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丹蓉 揭筱紋
【關鍵詞】創業 ?契約治理 ?關系治理
【中圖分類號】C93-03 ? ?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DOI】10.16619/j.cnki.rmltxsqy.2019.16.019
當前,創新創業雙引擎推動經濟穩健發展,團隊創業正成為一種主要的創業方式。相較于個人,創業團隊為創業企業在高度整合和復雜多變的創業環境中生存發展提供了更為強有力的支撐。創始人和其團隊是創業過程中的主導者,他們在推進業務的過程中,在模糊和不確定的動態創業環境中理性分析和把握商機,認識和規避風險,利用和整合資源,分析和認識工作團隊的適應性,構建戰略,解決實際問題。因此,創業團隊發展的質量直接決定了創業成敗。從創業團隊視角出發,創業團隊治理的結果將影響團隊成員之間合作的有效性,進而影響新創企業的績效。在這種背景下探討創業團隊治理的影響因素及創業團隊治理的有效模式,對于提高新創企業績效、推動和指導創業企業的進一步發展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企業創建初期,其運營管理和生存發展都是主要依靠創業團隊來實現。因此創業團隊是新創企業的核心,創業團隊治理也是創業企業治理的核心。創業團隊治理實質是通過一整套正式或非正式的制度來協調創業團隊的利益關系,以保證創業團隊成員間責任與權利得到合理的界定和配置,新創企業各項業務得到科學和有效的決策,從而維護新創企業的利益,推動創業走向成功。[1]
創業團隊治理與一般的公司治理、高管團隊治理有相似之處,但也存在許多差異。創業團隊治理所面臨的情境是在發展過程中具有非常高的不確定性、尚未形成成熟組織結構的新創企業,因此從某些層面來看具有獨特性。
具體來說,如果是為了解決股東之間的沖突,或協調利益相關者之間的各種關系,或涉及到股權激勵等問題,這時公司治理和創業團隊治理是相通的。但處于創業這個特殊階段的新創企業,其治理特征與成熟企業特別是上市公司有很大差異,公司治理理論無法完全解釋并應用于新創企業的治理實踐。公司治理理論往往聚焦于為解決兩權分離帶來的委托—代理問題而進行的一系列制度安排,目的是實現股東利益最大化。而新創企業卻很少存在真正的兩權分離,其創業團隊成員既是企業的所有者,又是企業的經營者。這是因為在企業的實際經營中,他們基本都采取分工協作,很少外聘CEO及其他高管職業經理人。在這樣的背景下,此時的公司治理和創業團隊治理是不一樣的。因此,公司治理理論不能完全用來解釋創業團隊治理。相應地,高管團隊理論也不完全適合解釋創業團隊治理。雖然從某種角度來說,創業團隊可以算作新創企業的高管團隊,但新創企業的創業團隊與成熟企業的高管團隊在成員構成和關系特征方面有很大差異。高管團隊主要由高層管理人員構成,在董事會的授權下進行企業的戰略決策制定與執行,并承擔管理責任,成員之間通常是單純的職業關系。[2]然而通過研究我們可以發現,許多創業團隊成員之間都是朋友、親戚、夫妻關系,這使得創業團隊的關系特征比高管團隊復雜很多,從而產生了不同的治理需求。
目前對創業團隊治理的影響因素研究相對較少?,F有研究一方面是從財務資本的角度出發,考察股權結構對于公司治理的影響,另一方面則從人力資本的角度出發,考察公司所擁有的專用性人力資本對于公司治理的影響。并且,新創企業的創業團隊是由兩個或兩個以上人員構成的,人與人之間構成一個關系網絡,創業團隊也是一個關系網,所以本文認為創始人團隊成員的關系對創業團隊治理有重要影響。
股權結構。股權結構指的是公司權益性資本內部各種資本來源的構成及其比例關系,它不僅僅是表面上所呈現的股東所有權結構,究其根源是在說明資本背后投資者的利益關系。企業的組織結構、經營走向、管理方式與公司治理等都會受到企業股權的靜態構成及動態變化的影響。成熟企業特別是上市公司的股權結構與其控制權關系密切,是公司治理水平最重要的影響因素之一。股權集中度和股權制衡度是公司治理中股權結構治理最為核心的內容,它決定了股東結構和大股東身份,影響著股東行為模式和企業決策模式,進而影響企業的治理模式以及經營效果。對創業企業而言,創業初期的股權集中能夠提升決策效率,進而實現公司的快速發展,然而股權過度集中于少數人手中往往引起“大股東控制”現象,以及創始股東股權惡意稀釋等各種問題,為公司發展埋下隱患;當公司出現多個大股東時,就會出現股權制衡的情況,某種程度上避免了大股東控制,卻極易引發控制權之爭,甚至導致決策僵局,致使新創企業在瞬息萬變的市場環境中錯失發展良機。股權結構治理就是為了解決這些問題而產生的,是創業企業治理的重要影響因素。
