繆錦瑞
摘? ? 要: “一帶一路”倡議的提出,對高職院校跨文化交際課程提出了新的要求。以往參照西方國家,尤其是英美國家跨文化交際課程的設置和安排已不適用于我國。本文立足國家政策,結合學校實際情況,從教學內容、教學方式、考核方式、師資隊伍建設等方面提出高職院校跨文化交際課程的創新理念和改革途徑。
關鍵詞: 一帶一路? ? 高職院校? ? 跨文化交際課程? ? 教學改革
一、引言
隨著經濟全球化而來的多元文化沖突或融合不可避免,不同民族之間、不同文化之間的交往日益密切。國家之間的競爭不再是經濟層面上的競爭,不可避免地擴展到文化高地上。作為文化競爭的主要陣地,高等教育國際化的進程已刻不容緩。世界一流大學紛紛提出新的培養目標,例如:影響世界高等教育發展的重量級報告——《耶魯大學教育研究報告》強調除了學習外語之外,還要培養大學生的跨文化交際能力[1];斯坦福大學確立文化核心課程為三大類核心課程之一,內容涉及多種文化和價值觀[2];2010年國家發布教育改革和發展綱要,明確提出2010年到2020年這10年間,國家對人才培養的定位和核心競爭力——具有全球競爭力的國際化人才[3]。2019年是“一帶一路”倡議提出的第6個年頭。這6年里,國家大力推進教育國際合作、打造教育共同體。不僅引進眾多沿線國家來國內合作辦學,更鼓勵國內高校“走出去”跨境辦學。截至2016年12月,我國十四個省市的近90所高校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高等學府進行了中外合作辦學;境外舉辦了4個機構和近100個辦學項目,其中大部分項目集中在“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4]。國內高校培養目標已然與國際接軌,培養具備出眾的跨文化交際能力,能在多元化的世界舞臺背景下發現問題、交流問題、解決問題的未來領導者。
國內傳統的跨文化交際課程已不能滿足國家新戰略的要求。為此,我們應立足國家政策,結合學校實際情況,尋求突破,迎接新挑戰、新機遇,加大跨文化交際課程研究力度,改革教學內容,提高跨文化交際課程質量,真正提高高職院校大學生的跨文化交際能力。
二、存在的問題
2006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頒布的《跨文化教育指南》將跨文化教育提升到一個新的高度,認為它不應該是學校的一門課程,應該融入學校所有課程當中,融入學校教育的方方面面[5]。雖然目前我國高校跨文化交際課程體系,已將跨文化交際課程歸在通識大類中,卻沒有重視跨文化交際課程的建設,存在諸多問題,例如:缺乏整體的設計,課程設置缺乏連貫性和穩定性,教材內容老化,教學方法陳舊等。
當前,高職院校對跨文化交際課程的要求不如本科院校,選用教材幾乎很少涉及非歐美國家的文化知識內容,亦無“一帶一路”倡議提出背景、發展歷程和相關政策方面的內容。教授跨文化交際課程,不會提及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交際時需要運用什么技巧和策略。此外,以往跨文化交際課程以教師講解為主,很少有教師啟發和指導學生深入了解目的國,主動思考不同國別之間的文化差異。“一帶一路”沿線國家數量眾多,僅依靠教師講解理論知識培養學生的跨文化能力,難以滿足教學要求。
目前該課程的考核方式多采用期末試卷考核,主要測試學生對跨文化理論知識的掌握程度,例如:文化與語言的關系、語言和非語言、文化認知、交際技能等。經過調研發現,學生的卷面成績并不能真正反映跨文化能力的實際水平。高職院校的跨文化交際課程適用于所有學生,地位與公選課不相上下。講授該門課程的教師多出身于英語專業,學科視野相對狹隘,研究的學科方向相對較為集中,造成傳統的跨文化交際課程教學效果不甚理想。
三、課程創新理念和改革途徑
新時期下高職院校的跨文化交際課程應當區別于以往的跨文化交際課程,尤其在國家大力推行“一帶一路”倡議的情況下,既要滿足國家戰略人才培養的新需求,立足中國國情,又要結合學校實際情況,對跨文化交際課程提出創新理念和改革途徑。筆者試從高職院校跨文化交際課程的教學內容、教學方式、考核方式、師資隊伍建設等方面提出創新和改革的己見。
1.教學內容的改革
