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童彤
【摘 要】大數據技術是新聞傳播業為完成信息時代新形勢下轉型升級所利用的有效工具之一,新聞業正在與之建立更深度的依附關系。然而,大數據所追求的精準的非人格化數據與“有溫度”的新聞業特性之間具有潛在的張力。這一張力對新聞業及受眾來說有很大風險,因此我們需要提前關注大數據及大數據新聞存在的問題并思考其未來改進方向,使其真正回歸工具屬性,更好地為人所用。
【關鍵詞】大數據? ?新聞業? ?新聞風險? ?新聞溫度
一、大數據特性給大數據新聞帶來的弊端
大數據具有“3V”特點,即Volume(海量)、Variety(多樣性)、Velocity(速度快)。這些特點給大數據新聞帶來了如下弊端:
1.信息冗余度高。大數據技術能從受眾的可量化行動中抓取最新的變動因子并將其存儲起來,這些因子來自人們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雖零散細碎卻無所不包。由于互聯網的互通性,同一項數據從不同的渠道抓取就會被重復存儲,出現數據冗余。
2.信息收集有偏頗。當我們新聞的內容充斥著量化的數據時,它反映客觀現實的范圍就被縮小了,原本具有關聯性、交流性、復雜性的社會會在它的報道中變得像數據一樣簡單、冰冷。人們通過新媒體看到的新聞報道由多向度互動向單向度服從變化。
3.預測結果錯誤風險高。大數據被各個行業利用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它可以通過量化的數據分析來預測事情未來發展趨勢、人們的行為趨向,由此使數據運用者更合理地配置資源以達到效率和利益的最大化。數據體量增大會使有價值的信息被其他信息包圍,而新聞業需要的正是這些少量卻關鍵的信息,在數據抓取技術還在不斷完善的今天,媒體在其他數據干擾下做出的受眾需求預測的錯誤風險是很大的。
二、新聞從業者忽視大數據弊端帶來的危害
1.新聞生產者對數據的迷信造成事實要件殘缺。大數據的三個特點為新聞生產者帶來海量的新聞選題,多樣性需求的全方位分析,新聞內容的快速分發與反饋信息的快速收集這三方面的便利。這很容易讓新聞生產者過分享受它的便利而忽視社會接觸環節。過度依靠數據來生產新聞是一種孤立、僵化的做法,是一種違背新聞職業道德要求和新聞價值標準的行為。它忽視了新聞真實性的要求和社會運動變化發展的復雜性。尤其是牽涉到人的時候,人的復雜的思想和心理的變化是很難被完整地嵌套進某一個數據模型的。
我們用大數據預測人的行為的同時,新的情況在不斷產生,因為社會的運動是永恒的。大數據的多樣性會給我們掌握一切的錯覺,但實際上我們只掌握了事實的一部分,而事實恰恰是新聞的生命,是新聞的“溫度”所在。
2.剝奪受眾的能動性,產生真正的幻影公眾。李普曼在《幻影公眾》中認為,公眾就像坐在戲院后排的聾啞觀眾,雖然能感到自己正在被周圍發生的事情影響,但是卻無法說出是什么力量在掌控這一切,也無法參與互動。他還說:“偉大的社會不僅需要公之于眾的信息,還需要持續不斷的信息公開。”
新聞媒體作為向公眾提供決策依據的機構,真正的使命是向受眾提供真實全面的信息,而不是通過有目的的信息篩選來左右受眾的行為。如果新聞媒體過度依賴大數據,不僅會使殘缺事實要素的信息影響人們的正確判斷,還會使人的能動性和創造力成為阻礙數據預測事件的因素,因為它們無時無刻不在變動。如果能動性和創造性被當作社會進程的阻礙因素而被排斥,“溫度”就無從談起了。
三、堅持新聞“屬人”特性,回歸大數據“工具”屬性
1.把人的問題還給人。新聞媒體要重新審視自己作為“媒”的根本作用——聯結。聯結人與人、人與組織、組織與組織,聯結會產生情感、理解和創造。社會的根本問題是人的問題,在聯結中了解人的真實感受與需求才是使用技術的正確動機。
技術是用來優化我們生存環境的,而不是給我們劃定標準控制改變我們現實行為的。大數據技術再便捷,它終究是個為人所用的工具。對于新聞業來說最危險的事情就是忽視事實,大數據會限制我們看問題的范圍。數據需要協助,新聞業作為“皮膚”,依然需要記者、編輯這些有生命的人去感知、收集諸如肢體接觸、語言暗示等不能被量化或準確量化的東西,也就是“厚數據”,并用它們來填補大數據帶來的真實要件殘缺。
2.利用大數據開創新的組織模式——無組織的組織。《無組織的組織傳播》是克萊·舍基的經典作品,無組織的組織就是人們充分利用互聯網工具,擺脫了交易成本對組織形成的限制,擺脫了職業、年齡、性別等組織劃分標準,只因為某個或某些“共同點”就可以聯結成一個沒有組織規范但卻擁有組織行動力的組織。大數據新聞既然可以分析用戶行為趨向,就可以成為“人人”之間聯結的工具。大數據新聞精準的分發為組織形成提供了“共同點”,人們對新聞內容的反饋過程也是和他人的交流過程,在交流中通過自己創造性的行為參與群體行動,由此產生新的數據可以供給大數據新聞機構再分析。這樣既克服了大數據新聞剝奪受眾參與公眾生活的問題,也為大數據新聞的長期發展提供了穩定的、動態的數據支持。
新聞數據化的趨勢不可逆,其中包含的技術與社會、技術與人的矛盾在不斷地給人們提出新的問題,有“溫度”的新聞是有“溫度”的人基于對事實的親身感知創造的。依靠自己發現問題,并通過合理利用新型媒介工具來解決問題是新聞業也是融媒體環境下各個行業的使命。
【參考文獻】
[1]克萊·舍基.人人時代:無組織的組織力量[M].胡泳,沈滿琳譯.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7;[2]沃爾特·李普曼.幻影公眾[M].林牧茵譯.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13;[3]羅陽旋.新聞業“大數據熱”下的冷思考[J].視聽,2018(10):160-161;[4]Tricia Wang.大數據離不開“厚數據”[DB/OL].36氪,2015-05-31/2019-04-03;[5]赫伯特·馬爾庫塞.單向度的人:發達工業社會意識形態研究[M].劉繼譯.上海:上海世紀出版集團,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