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然 孫欣 李玲 周歡



摘要:環境風險管理成為當前環境管理的一項重點,環境風險評價是提高環境風險管理效率的有力措施。文章基于環境風險系統研究和環境事件機理分析,建立道路運輸環境風險評價指標體系。以重慶市某區縣為例,應用該方法將評價區域內的道路環境風險等級劃分為高、中、低3個等級,并針對性提出了差異化環境風險管理建議。
關鍵詞:道路運輸;環境風險評價;方法研究;管理建議
中圖分類號:X820.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672X(2019)08-00-03
DOI:10.16647/j.cnki.cn15-1369/X.2019.08.006
Study on environmental risk assessment of road transportation——A case study on a district in Chongqing
Duan Ran1,Sun Xin2,Li Ling3,Zhou Huan2
(1.Bishan Ecological Environment Bureau,Chongqing 402760,China;2.Chongqing Research Academy of Environment Science,Chongqing 401147,China;
3.The Head Office for Census of Pollution Sources in Bishan,Chongqing 402760,China)
Abstract:Environmental risk management has become a priority in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And the environmental risk assessment is considered as a forceful measure to improve the efficiency of environmental risk management. Based on the study of environmental risk system and the analysis of environmental event mechanism, an evaluation indicator system for environmental risk of oil and gas transportation pipelines is constructed in this paper. Taking a certain district or county in Chongqing as an example, this method is applied to classify the environmental risk levels of oil and gas transportation pipelines within the evaluation range into high, medium and low, and propose different environmental risk management suggestions in allusion to different levels.
Key words:Road transportation;Environmental risk assessment;Method research;Management suggestions
國家安監總局統計數據顯示:我國重大危化品事故運輸和存儲階段的?;肥鹿收急冗_到了91%,運輸階段更是達到了77%;絕大部分的危化品事故集中在道路運輸,事故占比達到了90%[1],三分之二的?;返缆愤\輸事故相繼引發了環境事件。國內外一系列的道路運輸事故不但對人民的生命財產構成嚴重威脅,更造成了嚴重的生態環境損害。因而采取科學合理的道路運輸環境風險評價措施顯得尤為重要。
當前,Erkut等[2]指出了危險品道路運輸風險經典評價方法,Fabiano等[3]建立了危險品道路風險評價的框架。國內外學者[4-6]選取風險指標,采取多種方法(如Pareto最優)求解選線模型。總體上,由于危險品道路運輸風險度量本身存在不確定性和隨機性[7],優化選線問題缺乏統一的指標體系,其應用多停留在理論框架層面,模糊性較高。但對針對性開展區域性環境風險評價涉及較少。
本文基于環境風險系統理論,圍繞環境風險源強度、環境風險受體易損性建設道路運輸環境風險評價指標體系與量化方法,提出油氣運輸管道環境風險評價程序與方法。通過該評價方法在重慶市某區縣案例應用,評估了該區縣道路環境風險等級,并針對性提出了差異化管理建議。
