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翻翻
語文教學中的創造性閱讀,在培養學生朗讀、默讀、速讀、略讀、精讀等基本技法的同時要發展學生的個性,培養學生創造性閱讀能力。結合文本與創造性閱讀教學主體、教學活動以及教學方法之間的關系,進行以下幾種具體的創造性閱讀實踐:
一、“多向比較”解讀文本意義
創造性閱讀教學要求教師應做到:
1.引導學生對課文的多向分析,讓他們反復回憶學習過的文章,進行比較性閱讀,在比較中找到文本的異同,從而加深對文本的不同解讀;
2.教師需要積極調動學生已有的直接生活經驗,去比較,去感同身受。將學生的閱讀感悟與社會生活相聯系,指導學生用生活去了解閱讀,用閱讀去影響、感化生活。
《皇帝的新裝》,這個大庭廣眾之下人人都能夠揭穿的騙局,竟然能夠順利進行,最終上演了一場鬧劇。我們在批駁皇帝的荒淫和大臣的虛偽之時,還應該通過文本與自己的現實生活做比較,反思自己在現實生活中有沒有這種“虛偽的面目”,要告誡學生通過對文本本身的探討,尤其與現實生活比較來反思自我,從而改變自我、提升自我。
二、“深入其境”凸顯微指意義
“深入其境”是指學生在閱讀過程中,對文本的閱讀期待與審美追求,從而向作品投注新的理解。這種新意其實隱含課文其中,既不明顯也不突出。學生深入語境加以凸顯、張揚,變成明顯突出的內涵所指。“其稱文小而其指極大,舉類邇而見義遠”(出自《史記·屈原列傳》),這是依文字、語段之形度內容、主旨之勢的創造。
《邊城》是沈從文的代表作,作品展現在讀者眼前的是湘西世界一種和諧的生命形態。文本中的一切都是那樣自然與純凈,為讀者刻畫出一個詩意的自然環境與人類社會。然而美好的一切只能留存在記憶里:天保因外出闖蕩而死,儺送因愧疚難耐離開家鄉,祖父也在一個暴風雨的夜晚離開人世,只剩下翠翠苦苦等待儺送的回歸……一個順乎自然的愛情故事悲慘告終。學生通過美讀,反復揣摩翠翠情感變化的關鍵詞語:“凄涼”—“胡思亂想”—“哭起來”—“神往傾心”—“頂美頂甜”—“吃了一驚”—“沉默”—“吹不好”—“柔軟”,再融入作者寫作風格和課文背景等因素去理解這些情感產生的原因。最后組織適當并且有效的討論,深入其語境的體驗、感悟,幫助學生理解小說的抒情特色,體會故事中外公對孫女的愛憐,翠翠對儺送純真的愛,天保兄弟對翠翠真摯的愛,兄弟之間血濃于水的手足之情,以此來把握小說對人情美、人性美的歌頌。
從文章字句語段等微指凸顯出來這樣的意義:看似純凈自然,充滿詩意的自然環境與人類社會以及理想化、純美化的翠翠的形象下隱藏著一個順乎自然的關于人性與親情和愛情的悲劇。
深入其境,凸顯文本的微指意義正是創造性閱讀教學的過程,可以使學生更深層次地解讀文本的思想情感意蘊,呈現文本多層次的豐富內涵。
三、“探究質疑”解讀本質意義
愛因斯坦說:“發現問題和系統闡述問題可能比得到的解答更為重要。”問題是激發創造活力、探索能力的強大動力,要善于感悟文本的疑點。“探究質疑”是指教師和學生可以對文本提出質疑和批判,找出文本中的不足與缺憾,從而展現出新的創造性的解讀意義,這一過程也是創造性閱讀教學過程中不可或缺的。
在指導學生學習《水滸傳》第十回《林教頭風雪山神廟》時,有一個男生提出這樣一個問題:在山神廟中,林沖用一塊石頭頂住了廟堂的大門,使陸虞侯等三人不得進廟,這也為林沖最終識破奸賊的險惡用心從此走上反抗的道路提供了良機,可是林沖一個人能搬得動一塊大石頭,怎么陸虞侯三人合力卻推不開呢?這個細節真實嗎?這位學生就是在對本文故事的情節、人物形象、主題思想等內容把握之后進行探究質疑。在進行創造性閱讀教學時,教師若能抓住一點,深入挖掘,學生自主探求的欲望就能夠被激發,從而開啟學生的思維之門,收到良好的教學效果。學生的思想和認識正是在這種批判性、質疑性的閱讀教學中得以發展和成熟,他們不再人云亦云,亦步亦趨,有了自己獨到而深刻的見解,而學生的創造能力也在這個過程中逐步培養和發展起來。
上述的三種創造性閱讀的方法,要求學生對已經積累的閱讀知識、技巧和經驗進行合理的加工創造,沖破傳統教育的束縛,去探索、創新、去鍛煉。但是,應該注意的是,我們切不可把創造性閱讀理解為不顧文本的語言文字信息及其本身含義而隨心所欲地自由理解、自我發揮,那就只是“創造”而失去“閱讀”的實質了。“哈姆雷特”可以在一千個讀者中解讀出“一千個”形象特征,但歸根到底他還是“哈姆雷特”。
教無定法,學無定則。我們需要把創造性閱讀推廣到每個教師和學生,去不斷地探索、實踐,摸索出一條創造性閱讀教學的成功之路!
編輯 謝尾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