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建平


摘?要:新媒體技術引進教學,是時代發展的必然。自2003年進入新一輪課程改革以來,學校的教學軟硬件設施有了很大的改善,教學模式、教學手段、教學策略等方面也豐富了許多,在教學理念上強調“立德樹人,全面發展”,倡導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的培養,但在實際教育教學工作中,因受一些客觀原因的影響,長期以來“分數就代表教學效果”的觀念依然存在,人們簡單地把“教育”等同于“知識”,一線教師在課堂教學實踐中,為了讓學生少走彎路,節約課堂時間,常常會運用自身經驗幫學生做出選擇。長此以往,學生失去自我思考、自我探索的能力。本文以《長方體和正方體的認識》教學為例,談談新媒體技術環境下的深度學習。
關鍵詞:新媒體;技術;深度學習
教學是啟迪心智,培養人才的活動。如何在小學數學教學實踐中促進學生個性自主發展、發揮學生的個性天賦、激活學生的潛能,而不是牽引,更不是灌輸呢?成為我們當下課堂必須思考與研究的問題。筆者以《長方體和正方體的認識》一課的教學與大家共同探討。
學情分析:學生對長方體和正方體已有一定的生活經驗和認知水平,但對于長方體和正方體特征的認知是模糊的、片面的、不嚴謹的。對于幾體圖形的探究也積累了一定的活動經驗,也積累用“看、數、量、比”探究二維平面圖形特征的方法。但是二維平面圖形單一的圖形分析思維卻給三維立體圖形的圖形內部之間關系的探究思維方式造成負遷移。學生不知道往什么方向去探究立體圖形的特征。學生三維立體圖空間觀念的建立需增強。
教材分析:蘇教版小學六年級上冊第1-2頁的例1、例2及練習一第1-4題的內容。這是在學生直觀認識長方體和正方體的基礎上,引導學生認識長方體和正方體的特征。從二維的平面圖形到三維立體圖形研究,從單一的圖形分析期到圖形內部之間關系期的探究,這些都是學生認知的一次飛躍。這是一節立體圖形研究的起始課,在引導學生通過觀察、測量和比較,發現長方體的特征的同時,還要引導學生關注發現長方體特征的過程,體會到“看”“量”“比”是探索立體圖形特征的有效方法。探索正方體的特征時,能主動把探索長方體特征的方法進行遷移,學會圖形內部之間關系期的探究思維,積累學習幾何與圖形數學活動經驗和數學思考經驗。
教學目標:
1. 通過觀察、操作、思考、交流等活動,經歷“實物-圖形-抽象”的認識過程,認識長方體和正方體的基本特征。2. 在具體的操作思考過程中,學會探究立體圖形特征的方法,積累圖形與幾何的學習經驗,發展數學思考,增強空間觀念。3. 建立數學認識與生活實際的聯系,體會數學的學習價值。
教學重點:認識長方體和正方體的特征
教學難點:學會探究立體圖形特征的方法
教學過程:談話引入。同學們,最近中央電視臺有一檔非常火的節目,給大家帶來一段。請看視頻《是真的嗎?》。有關科學的知識、做科學研究要重于實踐、善于發現,用事實來講道理。今天咱們就用這樣的方式來挑戰立體圖中的幾個知識,如果是真的就大聲說“真的”,如果是假的,就說“假的”。
一、 鏈接生活,喚醒已知
(一) 根據課題,喚醒已知
交流:說說生活中見過哪些物體的形狀是長方體?
引出話題一:你認為長方體具有哪些特征?