1 道路運輸環境風險評價方法
1.1 指標體系構建及權重設定
結合環境風險評價系統理論,環境風險指標體系可分為系統層、準則層和指標層。系統層包括風險源和風險受體[8],設計對應的準則層、指標層。設計過程中遵循系統性與主導性相結合原則、穩定性原則、差異性原則、現實性原則[9]。
根據風險物質道路運輸特征和道路運輸活動的環境風險及相關企業資料,基于環境風險是事故概率和事故后果的乘積這一判斷,可以利用運輸道路的固有風險水平表征事故發生概率,具體來講,運輸道路可以分為劇毒化學品專用道、高速公路、一級公路(國道)、二級公路(省道)、一般道路(其他主要道路),根據運輸道路的類別大致判斷交通運輸事故發生的概率。事故后果主要由源強和受體的脆弱性兩方面共同作用,源強越大、受體脆弱性越強,則一旦發生事故,其破壞程度越高。受到數據獲取的限制,交通運輸環境風險源的源強可以用運輸路線周邊5km[10]緩沖區范圍內企業環境風險物質Q值來表征。環境風險受體主要是指水環境敏感受體和大氣環境敏感受體,可以用運輸路線周邊5km緩沖區范圍內人口數量和生態紅線區面積來表征。
1.2 數據無量綱處理
由于各指標單位的差異,需對其進行百分化處理(見公式1)。
公式1
公式1中,Ex,y為指標值,Emax為指標應用數據的最大值,Emin為指標應用數據的最大值。Ex,y*為百分化處理后的標準值。
1.3道路環境風險評價和等級劃分
將指標數值定量化、百分化處理,代入評價模型(見式2、3),得到道路環境風險指數值,道路環境風險評價模型為:
V道路=0.5V道路1+0.5V道路2? ? ? ? ? ? ? ?公式2
公式3
式中,R管道為道路環境風險值,S管道為道路運輸強度,V管道為環境風險受體脆弱性,V道路1為健康受體脆弱性,V道路2為生態受體脆弱性,M道路運輸道路固有風險水平。
根據計算的結果,按照兩分位法分類法,劃分環境風險等級。
2 重慶市某區縣案例分析
2.1 評價區域基本情況
評價區域為重慶市某區縣,轄A、B、C、D、E、F、G8個街道和A、B、C、D、E、F、G、H、I、J11個鎮,轄區面積430km2。
2.1.1 企業環境風險源
在全面梳理該區域相關數據資料,重點篩選出涉及環境風險物質生產、加工、使用、儲存和運輸的企業、向環境排放污染物的企業、加油站加氣站、污水處理廠等共172家。這172家企業中包括加油站加氣站76家、污水處理廠5家、其他工業企業88家、港口碼頭3家。經對所有環境風險企業風險物質進行識別并統計分析,該區域區企業環境風險源突發環境事件風險物質主要包括柴油、汽油、原料油、二甲苯、潤滑油、硫酸、食用油、基礎油、輕質燃料油、苯、石腦油、食用植物油、液氨、天然氣、煤油、鹽酸、乙醇等共計183種,最大儲存總量約為415860t,環境風險企業分布和環境風險物質最大儲存量見圖1和圖2。
圖1 評價區域企業環境風險源分布
圖2 評價區域環境風險物質儲存種類與數量
2.1.2 運輸道路及等級分布
根據該區域城市建成區建成道路統計,該區域城市道路共計382條,其中劇毒化學品運輸審批道路10條,高速公路4條,國道(一級道路)10條,省道(二級道路)14條。道路分布見圖3。
圖3 評價區域運輸道路分布
2.1.3 環境風險受體
2.1.3.1 健康受體
圖4 評估區域人口密度分布
健康受體易損性主要關注人口分布狀況。經調查,評價區域常住人口121.51萬人,城鎮化率93%,平均人口密度2821人/km2。根據各鎮街城鎮人口數量及城鎮化率,結合評價區域土地利用類型數據庫及遙感地圖,根據區域人口計算模型[11]得到該區域居住人口密度分布,見圖4。
評價區域人口主要分布在東北片區C街道、D街道、F街道等區域,除此之外,其余鎮街集鎮中心人口密度也較高。
2.1.3.2 生態受體
生態受體脆弱性主要關注生態紅線劃定情況。經調查,評價區域劃定生態保護紅線總面積占轄區面積的9.87%,主要分布在C鎮、I鎮、H鎮、K鎮、G鎮、J鎮、B鎮和A鎮。
2.2 道路環境風險評價結果
根據道路運輸環境風險量化評估方法,評估該區域環境風險物質道路運輸的環境風險。本次評估根據計算的結果,按照兩分位法,可將評估區域道路運輸環境風險劃分為3個等級。其中R道路大于45的為高風險,R道路介于25和45之間的為中風險,R道路小于25的為低風險。評估結果表明,6條道路環境風險等級為高,40條道路環境風險等級為中等,見圖5。
圖5 評估區域生態紅線分布
3 道路環境風險管控建議
根據道路環境風險評價結果,提出道路環境風險管控建議:
(1)加強危險化學品運輸車輛跟蹤監控,加快推進涉及危險化學品企業運輸車輛加裝GPS實時傳輸、危險快速報警系統建設以及環境應急注意事項標示。依據風險評估,優化調整危險化學品運輸路線,加強6條重點道路(圖5)危險化學品運輸監管,加強車輛限時、限速管理,有效防控危險化學品交通運輸事故對人群集聚區、保護區等敏感目標的影響。加大道路監控、環境衛星遙感的綜合應用,對環境敏感區域、事故易發區進行衛星遙感加密監控。
