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麗君


【摘 要】目的:探討兒科重癥監護中的護理風險管理方法及其實施效果。方法:選取我院兒科2017年10月~2018年5月期間收治的96例重癥患兒作為研究對象,分為觀察組(護理風險管理)和對照組(常規護理管理)各48例,觀察兩組患兒的護理效果。結果:與對照組相比,觀察組患兒病情監護期間的風險事件發生率(4.17%<16.67%)相對更低(P<0.05),而在病情識別、護患溝通、風險防范以及護理文書管理等方面的護理質量評分相對更高(P<0.05)。結論:在兒科重癥監護中的護理風險管理,可以有效減少風險因素對于患兒治療康復的干擾,更好的維護患兒的健康安全。
【關鍵詞】護理風險管理;兒科重癥監護;護理效果
【中圖分類號】R378【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005-0019(2019)23--01
危急、重癥患兒的病情不穩定,需要持續、密切的監護,預防疾病的進展和惡化,直至患兒完全脫離危險。在兒科重癥監護工作中,每一項操作都需要十分精細、嚴謹,并考慮到患兒的身心特點,采取針對性的護理方法,提高臨床護理質量。該過程中,加強對兒科重癥監護中風險因素的防控,能夠為患兒的健康安全提供更好的保障[1]。本研究探討了96例危急、重癥患兒的兒科重癥監護情況,分析護理風險管理在臨床護理中的實施效果,現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本組研究對象為我院兒科2017年10月~2018年5月期間收治的96例重癥患兒,行分組對照研究(觀察組和對照組各48例)。觀察組男、女患兒分別為26例和22例,年齡范圍為1~7歲,平均年齡(3.85±0.64)歲。對照組男、女患兒分別為27例和21例,年齡范圍為10個月~8歲,平均年齡(3.91±0.59)歲。兩組患兒的基本資料具有可比性(P<0.05)。
1.2 方法 對照組患兒接受常規護理,了解患兒的臨床治療情況,持續監測其體征狀態的變化。觀察并發癥的發生情況,對癥實施治療。而在觀察組患兒的病情監護期間,實施護理風險管理,具體措施如下:①風險分析:定期進行工作總結,對于兒科重癥病房的護理工作進行評價,具體包括病情識別、臨床用藥、消毒隔離等方面,從中發現工作中的缺陷和不足。選取以往發生的風險事件作為范例,分析其發生原因和影響因素,明確兒科重癥監護的薄弱環節,然后在現階段的工作中尋找相似的問題,進行風險評估,采取針對性的防控措施。②病情識別:參與兒科重癥監護工作的護理人員,需要具有豐富的危急、重癥患兒臨床護理經驗,并定期接受業務培訓,不斷提升其工作能力,能夠嫻熟進行護理操作。護理人員能夠了解各類型兒科疾病的特點,同時根據患兒的癥狀表現,準確進行病情識別,有針對性的實施護理干預。警惕患兒體征的異常改變,觀察其呼吸、心率、體溫、尿量以及疼痛反應,及時、準確的做出判斷,采取有效的治療和護理措施進行處理。另外,患兒神色、表情的改變,同樣需要引起護理人員的注意,并積極加以了解。該過程中,護理人員需要充分調動自身的視、聽、觸等感官功能,細致入微的進行病情觀察。加強病房巡視的頻率,并做好具體、詳細的記錄,加強護理文書管理。③臨床用藥:根據患兒的實際病情,合理選用治療藥物。在用藥之前,需要嚴格進行核對,了解藥物的類型、功效、應用劑量、給藥方法,同時需要知曉藥物毒副作用,評估臨床用藥的安全性和可行性,避免出現錯誤用藥的情況。在臨床用藥的過程中,選擇療效確切、副作用小的藥物,能夠嚴格控制用藥劑量。而在靜脈輸液的過程中,正確、規范的進行靜脈穿刺,選擇好穿刺部位和血管,恰當選用進針手法,盡可能實現一次性穿刺成功。選用一次性靜脈留置針,可以避免多次、反復穿刺,能夠減輕患兒的疼痛和不適感。④護患溝通:在開展兒科重癥監護工作的過程中,護理人員需要將患兒的病情詳細告知家長,具體介紹臨床治療和護理方法。在溝通的過程過程中,護理人員應該理解患兒家長的心情,保持親切、友好的態度,安撫患兒家長的情緒,得到其對于護理工作支持與配合,減少護理人員的后顧之憂。護理人員在面對患兒時,能夠面帶微笑,給患兒留下良好的印象。經常夸獎患兒勇敢、聰明,能夠起到鼓勵作用,消除患兒的恐懼感。輕撫患兒的皮膚,有助于緩解其疼痛和不適感。
1.3 統計學處理 以SPSS19.0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的處理和分析,應用()和(%)進行計量和計數,由t值和檢驗,P<0.05代表對比具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兩組患兒病情監護期間的風險事件發生情況 在病情監護期間,觀察組中發生感染、脫管以及錯誤用藥的患兒比例(2/48)低于對照組(8/48),見于表1:
2.2 兩組患兒的臨床護理質量 評價兩組在病情識別、護患溝通、風險防范以及護理文書管理等方面的護理質量,對比組間差異,見于表2:
3 討論
在危急、重癥患兒的病情監護期間,存在著諸多風險因素,對于疾病的治療康復形成干擾和妨礙。兒科重癥監護中的安全風險,一方面與患兒病情的復雜、多變有關,另一方面則受到護理工作不到位的影響。為了提高兒科重癥監護的工作質量,需要加強對風險因素的防控,實施護理風險管理。結合既往的工作經驗,以實際發生的風險事件作為警示,及時發現當前工作中的問題,及時予以改進。加強病情識別,警惕患兒的異常體征表現,及時采取防治措施。嚴格進行藥物應用的管控,合理使用藥物。在此基礎上,正確、規范進行護理操作,減少失誤和差錯,保障臨床治療的安全性。增進護患溝通,獲得患兒家長的配合與支持,更加方便各項護理工作的開展[2]。
綜上所述,護理風險管理的實施,能夠有效提升兒科重癥監護質量,降低護理風險,為患兒的快速、良好恢復提供支持。
參考文獻
文海燕.護理風險管理應用于兒科重癥監護病房中的價值評價[J].首都食品與醫藥,2017,24(18):158-159
張華.危重癥患兒護理管理中的風險管理[J].中國衛生產業,2016,13(12):182-1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