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隨著電子商務的發展,第三方支付方式以其方便快捷的優勢,短時間內就成為為大眾所喜愛的支付方式,但迅速的同時也伴隨著諸多的問題。本文主要通過對監管主體單一、客戶備付金利息歸屬、消費者權益保護問題的討論,提出相關法律規制的建議。
關鍵詞 第三方支付 協同監管 利息歸屬 權益保護
作者簡介:徐宏泉,國網甘肅省電力公司律師,蘭州大學法律碩士,高級經濟師,企業法律顧問,招標師,研究方向:公司與并購、民商事糾紛、能源。
中圖分類號:D922.29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 ? ?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19.10.029
(一) 第三方支付的含義及主要法律關系
1.第三方支付的含義
近年來隨著網絡經濟興起,我國電子商務蓬勃發展。與傳統商務相比,電子商務靈活、高效、便捷。但是,電子商務的安全性較低。有沒有一種新的支付方式,能夠很好的平衡電子商務的交易靈活性和交易安全性呢?
2005年的瑞士達沃斯世界經濟論壇上,馬云第一次提出,“在電子商務中,最重要的應該是安全,一個安全保障都沒有的電子商務環境,是不能對真正的誠信和信任作出要求的,而從交易環節入手,是解決電子商務安全問題的根本” 。這是第三方支付首次面世。
那么,什么是第三方支付呢?通俗的理解是,第三方支付是指非金融機構向網絡交易雙方提供電子資金劃撥服務,作為網絡交易雙方交易媒介,保障和滿足客戶的交易需求。
2. 第三方支付過程中存在的法律關系
法律關系,是指在法律規范調整社會關系的整個過程中,人與人之間所形成的權利義務關系 。
(1)交易雙方之間。在《合同法》角度,第三方支付交易中,買賣雙方是商品買賣合同關系 。買方是債務人,有要求賣方按時發貨或提供服務并保證商品及服務質量的權利,同時還應承擔按時付款的義務;賣方是債權人,享有按照約定收款的權利,承擔按時交付無質量瑕疵貨物或提供服務的義務 。因此,雙方的權利義務關系是基于買賣合同關系而產生的債權債務關系,應當受到交易雙方的合同約定及《合同法》的調整。
(2)支付平臺與買賣雙方之間。第三方支付順利實現存在的前提是交易雙方就必須各自擁有各自的支付平臺賬戶,即需要雙方先注冊支付平臺賬戶。在此過程中,就必然與平臺簽訂注冊服務協議的格式合同。如交易雙方同意簽訂此協議,則完成注冊,第三方支付平臺為其提供服務,不同意此服務協議,則無法完成注冊,第三方支付平臺將不為其提供服務。簽訂此合同后,交易雙方有要求第三方支付平臺提供支付服務、保障資金安全、保護個人信息、保障用戶知情權等權利,以及履行保障個人信息真實、合法交易等義務。第三方支付平臺享有收取服務費、獲取交易雙方真實信息等權利,但其必須承擔用戶信息保密、用戶資金安全、信息公開、按照客戶指令,資金支付、損害賠償等義務。
(3)支付平臺與銀行之間。買方為了購物而充值或者支付購買訂單中的貨款,賣方收款或者是提交保證金等都離不開銀行的參與,平臺收取貨款或支付貨款同樣也離不開銀行的參與。因此,第三方支付交易之所以能夠順利的進行,離不開銀行機構的參與,而銀行機構的參與,則是建立在銀行機構與第三方支付平臺簽訂的金融服務協議的基礎之上。在此之上,第三方支付平臺可以與多家銀行達成服務協議,從而獲得這些銀行支付的授權,從而實現相關信息、資料的交換以及相關資金的流轉 。進而作為銀行代理人代理銀行和客戶的支付行為,其代理行為應該受到民法的調整。
(二)第三方支付的特征
1. 交易便捷、成本低
傳統的支付方式中交易雙方因為沒有在相同銀行注冊賬戶,匯款等操作因為各個機構間的系統適配,會導致交易時間延長,交易緩慢。同時,它需要支付較高的手續費,交易成本較高。第三方支付則打破時間限制,實現隨時支付,隨時交易,大大縮短交易支付時間,同時第三方支付方式如支付寶、微信等,創造性地發展了零手續費交易模式,使其更加高效便捷、成本低廉。
2. 交易安全
傳統電子支付,交易雙方無法面對面交流,也無法確定交易標的的真實性,無法確定對方誠信度,交易缺乏信任,交易安全得不到保障。第三方支付平臺,以平臺自身的信譽度為保障,參與到交易過程中,以約束和監督交易雙方為責任,確保交易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3. 獨立性
第三方支付平臺在整個交易過程中,是以獨立第三方的方式參與到交易過程。作為交易中介,它在交易中不受交易任何一方的控制和約束,確保了整個交易過程的獨立性。
(一)監管主體單一
根據《非金融機構支付服務管理辦法》,我國第三方支付的監管主體為中國人民銀行。該辦法并未設立其他監管主體。但在實際運行過程中,第三方支付橫跨多個領域,既包含金融機構,也包含非金融機構,中國人民銀行作為單一監管主體,客觀上存在著力量不足的隱憂。
(二)客戶備付金利息歸屬不明確
客戶備付金主要是指第三方支付機構,為了完成客戶的支付委托,預先收取的待付資金。對于客戶備付金的監督與管理中,核心是資金的安全性。隨著近年來網絡積極的蓬勃發展,客戶備付金在近些年來呈井噴式的發展,動輒達到數百億。但目前對此規范的法律規范,其主要是對客戶備付金的存管方式、權屬問題與實際資金的比例等做出了規定,并未對客戶備付金利息的歸屬這一常年的爭議做出妥善安排。
