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志燕
摘 要:三年級孩子由于年齡小,他們的思維正處于由形象思維到抽象思維轉換的初級階段,但仍以形象思維為主,模仿性強,是非觀念淡薄,容易受他人的影響。不善于控制自己的思維情緒,意志薄弱,自覺性、主動性、持久性都比較差,遇到問題思想就會動搖。但正是因為三年級學生處于這樣一個階段,這也是培養學生是非觀和自控能力最好的時機。就三年級學生自律行為習慣養成,結合教學實際,總結出幾點策略。
關鍵詞:自律;行為習慣;策略
一、利用行為規范,形成自律
三年級正是行為習慣初步養成的階段,學生思想單純,可塑性強。讓學生熟記《中小學生行為守則》和《中小學生日常行為規范》,平時在班級管理工作中利用學生行為規范中的內容,明確規范學生的行為習慣,培養學生初步的是非觀和道德觀。讓學生知道什么事情該做,什么事情不該做。再通過反復進行行為規范方面的教育,讓學生不自覺地去遵守行為規范中的內容,順其自然形成自律。
二、細化班級管理事務,養成自律
由于三年級學生生活經驗較少,班主任對學生要求的很多事情,他們雖然知道但總是做不到位,主要是因為他們的理解力和實踐力不足。這就需要班主任在班級管理中把工作做得很細致。就拿打掃衛生這件事情來說,因為一、二年級時,班級的衛生是由家長打掃的,到三年級后學生就要學會自己打掃班級衛生。但他們沒怎么打掃過衛生,不會打掃。這時如果班主任只安排誰是第幾組打掃衛生的,打掃哪一塊。那這樣下去,衛生將會打掃得用時很長,又不干凈。但如果班主任將衛生分工細化到每一個人,比如誰掃第幾組,誰拖第幾組,誰擦哪幾個桌子等。然后把詳細的值日生表公示在班級內,這樣既分工到位,指令又明確,學生就明白干什么了。但只知道干什么活還不行,還要學會怎樣干。這就需要班主任再進行掃地、拖地、掃垃圾等各方面的專門指導和訓練。通過這樣細致的安排后,學生就會將自己的工作干好,也不會出現扯皮現象。長此以往,就養成了學生自律的行為習慣。
三、制定積分獎勵制度,促成自律
對于三年級學生來說,他們的自控能力較弱,持久性也較差,這就需要有一定的激勵制度,推動他們保持自律。因為自律行為養成的主體是學生,所以此項積分獎勵制度也是為學生服務的,而不是教師控制學生的工具。教師在制定該制度時應該充分征得學生的意見,通過開班會,讓每個學生充分發表自己的想法,說一說哪些行為應該獎勵。再結合班主任的工作經驗,盡量制定完善的加分項,使每個學生都感覺到公平,這樣大家都愿意去做。對于減分項要格外慎重,這也是讓學生形成自律的重點。班主任平時要多觀察,及時記錄學生常出現的一些問題。再在每周班會上讓學生充分反映周內學生出現的不良行為習慣,并將這些不良行為習慣進行統計,制定積分制度中的扣分項。這樣就會讓學生心服口服,服從班級管理,自覺改正不良行為。積分獎勵制度的制定很重要,但具體的執行也很重要。將積分記錄本分組發放給每個小組長,交叉管理登記,每月一換,全班同學進行監督,防止徇私舞弊現象的發生。將積分情況每周一公示,提醒學生時刻保持自律,每半月一兌換,刺激學生形成自律。最后在積分兌換環節中根據學生需要設計形式多樣的獎勵。如不同等次的獎品、減免家庭作業卡等,雙層激勵學生促成自律。
四、建立良好的家校關系,筑成自律
孩子行為習慣的養成場所,不光是在學校。三年級的學生來說他們喜歡模仿,所以家長的行為也很大程度地影響著孩子。這就需要家校建立良好的溝通,共同筑成學生自律。對于在學校孩子出現的不良習慣,教師能夠及時發現并進行教育和糾正。但如果在家中無人督促,就會出現學生在學校規規矩矩,在家中為所欲為的惡性循環。這樣下來,班主任的工作就是徒勞的。如果班主任對孩子出現的問題及時與家長進行溝通,達到雙方共同督促孩子效果。那么孩子就會潛意識地提醒自己,時時要管好自己,不能任意而為。這樣對孩子自律行為習慣的養成,會達到事倍功半的效果。
三年級的孩子就像一株正在發芽的植物,如果任其發展,可能會雜枝叢生。班主任就像守護這些植物的園丁,對它們進行著精心的呵護和修理。培養孩子們自律的行為習慣,幫助他們健康茁壯地成長。
參考文獻:
[1]賈生琴.小學生行為習慣養成教育策略初探[J].新校園(中旬),2016(7):25.
[2]康斌.以自律為起點培養小學生良好的行為習慣[J].新課程(上),2017(11):53.
[3]曹愛華.塑造學生良好行為習慣的策略[J].基礎教育研究,2016(5):80-81.
編輯 杜元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