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取保候審制度充分體現了我國法律尊重和保障人權。同時該制度的設立目的之一是保障訴訟程序能夠順利進行。因此,取保候審制度在我國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但另一方面,取保候審制度在實踐中仍然存在著許多不足,因此,我們應采取各種措施以及修改相應的制度來予以完善。
關鍵詞 取保候審 刑事訴訟 缺陷
作者簡介:張耀心,貴州民族大學,研究生。
中圖分類號:D925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 ? ?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19.09.251
取保候審制度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刑事訴訟法》規定的一種非羈押性的強制措施。它是指在刑事訴訟的過程中,公安機關、人民檢察院和人民法院為防止犯罪嫌疑人、被告人逃避偵查、起訴和審判,責令其提出保證人或者繳納保證金,并保證隨傳隨到的一種強制措施,對其不予羈押或暫時解除其羈押。
(一)適用情形不明確
我國刑訴法僅規定了四種情形可以適用取保候審,即管制、拘役、獨立適用附加刑,以及有期以上、嚴重疾病、生活不能自理等且不致發生社會危害性。以上內容不僅范圍較廣同時實施起來難度較大。因為,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最終會被判處何種刑罰,對于公安機關和檢察院來說,是很難作出明確的判斷的。若因為公安機關和檢察院判斷失誤,對于符合適用取保候審制度的情形而未適用,反而對于那些不符合該制度的 犯罪嫌疑人、被告人適用了該制度,則公安機關和檢察院不僅要承擔責任,而且也會侵害當事人的權利甚至會給社會帶來一定的不良影響。同時,不致發生社會危害性的內涵及表現形式等,條款中均未給出明確的約定。具體到個案中,這就很容易導致相關工作人員通過其自行的主觀判斷作出決定,這亦較容易導致司法腐敗現象的出現?,F實中還存在著司法機關為了保障訴訟程序可以順利的進行,其就盡量不對犯罪嫌疑人、被告人適用取保候審制度,即便他們符合取保候審的條件,其仍會對他們采取羈押措施。
(二)保證方式不具有多樣化
我國刑訴法只規定了保證人保證和保證金保證兩種取保候審的方式。實踐中,大部分犯罪嫌疑人和被告人普遍會選擇保證金擔保的方式,很少人會選擇采用保證人保證的方式。首先是因為采用保證金保證的方式方便快捷;其次,隨著我國經濟社會的發展,人口流動性越來越頻繁,人與人之間的溝通及熟悉程度在不斷下降,而保證人保證一般都是熟人之間提供擔保,因為人們處于非常熟悉的情況下,相互之間的信譽較高,在此種前提下,保證人保證的方式才較容易實現。而且我國規定保證金應當以人民幣交納。這樣就造成了取保候審制度成了有錢人或者有權勢的人才能使用的權利,而那些經濟狀況比較貧困的家庭或者無法提供合適的保證人的那些犯罪嫌疑人和被告人就完全無法被取保候審。而西方國家的保釋制度則有多種保證方式選擇。此外,我國尚未規定可以采用保證金擔保與保證人擔保相結合的方式,這同樣使得那些犯罪情節較輕,危害不大,但因為沒有保證金和符合條件的保證人的當事人就無法對其采取取保候審的措施。
(三)對違反取保候審義務的行為人欠缺合理的懲罰措施
我國《刑事訴訟法》僅規定了,若犯罪嫌疑人、被告人違反了本法第七十一條規定情形的話,將沒收其交納的保證金,并根據不同的情形,要求其重新交納保證金或者另行提供保證人,或者對其予以拘留、逮捕。由此可知,這些措施僅僅是對行為人在訴訟程序上的懲罰,力度并不能達到使犯罪嫌疑人和被告人產生害怕的心理。同時,在現實中,即使實施這些措施,也并不能達到發揮警示和預防犯罪嫌疑人和被告人實施違反取保候審義務的行為的目的,進而就更不能達到對那些實施了更加嚴重違反該取保候審義務的行為人給予相當的懲罰措施的目的。
