分別是怎樣的,使幼兒選擇自己喜歡的表情嘗試畫下來,使幼兒在表演情境中快速進入學習狀態,深刻感受美術與生活的關系。
三、開展教學實踐,結合生活促進知識內化
美術學科具有較強的實踐性,幼兒只知道基礎的美術學習理論是不足夠的,教師還要注重美術實踐的開展,提升幼兒對美術知識的運用能力,使幼兒的美術能力得到啟切實的發展。而要實施生活化的美術教學,教師需要將美術實踐活動與生活聯系起來,組織生活化的美術實踐活動,讓幼兒在熟悉的生活實踐中完成用美術知識解決問題的過程,使幼兒真正感受美術學習的效用,培養幼兒主動將美術學習與生活聯系的意識和技能,深化幼兒的情感體驗,為幼兒今后的發展打下良好的基礎。
例如,在“我們去秋游”一課的教學中,教師可以帶領幼兒走出教室、走向室外,讓幼兒真正感受外出游玩的樂趣和氛圍,引導幼兒認真觀察身邊的景色、各種各樣的事物以及身邊的人,給幼兒美術創作提供真實的靈感,促進幼兒繪畫技能的發揮。在“賀年卡”一課的教學中,教師可以營造相應的節日氣氛,為幼兒展示各種形式的賀卡,引導幼兒欣賞,教師講解賀卡在生活中的用處,讓幼兒選擇一個最喜歡的賀卡并說明理由,給幼兒一定的啟發,再讓幼兒說一說自己想做一種怎樣的賀卡,做賀卡的理由是什么,給幼兒實踐制作的時間,在幼兒制作完成后鼓勵幼兒分享自己賀卡的制作理念,有效培養鍛煉幼兒的美術實踐技能。
綜上所述,幼兒美術教學的生活化雖然是一種新型的教學方式,但相對于傳統的美術教學,具有非常明顯的教學優勢,愈發受到幼兒教師的重視以及廣泛應用,通過對教學手段的生活化處理,將美術中的抽象知識轉化為幼兒熟悉的美術現象,與自己已有的知識經驗互動交流,提升幼兒美術教學的效果。
參考文獻:
[1] 李海燕.融入生活,讓幼兒美術教學充滿活力[J].小作家選刊,2017,(8):209.
[2] 袁音奇.淺談基于生活化教育的幼兒園美術集體教學活動[J].考試周刊,2018,(22):1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