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思越
[摘 要] 中國詩詞以其深刻的內涵和優美的意境,承載著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小學階段,詩詞作為一項重要的語文教學內容存在于課本中,它可以培養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培養學生對國學經典的理解,提升學生的文學修養。
[關鍵詞] 小學;詩詞;熱點;國學經典
詩詞一直是文人墨客表達情感的文學媒介,是國學經典中的璀璨明珠。它的結構簡潔,節奏優美,意境深邃,又具有一定的繪畫性,深受人們喜愛。為適應新課程改革的要求,詩詞的學習已向多元性、整體性發展。在教育改革的推動下,如何提高詩詞教學的有效性,豐富國學經典的內涵已成為當前教育界的一個熱門話題。
一直以來,教師對于關于詩詞怎么教爭論不休:一種是學生在閱讀時對詩的內容有一個大致的了解即可;另一種是為了使學生真正理解,必須逐句地解釋詩詞。其實,在教學實踐中,學生對詩詞的語句能夠理解時,教師就可以說少些;學生在理解上有困難的詩詞,教師需要進行指導和點撥。詩詞的教學不僅要避免浮光掠影,走馬觀花,更要防止句句引經據典,尋找出處。
如教師教學唐代詩人杜甫《聞官軍收河南河北》這首詩時,對其中“劍外忽傳收薊北,初聞涕淚滿衣裳”中的“劍外”“涕淚”,對“即從巴峽穿巫峽,便下襄陽向洛陽”中的“巴峽”“巫峽”“襄陽”“洛陽”這些詞語和地名的指導進行理解是很有必要的。學生對這些詞語理解了,讀懂了,才會理解和體會整句所要表達的意思和內容;而對于其余的句子,像“卻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詩書喜欲狂”“白日放歌須縱酒,青春作伴好還鄉”等,因為語義清楚明白,教師就沒有必要進行句句和字字的解釋,學生可以將自學和教師的指導相結合,如此,學生對古詩的思考有了足夠多的時間,并會對學習古詩詞產生濃厚的興趣。
教師對詩句整體的進行把握后,給學生以答疑、指導、幫助和點撥,不要對詩詞進行句句的解釋和分析,這會給教學詩詞帶來難度和深度,學生會有望而生畏的想法,并不利于提高學生學習的整體效果。
為了提高學習效果,教師首先要了解教材,對于詩歌的創作背景進行研究,這是“教教材”,而對于相關知識的聯系和拓展,應該采用“用教材教”之法,只有正確處理兩者之間的關系,才能真正提高詩詞的教學質量。
如李白的《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飄逸灑脫,作者于黃鶴樓目送好友離開,為其送別,以長江水暗喻朋友間的深情情誼;而王維的《送元二使安西》,作者以酒送別,借物抒情,直抒離別的傷情與苦悶,盡管創作作風不同,但是抒發的都是難能可貴的友情,寥寥數語盡顯依依惜別之情。而這些詩人之間的惺惺相惜源于他們共同遭遇與時代背景,教學中可以介紹作者的生平和詩創作的背景,之后再引領學生讀這些詩,反復揣摩詩所表達的深刻的內容,談自身的感悟和收獲。最后在對詩進行整體把握的基礎上,教師可以出示《別董大》《曉出凈慈寺送林子方》《黃鶴樓》等古詩,讓學生進行比較相同和不同之處,做到觸類旁通,有效提升詩詞學習的效果。
教師抓住送別詩的特點進行教學活動,且調動學生對這類詩進行了解和掌握。學生在對某篇送別詩的掌握后,就可以對這一類的詩予以了解,有效提升了其整體的學習本領。
詩詞篇幅短而簡潔,只有在適當的時候激發想象力,學生才能真正讓自己的思維飛揚起來。此外,在學生想象的過程中,教師應該調節和控制,只有這樣才能使課堂教學更有效。
如劉禹錫的《望洞庭》,教學的重點就可以在想象中體現出來。閱讀“遙望洞庭山水色,白銀盤里一青螺”的詩句,就可發現詩中的想象點。然而,學生的想象怎樣引領呢?教師可以對學生進行啟發,從詩的題目《望洞庭》中可以看出詩人距離洞庭湖有些距離,說洞庭湖和君山的顏色像一青螺,學生就可想象月色與洞庭湖水的清澈交相輝映的美景,通過對洞庭湖高曠清晰的描寫,充分表現出詩人的奇思異想,表達了詩人對洞庭湖的喜愛和贊美之情。
找準想象點讓學生展開想象的翅膀,教師進行指導,讓學生在想象中感覺到詩句的精美獨到,體會到的是詩包孕的深刻內涵。
綜上所述,國學經典中還有許多需要研究的課題。教師要把握熱點問題,掌握和理解內容和深刻意義,進行傳承和發揚,讓學生的知識水平和精神境界得到全面的提升和發展。
參考文獻:
[1]沈全富.小學語文古詩詞教學現存問題及策略研究[J].教師,2016(33).
[2]王立剛.小學語文的古詩教學策略探析[J].中國校外教育,2018,No.631(11).
(責任編輯:姜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