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日常
【摘 要】 在實際教學的過程中,我們能夠發現,歷史課堂還是存在過于傳統和刻板化的問題。在教學的過程中,教師一味追求學生的記憶,使學生失去了自主學習的能力,限制了學生創新思維的發展。而歷史教學,不僅要求學生具備相關的歷史文化知識,還要學生能夠對歷史和現實社會進行討論、分析和反思。所以,教師在日常教學的過程中,就要改變傳統的理念,重視體驗式課堂活動的創建,增強學生的歷史使命感。
【關鍵詞】 體驗式 ?初中歷史 ?創建
所謂的體驗式教學實際上指的就是,教師要調動學生的感官,使學生憑借自身的感悟來認識事物。而在歷史課堂上,體驗式課堂就是要創建帶有情感色彩的情境,調動學生的思維,激發學生的熱情。在初中階段,歷史教學的核心目標就是使學生養成良好的價值觀。只有在歷史教學中融入情感和生活,增強學生的體驗,才能夠強化學生的人文素養和民族氣息。并且,初中階段的學生在認識事物時,感知認識比理性思維更容易接受。體驗式教學就是學生獲得感性認知的關鍵途徑。所以,教師在日常教學的過程中,就要堅持以人為本的理念,引導學生在體驗中,在感悟中學習。本文結合筆者的實踐經驗,對于如何創建體驗式的歷史課堂進行了以下幾點探究:
1. 激發興趣,提高水平
教師在日常教學的過程中,要改變傳統的一人一黑板的教學模式,提高教學的水平和質量。并且,在歷史教學中,教師可以從多方面為學生講述歷史故事。不管是哪一個階段的學生,對故事都有著極強的好奇心和興趣。因此,教師在日常教學的過程中,就可以借助故事的方式,激發學生學習的熱情,讓學生快速且有效地了解歷史課堂將要講述的內容和相關的事件。
比如:在《神奇的遠古傳說》的教學過程中,為了讓學生能夠掌握華夏族的形成,理解傳說與史實的聯系和區別,培養學生分析和比較的能力。筆者在教學的過程中,首先,為學生講述了炎帝、黃帝和蚩尤的傳說。并且,要求學生根據傳說,討論這三位,誰對中華文明做出的貢獻最大。這樣的形式,就激發了學生學習的熱情。然后,筆者要求學生閱讀了教材內容,讓學生分析了傳說與史實的區別。這時,學生就明確傳說中雖然包含著真實的成分,但是,只有經過考古資料證實的內容,才是史實。
2. 豐富內容,優化過程
在傳統的教學模式中,通常只有教師一個人積極參與課堂活動,學生只是扮演著聽眾的角色。這樣的形式,不僅無法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還會使學生失去學習歷史知識的耐心。因此,在日常教學的過程中,教師就要豐富教學的內容,借助多媒體為學生展示相關的影視資源和文字,優化教學的過程,豐富學生的情感體驗,使學生對歷史知識有一個深入的了解和把握。
比如:在《甲骨文與青銅器》的教學過程中,為了讓學生了解甲骨文發現的基本史實和影響,明確甲骨文的造字特點。筆者在教學的過程中利用多媒體為學生直觀展示了青銅器和甲骨文的圖片,引導學生直觀體驗了夏商周時期文明的代表,使學生正確認識了青銅器工藝的高超。此外,筆者要求學生仔細閱讀和分析了青銅器的出現時間、用途、功能、特點、工藝和代表。在這樣的教學模式下,學生在完成筆者設計的任務時,學習能力自然會提高,情感體驗也會得到加強。所以說,教學內容的豐富,過程的優化,情境的創建至關重要。
3. 給予空間,實踐鍛煉
大部分學生在日常生活和學習中都缺乏實踐和講課的機會。為了讓學生更好的學習,教師可以為學生組織實踐活動,讓學生親身體驗講課的過程,并且,借助這種方式,激發學生學習的熱情,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此外,學生在自主備課,講解知識點的過程中,也會更加深入的理解和掌握歷史知識。
比如:在《百家爭鳴》的教學過程中,為了讓學生能夠了解百家爭鳴的時代背景,諸子百家的具體內容和百家爭鳴的影響及現實意義。筆者在教學的過程中,將學生分成了不同的小組,要求學生搜集相應的資料,制成知識卡,做成ppt。并且,筆者為每個小組規定了具體的任務,要求每個小組分析不同的代表人物。在課堂上,各個小組都需要派出代表展示相應的成果。而且,其他學生可以向講解小組提出相關問題,問題需要由其他小組成員回答。這樣的形式就保證了學生合作的效率和效果。同時,學生對本節課知識的了解和把握也會加深。當然,學生在自身體驗的過程中,也會生成感性的認知,具體了解我國悠久的歷史文化。
總而言之,體驗式的教學模式在初中歷史課堂中占據著關鍵性的地位。教師在日常教學的過程中,一定要構建體驗式的歷史課堂,幫助學生明確事物的本質,把握事物的內在聯系,獲得最為真實和直觀的情感體驗。同時,教師要從學生的實際情況和教學內容出發,激發學生學習的熱情,提高學生的歷史水平。并且,教師要豐富學生學習的內容,優化歷史教學的過程。最后,教師要給予學生自主發揮的空間,讓學生在實踐中應用歷史知識,提高學生的綜合能力。
參考文獻
[1] 周根妹.初中歷史與社會教學中體驗式教學的應用[J].科學咨詢(教育科研),2018(11):124.
[2] 張元.淺析體驗式教學法在初中歷史課堂中的運用——以華師大版《巴黎和會》一課為例[J].中學歷史教學,2017(09):41-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