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發昌
摘 要:小學是學生成長和發展的關鍵階段,小學思想品德課是一門典型的育人課程,其在教學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教師將小學思品課科學地組織起來,在教學中巧妙滲透心理健康教育,能夠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基于此,主要就關于小學思品課中的心理健康教育這一主題,進行了探究。
關鍵詞:小學教育;思想品德課程;心理健康教育
在小學思品課教學實踐當中,怎樣對學生有效開展心理健康教育,是每位新時代思品教師必須重視起來的。然而就現階段而言,在實際教學過程中,則尚存在欠缺。教師應當把握教學實際,科學開展教學活動,在教授小學生思想品德學科知識的同時,促進學生心理健康發展。下文就相關內容,進行了思考。
一、創造良好課堂環境,與學生真誠溝通
要想提升小學思品課程教學效率,教師首先應當注重與學生建立起良好關系,給學生提供寬松的心理環境。這是在小學思想品德課中,對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的一大前提條件。在融洽的氛圍當中,才能夠激發學生參與學習活動的積極情緒,從而真誠與教師進行交流。
第一,教師應當更多地去理解學生,其為師生心理相融的共同語言。教師應從學生的角度出發,去思考和分析學生出現的某種行為,并分析行為后面的因素,幫助學生找出“病灶”。只有站在學生角度去了解感受,才能對其進行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第二,教師應當學會接納學生,其為師生心理相融的基點。無論學生出現何種行為,教師都不能夠去排斥或者是諷刺他們。還應當尊重學生人格與權利,去包容他們,真正幫助他們解決所存在的心理問題。
二、找準切入點,在教學過程中滲透心理健康教育
1.引導學生客觀認識自我,幫助其形成自我調節的心理機制
教師應當引導學生將自身與他人進行比較,或者從他人合理評價中,去客觀認識自我。在小學思想品德課教學內容當中,其中涉及到了各種不同特點的人物。所以,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將自己與文中涉及到的各種人物,或者是現實生活中的同學、自己的榜樣、理想中的自我去進行比較。在這個過程中,對自己的長處以及不足之處進行分析,從而讓學生能夠了解自身實際情況,明確自身發展方向。與此同時,教師還應當引導學生學會接受他人對自己的中肯評價,從而反思自身行為,讓自身在這個過程中能夠更好地認識自我,完善自我。
2.學會與人交往,培養學生良好的合作心理
教師應當引導學生更多地去欣賞別人,贊美別人,能夠拉近人與人之間的距離,從而構建良好人際關系。肯定別人的優點,作為教師在小學思品課程教學過程中,應當著重培養學生的良好心理品質。其次教師應當教會學生學會傾聽。只有更多地去傾聽他人,才能了解他人的想法。如,教師在完成了《有事要與大家商量》一課的相關內容以后,應當讓學生明白如下道理:應當學會傾聽,并充分接納別人所提出的正確意見,如果自己身上有不好的地方,應當及時改正。最后,學生還應當學會合作,對“合作”的意義進行充分把握,懂得合作、奉獻。《助人為樂》《真正的友誼》等內容,教師都可以將其充分利用起來,這些都作為對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的良好素材。
3.幫助學生養成良好意志品質
意志品質作為學生個性發展中的重要內容。小學生的心理承受能力是相對欠缺的,當他們在面對挫折的時候,如果沒有旁人對其進行及時引導,他們就非常容易出現心理問題。教師在組織教學活動的過程當中,可以在具體事例的基礎上,引導學生更好地理解課文當中涉及的知識內容。就《人要有毅力》《紅軍不怕遠征難》等教學內容進行舉例,教師在講解這部分知識內容的時候,就可以將生動的事例利用起來,引導學生進行課堂討論,并在此基礎上進行課文內容分析,加深學生對挫折的認識。教師可以將典型形象利用起來,以此對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比如,教師可以給學生講解熱愛生命的張海迪的故事;又如,教師還可以給學生講授遇到困難,依然堅持進行科研的居里夫人的故事,讓學生明白困難和挫折并不可怕,只要堅持,就能夠看到陽光。
抗挫能力與意志品質產生直接聯系,因此,教師在實施小學思品課程教學活動的過程中,還應當對學生進行適當的耐挫心理訓練。如,教師在對《人要有毅力》的相關內容進行教學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對下述內容進行分析、討論:居里夫人在研究中經歷的多次失敗,遇到的挫折不計其數,那么你在學習中、生活上遇到過困難嗎?當時你是怎樣的感受?從居里夫人的事跡中,我們能夠獲得怎樣的啟示?在學生進行討論的過程中,能夠有效加深學生自身認識,最終在無形之中提升學生耐挫能力。
總而言之,在小學思想品德教學當中,教師應當在給學生提供良好學習環境的同時,對學生滲透心理健康教育,以此促進學生健康成長。
參考文獻:
[1]廖春艷.關于小學思品課中的心理健康教育探究[J].學周刊,2018(26):20-21.
[2]李宗華.談如何在小學思品課中融入心理健康教育[J].中國校外教育,2017(23):38.
[3]阮剛.談小學思品課中的心理健康教育[J].亞太教育,2016(14):165.
編輯 劉瑞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