創始人團隊成員關系。根據研究調查,很多創業公司的失敗都是由創始人團隊之間的內部矛盾引起的,說明創始人團隊成員之間的關系對于創業是否能取得成功至關重要。創業團隊是人與人組成的一個關系網絡,按照差序格局的理論,創業團隊中的關系具有親疏遠近之分。創業團隊成員創業前的友情越是深厚,成員投資于創業項目的個人資產也越多,創業團隊的組建就會更加快速完整,而由于團隊成員之間的關系密切,相對于顯性契約,團隊呈現出更依靠隱性契約的特征。同時,對于創業團隊成員而言,實現自身利益的最大化才是最終目標。因此想要保證自身利益的實現,在創業之初,就要以各成員初始非人力資本和人力資本投入為基礎來設定和配置企業的股權、自主權、收益權。當雙方關系越親密時,理性的創業團隊就更應該不斷完善企業內部的規章制度,將所面臨問題的解決措施以合同等形式加以固定,用規則彌補關系的不足,為企業規范發展打下堅實基礎,因此創始人團隊成員的關系也影響著契約治理。
創業團隊人力資本專用性。組織中的通用性人力資本對于現有組織來說不是必須的,在其他組織中也可以發揮作用。而專用性人力資本則不同。組織的人力資本專用性程度越高,組織對專用性人力資本的依賴就更強,一旦專用性人力資本退出企業,會給企業帶來極大的損失。組織與專用性人力資本的相互依賴性,使得組織的專用性人力資本程度越高,組織對其的投資強度應該更大,提高投資強度使得專用性人力資本的程度更高,兩者之間的相互關系正是在這種博弈過程中逐步加深的。創業團隊的人力資本專用性對創業團隊治理也會產生相同的影響,創業團隊的人力資本專用性程度越高,創業企業對其的依賴性越強,企業會采取一定的手段維護和專用性人力資本之間的長期合作關系,這些手段不僅包括正式的治理(如薪酬、員工持股或股權期權等方式),也包括非正式的治理(如信任、認同等)。
契約治理和關系治理是創業團隊治理的兩種主要模式。契約治理是通過合同等具有法律約束力的形式來形成一系列規則,這些正式規則包括股權、收益權與管理自主權的配置,目的是為了規范創業團隊成員作為股東和高層管理者的行動。關系治理的概念則源于關系契約理論,同樣是一種重要的治理手段,主要體現為以提高關系水平為目標的一系列非正式制度安排,這些非正式制度安排包括形成創業團隊成員對創業結果的共同期待、成員之間的相互信任與彼此認同等,目的是變通地促使創業團隊成員完成承諾,柔性地約束創業團隊成員的行為,彌補契約不完備性的缺陷。[3]
推動以制度為基礎的契約治理變革。契約治理是一種總體有效的治理制度,高效的創業團隊治理機制應生成于法制健全、契約有效、產權有保證的市場之中。創業團隊多是基于“關系”創建的,但團隊成員之間的關系越親密,當公司出現問題時面臨的紛爭越多,在此背景下,以正式的制度安排創業團隊成員的責、權、利關系尤為重要。在股份配置方面,鑒于創業團隊“人資合一”的現實情境,企業的初始股份配置不僅應該明確可核實的有形投資,還應明確創業團隊成員自身具備的無形人力資本,并在初始股權配置之后預留調整的空間,以此保障創業團隊在企業成長過程中人力資本的有效發揮,調動創業團隊成員與創業企業保持長期合作的積極性。在收益權配置方面,創業團隊的成員在初始股份配置中未被市場檢驗而難以量化的人力資本,應在收益權配置中得以充分體現,除了按照出資比例和持股比例所規定的分紅,新創企業的報酬結構還要包括基于創業團隊成員不同人力資本的薪酬、獎金、津貼、期權和福利等,以確保創業團隊保持高凝聚力,從而產生高績效。在自主權配置方面,與一般成熟企業兩權分離的制度不同,創業團隊多為“兩權合一”,創業者對企業決策權的重視在某種程度上更甚于持有股份,企業控制權之爭將降低決策效率,影響企業發展,因此,明確創業團隊成員在各自人力資本特長所在領域的自主權,既能發揮人力資本優勢、提高協作效率,又能減少錯位風險、降低沖突摩擦,最終提升企業績效。