(四)對取保候審執行機關缺乏有效的監管
《刑事訴訟法》第六十七條規定:取保候審由公安機關負責執行。實踐中具體的執行機關則是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所在地的公安派出所。而派出所作為派出機構存在很多問題。比如工作人員數量有限,而真正有執法權的工作人員就更少了。同時,派出所并不是僅有監管取保候審當事人這一項工作,它還要維護當地的治安以及偵查工作等。顯然,其根本沒有充足的人力和精力來執行取保候審這項任務,從而形成了保而不管的狀態。
(一)觀念上的原因
一直以來,有罪推定的理念一直影響著我國民眾的思想。但隨著人權理念在我國的傳播以及我國法治社會的建立,使得理論界和實務界開始接受無罪推定這一觀念。我國《刑事訴訟法》第十二條就是關于無罪推定的內容。但在實際中,在法院做出宣判前對犯罪嫌疑人、被告人進行羈押,司法工作人員認為這樣不僅可以查明案情將犯罪嫌疑人繩之以法,而且可以防止出現逃跑等現象,影響案件的順利進行。
取保候審制度其實是屬于權利的一種,但是實踐中,其更多的被認定為是國家的一種公權力,而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依然是有罪推定的理念,正是因為這個觀念,從而導致了我國司法上存在著重實體而輕程序的現象。以至于無法做到保障人權和打擊犯罪兩者的平衡。
(二)司法工作者的素質原因
法律法規能夠得以很好的實施,很大一方面的原因在于司法工作者的業務水平和職業素質。只有具備良好的職業素養的人,遵循相關法律法規辦案,合理地適用取保候審制度,該制度的作用才能真正發揮出來。實踐中,為了更好的查明案情,偵查機關都直接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采取拘留的措施,從而獲得相關的證據和線索。同時,由于司法工作人員自身的職業素養不夠,沒有扎實的法律功底,對司法程序存在誤解從而影響了取保候審制度的適用。因為相關司法素養的缺失,使得部分司法工作人員沒有足夠的能力去理解該制度的適用范圍、方式以及監督問題等,這同樣會影響該制度的適用。
(三)被害人的原因
刑事訴訟中涉及的關系中最主要的就是被害人與犯罪嫌疑人之間的關系,司法機關不僅要查明案件真相做出公正判決,同時在此期間也要處理好訴訟當事人之間的關系。被害人與案件的結果具有直接關系,其當然認為被告人應當承擔相應的責任受到相應的懲罰。如果對犯罪嫌疑人采取了取保候審措施,則被害人就會難以接受,進而對司法工作人員產生懷疑。懷疑是否是因為犯罪嫌疑人對司法工作人員行賄了,從而才會對其采取取保候審。同時其也會擔心,擔心被取保候審的當事人會不會是否會出現逃跑、銷毀證據等現象,從而無法對其做出應有的處罰。正是由于被害人的原因,同樣也使得取保候審制度無法正常適用。
(一)增加保證人保證和保證金保證的種類
我國刑訴法規定的保證人擔保僅限自然人,而并未規定法人、社會團體等可以提供擔保。但是社會一直處于不斷發展中,保證人擔保的方式已經不能完全適應社會的發展了。因此,我們應考慮將保證人擔保的主體范圍增加,不僅僅包括要自然人,同時應考慮法人、社會團體等其他組織可以作為保證人擔保。保證人擔保其實就是信譽擔保,因此只要保證人具備良好的信譽就可以為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提供擔保。而法人、社會團體等都是依據我國相關法律法規而成立的,分別承擔著不同的社會角色和社會任務,其往往擁有很高的社會信譽,因此,我國應該考慮將法人、社會團體等增加成為保證人。
(二)增加保證金保證的種類并明確保證金數額標準