(二) 基于前測,認識面、棱、頂點
1. 呈現問卷調查的結果,提取信息。依據“面、棱、頂點”信息分類。2. 觀看視頻——介紹面、棱、頂點。
要求:請同學們拿出學具長方體,邊看邊指。
【媒體應用說明:1. 借用新媒體電視節目視頻《是真的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明確探究的模式和方向。課件呈現生活中“長方體”的物體,喚醒經驗。利用微信小程序“問卷星”進行“長方體知多少”的課堂前測調查,了解學生的學習起點,準確把握學情,使基于已有認知的自主探究,有了真實可靠的依托。2. “面、棱、頂點”的概念教學,利用新技術flash動態介紹,加上學生動手比劃操作,使枯燥概念學習變得生動、有趣、深刻。】
二、 分享交流,驗證特征
(一) 驗證長方體的特征
談話:你們課前調查中關于面、棱、頂點的這些說法是真的嗎?下面就開始我們今天的求真之旅。交流:
1. 驗證長方體“面”的特征
(1)通過“數”,驗證長方體6個面。借助手中的長方體,動手數一數“面”的數量。學生用2只手當成2個“面”,全班一起動手比劃“左右面、前后面、上下面”建構6個面圍成的長方體的空間感。(2)通過“看”驗證長方體面的形狀。(3)通過“量”驗證長方體相對的面完全相同。
2. 認識長方體的直觀圖——從生活長方體抽象數學的“長方體”
提問:它有面的3個特征嗎?課件出示:冰箱圖
明確:(1)觀察一個長方體,最多能同時看到3個面。抽象圖用虛線表示,表示出另外三個面。(2)辨一辨:面就是長方形,畫成平行四邊形是透視原理。(3)比一比:電腦課件動態演示,長方體相對的面重疊驗證面的特征。
3. 驗證長方體“棱”的特征
(1)課件推送平板上的直觀圖,學生結合長方體的實物模型,通過“數”驗證12條棱。(2)反饋。將大屏幕的直觀圖12條棱用3種不同顏色的筆描出來,觀察理解“相對的棱”。明確:4條為一組,有3組,一共12條棱。(3)學生自主驗證“相對的棱長度相等”。
①量一量。②推理。根據長方體面是長方形的,對邊相等推理每組相對的棱長度相等。
4. 通過“數”驗證長方體“頂點”的特征。
5. 深化長方體特征的理解。
判斷白板繪制幾何體、“旋轉”“改變尺寸”及手中大小胖瘦不一長方體,深化理解。
【媒體應用說明:1. 借新技術,找切入點。尊重學生已有經驗,以“問卷星”前測調查中有關的、有價值的信息切入,以“是真的嗎?”問題引領為主線,學生通過“看”“數”“量”“比”等方法進行一系列自主驗證的求真之旅。正是“取之于生,用之于生”,真正做到現代教學所倡導的“以學為導,以生為本”。2. 突破難點。學生自主深度學習,有時還是需要老師的助推。比如:長方體的“棱”,對于學生來說是比較抽象的,數棱的數量也是比較不清晰的。這樣,我們就借助新技術的“希沃課堂”推送課件功能,將長方體的直觀圖推送給學生,讓學生結合直觀圖,對照手中長方體實物進行棱特征的研究,助力學生深度學習。3. 突出重點。通過新技術希沃課件中幾何立體圖形的“旋轉”“改變尺寸大小”等功能,讓學生直觀感知長方體大小變了,形狀變了,但是本質特征不變。4. 促分享。在棱的特征探究時,利用授課寶拍攝現場直播,動態展現學生課堂研究學習的過程,利用白板畫圖功能,及時反饋課堂的動態生成。利用新媒體希沃畫圖功能,用3種不同顏色畫棱,使學生對棱的特征探究生動、直觀。】
(二) 探究正方體的特征
1. 小組合作探究正方體的特征
交流,話題二:正方體有哪些特征?
探究:同桌合作,用剛才研究長方體的方法“看一看、數一數、量一量、比一比”獨立研究正方體的特征,并填寫研學單。
形體面棱頂點
正方體1. 有(??)個面。2. 每個面是什么形狀我發現:
3. 哪些面完全相同?我發現:?????????1. 有(??)條棱。
2. 哪些棱長度相等?我發現:??????????有(??)個頂點。
2. 匯報探究成果。
3. 歸納正方體的特征,形成思維導圖
(三) 理清長方體與正方體的關系
對比長方體和正方體特征的兩張思維導圖。
引出話題三:有人說“正方體是特殊的長方體”,你們認為對嗎?
