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以瑛
摘 要:作文教學的過程是學生對語文知識的整合過程,也是學生審視社會,整理自我,疏解情緒,升華情感的過程。作文,要讓學生真正動起來:用慧眼觀察萬象,用真心感知生活,用智腦想象世界,用妙手抒寫真我。
關鍵詞:作文;觀察;感知;想象;抒寫
新課程改革中一再強調,教育應重在培養學生的能力。而要培養學生的能力,就應該在教學中以學生為主體,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語文教學的目的,就是要培養學生聽、說、讀、寫的能力。如果說,語文是引導學生從語言的角度感悟美、欣賞美的學科,那么創作實踐則是學生運用文字符號在情感的駕馭下創造美的過程。作文的過程是學生對語文知識的整合過程,也是學生審視社會、整理自我、疏解情緒、升華情感的過程。
語文教學中,“作文難,難于上青天。”這是師生普遍的感覺。學生對作文感到頭痛,覺得“愁眉苦臉下筆難,煞費苦心腦汁干。”老師對作文犯難,是因為盡管使出渾身解數,也指導不出幾篇上乘之作。那么,有什么靈丹妙藥能戰勝這個語文教學中的攔路虎呢?本人在這幾年的語文教學中摸索到了一點規律——作文,要讓學生真正動起來。
結合新的課程理念,針對教學現狀,讓學生真正動起來的前提是從學生興趣入手。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興趣是成功的先導。老師要想學生把作文寫好,必須使其對寫作有濃厚的興趣,才能愛寫并寫好。當學生有了興趣,學生才能變被動寫作為主動寫作;有了興趣,學生才能真正動起來。
作文,要讓學生真正動起來。我認為這個“動”應包括以下幾個方面的內涵。
一、用慧眼觀察萬象
法國偉大的雕塑家羅丹說,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發現。詩曰:“文章得失不由天,多看多練是關鍵,留心處處皆學問,勤奮才能出新篇。”我們要教育學生學做生活的有心人,獨具慧眼,對人間萬事萬物要善于用心去觀察,通過觀察去感悟。
比如寫人,可從身邊做起,先讓學生仔細觀察自己的爸爸媽媽長什么樣?圓臉?方臉?胖瘦?高矮?進而觀察他們說話的語調,性情的急緩,琢磨他們的性格特點,處事方式……再由父母推而為老師、同學、親戚、朋友等。如果這樣觀察了,掌握了這些人的特征,寫人不就是一件輕而易舉的事嗎?再比如寫物,我先讓學生仔細觀察身邊的靜物,指導安排觀察的順序,從外到內,從上到下,從左到右,從前到后……凡是在寫作上有所成就的人可以說無一不是善于觀察生活,體驗生活而后感悟生活才寫出好文章的。老舍如不多觀察生活能生動地寫出烈日和暴雨的情景嗎?朱自清如果不多觀察生活,能寫出《春》這樣描繪具體、生動、形象的文章嗎?
二、用真心感知生活
生活是一個萬花筒,有多種多樣生動活潑的素材。生活是寫作的源泉。在生活源泉的河流中,學生有初探深淺的體驗,有小試牛刀的回味,有或樂或憂的淺薄經歷,有鹽堿醋酸的初次舔嘗;同學間或發表議論,或訴說衷腸,或描述人情,或形容世故。一旦讓這些活生生的生活信息以它清新自然的面目走進作文,就是一道原汁原味的“土豆砂鍋”。課內老師再教學生添加技巧一匙,文采二錢,主題三分,撲面而來的自然就是滿鼻噴香、色味俱全的“珍饈佳肴”。
寫作的素材來源于生活,生活是寫作的起點。如果曹雪芹沒有由盛及衰的家世,康、雍、乾三朝的坎坷人生,就不可能有中外名著《紅樓夢》的產生;如果杜甫沒有唐朝開元盛世的人生經歷,安史之亂的生活經驗,就不可能有“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的千古名句。因此,結合新課程理念,作文教學應注意引導學生大膽地寫生活,用心去感受生活。
三、用智腦想象世界
人們常說,“想象是寫作的風帆。”離開了風帆,思想的船兒就會擱淺。不但文學創作需要想象,即使寫一般的記敘文、議論文、說明文,也離不開想象。如在寫說明文《我的學校》時,一位同學大膽想象道:“教室里的黑板是電動的,如果寫滿了,老師只要輕輕一按旁邊的按鈕,上面的字跡就全部消失了。黑板四角有四個激光燈,可以調節光線的明暗,使學生更清楚地看到黑板上的內容。教室里還安裝了多媒體教學設備……”奇特的想象,充分表現了孩子們的美好愿望。
想象是一位優秀的工匠,它能按照思想設計圖紙,用沙子,磚瓦和水泥建造出一座富麗堂皇的宮殿。如果沒有豐富的想象,吳承恩怎能寫出舉世聞名的神話小說《西游記》呢?蒲松齡能寫出《聊齋志異》嗎?
四、用妙筆抒寫真我
葉圣陶強調:“無論寫什么文章,要跟老朋友寫信一樣,老實傾吐胸中的積蓄。”只要你寫心里話,抒寫真情實感,作文就不會沒東西可寫。寫作本來就是“我手寫我心”,我們應該給學生營造寬松和諧的寫作氛圍,提供自由空間,允許并積極鼓勵學生寫出自己獨特的看法和感受。
要讓學生作文成功,關鍵在于主動感知,善于積累,把自己真實的情感寫出來,把內心的體驗寫出來。只有抒寫真情實感才能走出胡編亂造的沼澤地!
“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作文,要讓學生真正動起來。動起來,才會有取之不盡的寫作素材;動起來,才會寫出充滿生機和活力的文章;動起來,才會擁有“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驚喜和收獲。
參考文獻:
[1]朱慕菊.走進新課程:與課程實施者對話[M].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2-06.
[2]巢宗祺,雷實,陸志平.語文課程標準解讀[M].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
編輯 李燁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