取保候審除了繼續沿用現金保證外,還應當增加有價證券、房產、車輛等其他財產保證。在當今社會,很多領域的支付方式已經由現金轉換為有價證券,同時隨著具結制度的確立,采用現金保證的適用情況將會逐漸減少,因此,采用有價證券作為保證符合社會發展的需要。同時,應當增加采用房產、車輛等財產作為保證。
對于保證金數額的確定,我國刑事訴訟法僅規定了最低限額為一千元,并未規定上限以及如何確定具體的保證金數額的依據。由于我國經濟發展狀況不一致,地區間的差異較明顯,在西部一些貧困地區,一千元對他們來說也是一筆不小的數目,但是在中東部一些發達的省份,一千元顯然微不足道,根本不足以起到保證的作用。因此,我們不應該在全國范圍實行統一的標準,而應該根據不同的地域發展情況確定不同的實施標準,從而在全國范圍內對那些選擇保證金保證的當事人真正起到取保候審的目的。
(三)設立監督程序和救濟制度
對于當事人是否可以適用取保候審制度,是由公、檢、法一方決定的,并不是由多個機關共同決定,同時該制度也沒有設立相應的救濟措施及監督程序。因此,我們可以建立專門的部門和人員對該制度的實施情況進行監督,在該措施實施的前中后階段只要發現存在問題就及時提出并監督相關部門和人員予以解決;同時,我們亦應賦予當事人復議、上訴等救濟權利,當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無法取保候審時,其應當享有被告知理由的權利及陳述和辯解的權利。這不僅可以防止獨斷專權、司法腐敗的發生,而且可以維護當事人的權利。
(四)加大對保證人和被取保候審人的懲罰力度
以我國現有的相關法律法規來看,我國對保證人和脫保行為人的懲罰措施和力度,根本達不到警示和預防被取保候審人違反法律規定行為的發生。只有建立輕重相結合并且行之有效的制裁措施,才能發揮其真正的意義,從而保障訴訟程序的順利進行。對保證人應明確確定若其未履行《刑事訴訟法》規定的義務應承當的具體的刑事責任,對被取保候審人的脫保行為規定具體的罪名,與其之前的罪名,按照數罪并罰的原則予以加重處罰。
作為一項涉及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權利的刑法措施,取保候審制度能在實踐中合法的運用,其發揮著防止犯罪嫌疑人、被告人被錯誤羈押或者羈押期限被故意延長的作用。因此,應著力解決現實中該制度客觀存在的缺陷,使該制度能充分發揮其作用和意義。筆者認為,我們應以現行取保候審制度為前提,結合具體實際,在立法、司法、執法等各方面完善該制度,使取保候審制度更大的發揮其優越性。
參考文獻:
[1]吳蕊.保釋制度與我國取保候審制度的完善[D].中國政法大學碩士論文,2006.
[2]李袁婕.取保候審制度研究[D].中國政法大學,2007.
[3]盧毅紅,趙紅強.完善取保候審制度的幾點建議[D].法制與社會,2010.
[4]唐雙玲.淺議我國取保候審制度存在的問題與完善[D].新疆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11.
[5]李延奎.我國取保候審制度存在的缺陷與完善[J].湖北警官學院學報,2012(10).
[6]王哲.基層刑事賠償調查[D].安徽大學,2013.
[7]列玉蘭.簡析取保候審的程序規定[D].法制與經濟(中旬刊),2013.
[8]陳光中.刑事訴訟法教程[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3.
[9]周兆進.我國取保候審制度研究[J].唐山學院學報,2014(7).
[10]楊朝飛.我國取保候審制度適用問題研究[J].法制博覽,2017(12).
[11]王寂然.刑事訴訟中的人權保障研究[D].江蘇大學,2017.
[12]董豪.我國取保候審適用問題研究[D].河北大學,2017.
[13]劉梅湘,孫明澤.從保證方式看取保候審制度的完善[J].華北電力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