歐美文化知識→“一帶一路”沿線國家文化知識。“一帶一路”視域下的跨文化交際課程內容,應從以往全面集中介紹英美國家文化知識向增加沿線國家的文化知識轉變。新時期下跨文化交際課程內容不僅包含英美國家的文化、政治、經濟、地理、國情等知識,還包括“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風土人情。給學生搭建真正的多元文化課堂,通過實際生活差異的案例引起學生興趣。例如:歐美國家的穿衣風格偏向健美、運動、休閑風格,中東有些國家則要求女性著裝不能暴露,對衣服褲子的長度有所規定。這樣,跨文化交際課程將更具“一帶一路”特色,更加多元化。
2.專業的師資隊伍建設
鑒于目前市場上關于跨文化交際課程的教材,幾乎沒有涉及“一帶一路”沿線國家文化知識和倡議相關政策知識,這就需要我們采取其他方式進行補充教學。可以鼓勵跨學科背景出身的教師來客座講授跨文化交際課程其中的幾個章節;邀請有相關知識的教授或行業名師來溝通交流或開展主題文化講座;參觀沿線國家參與建設的外企公司等。但治本的根本方法是派遣教師去往“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實地了解文化差異,建設一支滿足國家政策和社會新需求的跨文化交際課程教師隊伍,并且為今后跨文化課程教材編寫做準備。
3.教學方式和考核方式的改革
針對高職院校學生重技能輕理論的學習特點,鼓勵教師結合新媒體工具嘗試或開發新的教學方法進行課堂教學,尋求跨文化交際課程傳統刻板教學方式的突破口。例如:慕課、研學旅行、翻轉課堂等。創新考核方式從分數論向能力論轉變,例如:文化主題會演、拍攝文化差異相關的微電影、組織小組辯論賽、編輯跨文化公眾號、文化論壇等。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開發學生潛能。
四、預期效果
西方學術界普遍認可將跨文化能力劃分成認知、情感和行為三個層面。經歷過傳統跨文化交際課程的學生,認知、情感和行為三個層次的水平不一,認知和情感兩個方面的能力水平明顯高于行為。改革后的課程教學內容更豐富和多元化。既增加了“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相關文化知識和交際技能等方面的內容,又創新了教學方法和考核方式。學生不再單一學習歐美文化,以西方人的思維方式處理跨文化問題,而是真正融合多元文化知識,系統培養學生的全球意識,提高學生發現文化問題、比較文化問題和解決文化問題的能力,這樣才能真正尊重世界文化多樣性,在多元文化背景下游刃有余地解決復雜問題,形成更大格局、更高層次的跨文化能力。
五、結語
隨著我國同“一帶一路”沿線國家交往日益密切,各國之間的經濟、政治、文化等交流逐漸頻繁,對熟知“一帶一路”沿線國家文化背景的人才需求缺口越來越大。跨文化交際課程作為高校通識課程的核心之一,對培養學生的全球意識,開闊國際化視野,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等起著決定性作用。改革后的跨文化交際課程將彌補國內高校課程設置跟不上國家政策,涉外人才發展不平衡,人才知識體系不完整等方面的不足,培養國家所需的“一帶一路”文化背景下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復合型人才。
參考文獻:
[1]許園.耶魯大學的通識教育思想及其實踐——以《耶魯報告》為起點[J].高教研究與實踐,2015,34(1):8-12.
[2]吳堅,彭虹斌.斯坦福大學通識課程特色研究[J].青島科技大學學報,2017,33(2):68-73.
[3]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Z].http://old.moe.gov.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info_list/201407/xxgk_171904.html,2014.
[4]郭強.“一帶一路”視閾下的高等教育中外合作辦學思考[J].高校教育管理,2017,11(6):83-88.
[5]何敏.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跨文化教育理念及實踐的研究[D].蘇州:蘇州大學,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