促進以信任為基礎的關系治理建立。關系治理是一種有效降低創業團隊人力資本協作成本的治理手段,能夠有效地彌補契約治理不當所產生的沖突和防御性行為。在創業之初,關系治理往往先于契約治理。在企業新創立時,創業團隊成員所擁有的人力資本因未經市場驗證而無法在契約中得到顯性的體現,通常采用的是各種非正式協議、尚未形成文字的行為規則,以及供需雙方達成的諒解等關系性合約(隱性合約)。此時創業團隊成員并沒有得到正式的所有權補償,職能報酬也低于市場正常水平,但由于對未來收益的期待,產生了最初的心理所有權。相互信任、共同愿景和相互認同形成了關系治理的主要維度。相互信任是創業團隊成員共享信息、解決問題的基礎,加強創業團隊相互信任的氛圍,特別是建立對第一大股東,即團隊的最高決策者的信任,團隊成員才能在顯性契約不完備時繼續努力工作并共同解決問題,同時專用性人力資本的情感激勵也是通過信任的建立來實現的。共同愿景是激發創業團隊成員創造力、形成長期凝聚力的基礎,共同愿景能夠使創業團隊成員意識到個人擁有的股權、決策權和收益權,其意義都建立在愿景實現和創業成功的基礎上,從而使創業團隊成員淡化個人矛盾,使不同個性的人聚在一起向著組織的目標努力和前進。相互認同受創始人與創業團隊成員關系和倫理型領導的影響較大,能夠使創業團隊成員保持頻繁的交流和及時的溝通,從而保持良好的協作關系。理解創業團隊發展是企業成長的基礎,這能夠提升團隊成員間的相互認同,創業團隊人力資本產生了創業績效也能強化團隊成員間的相互認同。關系處理是一門藝術,在創業團隊這種平臺上,關系處理應該成為每一個創始人的必修課。
構建以權變思維為基礎的契約—關系治理體系。研究證明,契約治理和關系治理都有利于促進企業績效的提高。關系契約治理和正式契約治理是相輔相成的,二者互為補充。正式契約使得契約雙方的風險被有效控制,信任也隨即產生,雙方合作關系得到強化,在這個過程中,正是由于關系的作用使得契約的執行變得更加有保障,因此正式契約治理配合靈活的關系治理會產生更好的創業績效。以權變思維為基礎的契約—關系治理體系要求在創業團隊的治理模式中導入情境化和系統化的思維。情境化,要求重視創業團隊治理的復雜性、多樣性、互動性和無數種演化的可能性。系統化,要求從根本上反思創業團隊治理的目標和手段,在創業發展的各個階段探索創業團隊治理的有效實施形式。在創業團隊治理實踐中,根據創業發展的不同階段和不同情境的需求,制定清晰的契約內容,進行有效的法律執行,減少契約設計中的漏洞,提高治理的效率水平。同時,在創業發展的不同階段和不同情境中,運用關系治理保障創業團隊成員不會為了短期利益而發生機會主義行為,可以利用關系的柔性增強團隊成員的適應性,解決創業中的難題,提升創業績效。
[1]朱仁宏、曾楚宏、代吉林:《創業團隊研究述評與展望》,《外國經濟與管理》,2012年第34卷第11期,第11~18頁。
[2]Hambrick DC, "Upper echelons theory: An update", 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 2007 (32)2, pp. 334-343.
[3]劉禮花:《創業團隊契約治理和關系治理研究述評》,《經濟研究導刊》,2016年第14期,第157~160頁。
責 編∕馬冰瑩
Abstract: Due to the influential "popular entrepreneurship and innovation" campaign, the scholars pay more and more attention to entrepreneurship-related research. As the leader of the start-up company, the founding team is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factors affecting its success. In particular, the internal governance of the team will directly determine the results. Therefore, exploring the influencing factors and governance modes of the founding team of start-up companies will help the entrepreneurs to better manage their team, thereby improving the entrepreneurial performance and social performance of their companies.
Keywords: business start-up; governance of contract, relationship govern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