(三)消費者權益保護問題
電子商務作為交易的一種形式,消保法中關于消費者權益的保護規定同樣適用。2013年新修訂的《消權法》對于消費者相關權益的保護也進行了進一步的明確規定 。但是,因為第三方支付具有的特殊性,第三方支付中消費者的權益仍然面臨著巨大威脅。
消費者為了在網上實現交易,就必須要將自己的個人身份、銀行卡等信息告知并保存在第三方支付平臺,此時只要第三方支付平臺出現系統故障或者遭遇黑客攻擊時,消費者的這些信息就很有可能會泄露,對個人身份、銀行卡等信息的保護十分重要。我國目前生效的法律,并沒有對其作出詳細的規定,僅僅只是禁止了第三方支付平臺未經授權不得隨意泄露消費者個人信息,處罰措施與造成的損害后果不匹配,對第三方支付平臺的震懾作用并不大,由此導致第三方支付平臺泄露消費者個人信息現象頻發。
綜上,在第三方交易中消費者的交易信息安全、個人信息等存在著嚴重的安全隱患 。
(一)建立多方協同監管體制
目前,第三方支付的監管主體僅為中國人民銀行。考慮到第三方支付自身的特殊性,僅中國人民銀行一個主體去監管,明顯力不從心。筆者認為,可由中國人民銀行主管,由其他部門協同監管,例如銀保監會、工信部、發改委等,在自己職權范圍內,協同央行進行監管。同時,給予第三方支付行業協會組織相應的規范性權利,以第三方支付行業協會組織的規范來引導和約束第三方支付機構,以維護第三方支付的行業秩序 。另外,積極鼓勵和引導社會公眾對第三方支付的監督,實現對第三方支付最大范圍的有效監督。
(二)明確客戶備付金的利息歸屬
潛力巨大的網絡經濟產生的巨額備付金利息日益成為新的“蛋糕”。一般而言,根據民法孳息理論,其應當屬于客戶。但是由于網絡交易的特殊性且單個客戶備付金利息過少,客戶往往不了解或直接放棄。但是,這并不能從根本上消弭潛在的風險隱患。因此,可以通過第三方支付平臺事先告知、客戶事前自行選擇的方式進行規范。
(三)完善第三方支付中消費者的權益保護制度
澳大利亞《電子資金轉移法則》中明確指出,在交易時,要對客戶交易數據進行加密,防止他人通過竊取客戶交易數據進行犯罪。同時也明確規定了在交易時消費者免責的情形。針對我國第三方支付存在的消費者交易信息安全、個人信息泄露問題,筆者認為應當借鑒澳大利亞加密技術的做法。
1.要求第三方支付平臺發展完善加密技術,對客戶信息進行加密,在沒有客戶授權下禁止第三方支付平臺將客戶信息提供給其他任何第三方。明確規定客戶信息泄露時責任的歸屬及承擔,將信息泄露分為三種情況:
(1)第三方支付平臺原因導致客戶信息泄露,例如系統崩潰、向其他第三方提供等,第三方支付平臺應賠償客戶信息泄露的損失,同時還應受到罰款等處罰。
(2)客戶自己原因導致信息泄露,例如在交易時雙方的約定等,則客戶承擔全部損失。
(3)由其他原因造成的信息泄露,例如黑客攻擊等,由于第三方支付平臺有義務利用加密等技術對客戶信息進行保護,因此第三方支付平臺應該承擔相應的補償責任。
2.加大網絡監管,將第三方支付中的客戶信息納入公安機關的監管范圍 ,公安機關定期或者不定期對網絡環境進行檢查,排除“釣魚網站”等不法網站,保障交易網絡環境,大大減少客戶的交易風險,保障客戶的交易信息安全。同時要求第三方支付平臺,根據信息等級制度規定,對消費者的信息進行嚴格的分類,公安機關可就此對第三方支付平臺定期或不定期進行檢查,從而達到信息有效監管。
注釋:
鄭作時.阿里巴巴:天下沒有難做的生意[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166頁.
舒國瀅.法理學導論[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6年版,第148頁.
楊洋.第三方電子支付法律風險責任研究[D].南昌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4年,第5頁.
張慧.第三方支付法律制度研究[D].長安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3年,第13頁.
朱璇.論第三方支付中的民事責任[D].華東政法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6年,第13頁.
鐘志勇.網上支付的法律問題研究[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9年版,第77頁.
張晶.網絡第三方支付中的消費者權益保護[D].安徽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4年,第8頁,第20頁.
張瓊華.網絡購物與消費者權益保護問題研究[J].現在商貿工業,2011(20).
唐文佳.第三方支付監管法律制度比較研究[D].重慶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4年,第33頁.
參考文獻:
[1]龍菲.論網絡第三方支付的法律監管[D].暨南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1(6).
[2]吳星.我國互聯網第三方支付相關法律責任問題研究[D].復旦大學碩士論文,20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