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我國在中小學開設道德與法治課教學,是適應時代的選擇,是從根基上提升廣大民眾的道德法治意識,有著深遠的意義。對于這門新的課程,我們在教學中要充分利用信息技術手段,創新教學方法,走出教室,走進學生生活,力爭讓道德與法治課堂“活”起來,提高教學效率,培養合格人才。
關鍵詞:初中政治;課堂教學;道德教育;法治意識;創新教法
中圖分類號:G63? ? ? ? ?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9132(2019)27-0081-01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9.27.074
對于現在的中學生來說,道德和法治的說教是最為枯燥的內容,學生沒有興趣聽教師苦口婆心的教導。針對這種情況,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師必須更新觀念,吃透教材的編寫意圖,明確改革的內涵,積極投身于改革的浪潮中。利用現代信息技術手段輔助道德與法治教學,改變單一的說教,創設教學情境,讓道德與法治課不再枯燥無味,而變得“鮮活”起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在社會飛速發展的今天,信息技術不光服務于現代科技的發展,而且廣泛應用在社會的各個方面,給人們的生活帶來了極大的方便。同時信息技術手段大量地應用在了中小學的各科教學中,極大地方便了師生利用網絡收集資料、自主學習,提高了教學質量。
信息技術媒體在輔助課堂教學時打破了時空、地域、語言等限制,我們在教學中所需要的資料可以隨時搜索、下載、編輯、使用等。信息技術媒體還能將文字、圖片、音樂、視頻等根據需要全方位地整合在一起,輔助我們的教學,創設我們所需要的教學情境,極大地刺激學生的感官,激發學生的興趣,打通學生的形象思維與抽象思維之間的通道。尤其是地處偏遠山區的農村學校,可以利用遠程信息傳送的優勢,實現優質教育資源的共享,獲取道德與法治教學所需要的輔助資料。
在信息技術手段進入課堂教學之后,向學生傳授知識的教師不只是站在講臺上的人,還有一位新型的教師——“電子教師”,學生除了向站在講臺上的教師請教問題、交流學習以外,還可以利用網絡向“電子教師”請教問題,互動交流。在課堂上教師組織學生利用信息媒體學習是教育改革的基本內容之一。例如,教材上有關于全國“兩會”的知識,學生接觸少,難以理解,這時候可以利用信息技術媒體為學生展示兩會召開時的各種圖片,播放人大代表走訪群眾、聽取群眾意見的視頻等。然后根據視頻設問:“政協委員是怎樣產生的?具有哪些職責?”“人大代表為誰服務?兩會代表選舉的方式有哪些?代表反映的是誰的意見?”學生通過從材料當中提取信息來回答問題,不僅直觀認識了兩會,還能在這些材料中獲取很多時事政治知識。
道德與法治教材主要呈現的是理論常識,缺少實踐訓練,學生感到枯燥空洞,因此,教師要把書本的理論知識通過創新教學方法結合學生的生活實踐再現出來。這就要求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選擇形式多樣的活動課,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發散思維。
在教學中,教師要認真鉆研教材,了解每一位學生,備好每節課,課堂上根據初中學生的身心特點,開展討論、競賽、查閱、演講、辯論等多種形式的教學活動,把枯燥的說教變成開心的活動。通過活動,學生潛移默化地接收了道德與法治教育。這樣就充分發揮了學生的自主學習作用,讓學生快樂地內化知識并學以致用,實現教材所要求的教育教學目標。例如,我在講解“正確對待理想與現實”一課時,采用了辯論的授課方式。辯論會上,學生爭先恐后,積極發言,發表觀點見解,使政治理論生活化,學生變被動為主動,取得了很好的教學效果。
正值青春期的初中學生,因學習任務緊,教師家長管得嚴,很少與社會接觸,除了學校就是家庭,真是“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讀圣賢書”,對國家的大事也無暇關心。因此,在教學中教師要選擇適當的時間和合適的機會,帶領學生走出教室,走出校園,走進百姓生活,讓學生充分了解外面的世界,關注國家大事,培養愛國情懷。如在講授“戰爭與和平”時,教師除了搜集并展示大量關于戰爭的圖片、音頻、電影之外,還要帶領學生參觀當地的抗日戰爭紀念館、紅軍長征紀念館、革命烈士紀念館等。從而引發學生對戰爭的思考,對和平的珍惜。這樣既增長了知識,又接受了品德教育,提高了道德素養。
讓課堂走出教室,讓學生在實踐中得出真知。“活”起來的道德與法治,不但要求我們傳授給學生知識,還要創新傳授知識的途徑,培養學生的情感、態度和價值觀,把課本知識內化成學生的能力,讓學生在生活中能夠應用所學知識。如在講授保護環境的基本國策時,我帶領學生走出了教室,走出了學校,拿起衛生工具清理街道衛生,呼吁街道上生活的民眾一起來保護環境,形成“保護環境,人人有責”的共識。
參考文獻:
[1]張明香.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設計探微[J].中學課程資源,2017(9).
[2]陳艷.道德與法治課智慧教學探索——以部編教材“在品味情感中成長”為例[J].中學政治教學參考,2017(35).
[責任編輯 李 媛]
作者簡介: 司社忠(1968.6— ),男,漢族,甘肅隴南人,中學一級,研究方向:初中道德與法治教育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