(2)分類推動道路環境風險管控。一方面,根據道路運輸環境風險量化評估方法,結合企業環境風險源具體點位,對環境受體脆弱性(V管線)高(>40),且運輸強度(S管線)低(<8)的路線,且不存在加油加氣站布設,可以考慮設置為危險化學品禁止運行道路[12]。另一方面,督促風險物質運輸企業全面開展企業事業單位環境風險評估與應急預案的編制,開展環境應急演練,在高風險道路(圖6)布設突發環境事件預警設施與應急物資,提高道路突發環境事件風險防控與快速響應能力。
圖6 評估區域道路環境風險評價結果
4 結論及展望
(1)依據環境風險評價系統理論,構建道路運輸環境風險評價模型,可以實現城市道路的環境風險評價。在評價實例中,評價結果與實際情況較為符合,風險評價結果可為預防和控制措施的采取提供依據。通過該道路環境風險評價方法在重慶市某區縣案例應用,將評價區域道路環境風險劃分為3個風險等級,進而提出差異化環境風險管理措施,具有可操作性,有利于提高評價區域道路環境風險管理效率。
(2)道路運輸環境風險還受到道路條件、天氣狀況、運輸公司狀況等多方面因素影響,本研究主要從道路等級屬性進行評價,受獲取資料限制,未考慮其他條件對的影響。
參考文獻
[1]衛星,李自生,萬聰穎.利用地理信息評估?;返缆愤\輸環境風險[J].化工管理,2018(22):84-86.
[2]Erkut E, Tjandra S, Verter V. Hazardous materials transportation[R]. Handbooks in Operations Research and Management Science,2007(14):539-621.
[3]Fabiano B, Currò F, Palazzi E, et al. A framework for risk assessment and decision-making strategies in dangerous good transportation [J]. Journal of Hazardous Materials, 2002,93(1):1-15.
[4]Li R, Leung Y. Multi-objective route planning for dangerous goods using compromise programming [J]. Journal of Geographical Systems, 2011,13:249-271.
[5]Xie C, Waller S T. Optimal routing and multiple objectives: efficient algorithm and application to the hazardous materials transportation problem [J]. Computer-aided Civil and Infrastructure Engineering, 2012,27:77-94.
[6] 鄒宗峰,張保全.帶混合時間窗的多目標危險化學品運輸路徑優化 [J]. 中國安全科學學報, 2012,22(4):83-89.
[7] Mohamed T. Dangerous goods transportation and risk management: a cost-benefit analysis approach [M]. Transport of Dangerous Goods, 2012:95-118.
[8]楊潔,畢軍,李其亮,等.區域環境風險區劃理論與方法研究[J].環境科學研究, 2006,19(4):132-137.
[9]曲常勝,畢軍,黃蕾,等.我國區域環境風險動態綜合評價研究[J].北京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 2010, 46(3):477-482.
[10]環境保護部,國家質量監督檢驗檢疫總局.HJ 941-2018 企業突發環境事件分級方法[S].北京:中國環境科學出版社,2018.
[11]曹彥波,李永強,李敏,李兆隆,吳艷梅,李智蓉.基于多源數據的云南人口空間分布模擬研究[J].中國地震, 2014, 30(01):118-131.
[12]夏秋,錢瑜,劉萌斐.基于環境風險評價的危險品道路運輸優化選線——以張家港市為例[J].中國環境科學,2014,34(01):266-272.
收稿日期:2019-07-09
基金項目:重慶市科委重大專(cstc2017rgzn-zdyfX0002)
作者簡介:段然(1987-),男,碩士,工程師,環境科學專業,研究方向為環境規劃與管理、環境風險管理、循環經濟與清潔生產。
通訊作者:李玲(1990-),女,碩士,工程師,環境科學與工程專業,研究方向為環境經濟政策、污染總量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