交流明確:正方體是特殊的長方體。
集合圖表示長方體和正方體的關系。
【媒體應用說明:重視學生動手操作、自主探究等能力的培養,提供學習單讓學生運用長方體研究的方法,自主探究正方體的特征。運用新媒體希沃白板中思維導圖建構正方體的特征。兩張長方體和正方體的特征的思維導圖,在學生在自主對比中,很輕松理解正方體是特殊的長方體。既鞏固了知識,又增添了課堂的趣味性,也突破傳統板書太多,黑板不夠大的問題。】
(四) 認識長、寬、高及棱長
1. 結合直觀圖,認識長、寬、高及棱長。
2. 通過想象,認識長方體的“三線圖”。
【媒體應用說明:想象力培養、建構空間觀念對于學生來說是非常重要的,也是幾何與圖形領域課所必需的內涵。認識長方體的三線圖,對于學生的空間想象力更是一種挑戰。但是,我們借助新媒體希沃白板蒙塵、擦入功能,將長方體直觀圖中一些“棱”隱去、呈現,讓學生在反復想象中,建立空間感,助力學生思維的深度發展。對于三線圖的認識,也就不是老師硬塞給學生的,而是在這樣新技術的助力下,動態中去想象、建構,水到渠成。】
三、 拓展應用,深化認知
游戲——“猜猜我是誰?”
師:根據長方體的長、寬、高,你們能想象長方體原來的樣子嗎?判斷、說想法。
1. 課件出示:長10米,寬2.5米,高3米
立式空調??公交車??教室
2. 課件出示:長6 cm,寬6 cm,高6 cm
骰子??微波爐??魔方
【媒體應用說明:基于大數據分析的評價與診斷,使教學更有針對性,這是舊教學環境技術所不易做到的。但是,在本課中,借助希沃易課堂的“平板反饋答題”,就能快速輕松即時形成大數據分析。通過大數據分析,可以看出學生答題的正確率分析的統計圖以及各答案選擇的同學人數和相應名字,這樣的教學診斷分析評價更具有針對性。再借助新媒體課件將練習中的公交車以魔方的3D效果展示呈現在學生眼前,使原本機械性、枯燥的練習進行大變身,讓學生產生濃厚的興趣。】
四、 欣賞分享,總結延伸
欣賞生活中的長方體和正方體,感受它們在生活中應用的廣泛性。
1. 高樓大廈?2. 集裝箱輪船?3. 衛星
【媒體應用說明:本環節運用集裝箱輪船航行、衛星發射等視頻進行剪輯,打破課堂的空間、時間的局限性,開闊學生視野,展示科技魅力,潛移默化地對學生進行學好知識、發明更多高科技的思想教育。】
德國哲學家雅斯貝爾斯曾說:“真正的教育是用一棵樹去搖動另一棵樹,用一朵云去推動另一朵云,用一顆靈魂去喚醒另一顆靈魂。”指出了教育的真諦:教育要做喚醒的功夫,而不是強行地灌輸知識。我們的教育目的是要從心靈深處喚醒孩子沉睡的自我意識、生命意識,感到自己是一個發現者、研究者、探索者,促使孩子價值觀、生命感、創造力的覺醒,以實現自我生命意義的自由、自覺地建構。教育過程要喚醒孩子內在的心靈能量,解放孩子的智慧,發展孩子的潛能,激發孩子的生命創造力。當孩子的求知欲望與生命的力量被喚醒,孩子就會自覺主動地去探索未知的世界,在這個探索的過程中孩子自然會得到成長力量,并一定能找到自己生命的意義與方向。愿我們的教育能努力做到古希臘哲學家蘇格拉底所說的:“教育的智慧在于喚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