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鳳俠
【摘要】在新課程改革的背景下,課堂教學所采用的教學方法可謂是百花齊放,但講授教學依然在課堂教學中扮演著重要角色。一直以來,講授教學也備受質疑和指責,其缺陷表現在容易使學生產生依賴和期待心理,從而抑制了學生的主動和創造。如何彌補講授教學的缺陷和不足?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維持已引起的學習活動。美國著名認知心理學家奧蘇貝爾的動機理論給了我們有一定的啟示。
【關鍵詞】動機理論? 講授教學? 啟示
戴維·保羅·奧蘇貝爾(David Pawl Ausubel, 1918-2008)是美國當代著名的認知教育心理學家。奧蘇貝爾認為許多情感因素和社會因素都對課堂學習有影響,他認為:動機是學生努力克服障礙,施展才能,力求解決某一問題的愿望或趨勢。在他看來,動機的作用取決于學習的類型和學生的發展水平。與阿特金森的成就動機理論不同,奧蘇貝爾把動機分為認知內驅力,自我提高內驅力和附屬內驅力三個方面。本文所探討的就是奧蘇貝爾動機理論的這三個方面。
一、理論背景
教育心理學中的動機理論包括不同的論題,各個論題含有不同的研究方向,可以解釋認知中各種行為問題,隨著動機理論研究的不斷深入,所產生的學說不斷豐富動機理論的實質內容。動機理論中巴甫洛夫的強化作用,桑代克的效果律,斯金納的操作條件反射無不體現著學習和本能的結合。其后認知理論大行其道。其研究動因開始從生理需求逐漸轉向社會需要,并重視動機中的認知結構。比如韋納的成敗歸因理論,阿特金森的成就動機理論,馬斯洛的需要層次理論等無不把認知內驅力作為重要的因素。
二、奧蘇貝爾的動機理論
美國心理學家奧蘇貝爾提出,學校情境中的成就動機包括認知內驅力、自我提高內驅力和附屬內驅力三個方面的內容。
(一)認知內驅力(cognitive drive)
認知內驅力是動機理論三個組成部分中最重要、最穩定的部分,這種內驅力大多是從好奇心中派生而來,其傾向是渴望理解和掌握知識技能。是一種求知的需要。它發端于學生好奇的內心世界,在探究、操作、應付外界環境中激發學生強烈的認知傾向。這種強烈的認知直接指向學習任務本身,滿足于知識的實際獲得。最初的認知內驅力是潛在的心理傾向而非真實的心理動機,這種心理傾向本身沒有特定的內容和方向,大都存在于學習任務之中的。那么潛在的心理傾向如何被激發變成真實的認知內驅力,奧蘇貝爾認為:主要取決于兩方面,第一,通過個體在實踐中不斷取得成功的基礎上才能表現出來。其次受社會主流文化和家庭觀念的影響,比如社會文化比較認同的成就因素,競爭意識以及功利思想都影響著心理傾向的演變。而且這種動機隨著年齡的增長,其對學習的影響越來越大,本人認為這與學生的知識積累和社會經驗的增加成正相關。因此,奧蘇貝爾提出,如果要形成學生的認知內驅力,使它成為學生課堂求知的真實動機,那么課堂內容必須著眼于課堂所關注的話題,問題內容要與學生的生活密切相關。也就是說,我們必須突出認知和理解的價值,而不應直接把總結概括的學習結果作為首要目標。
(二)自我提高內驅力
自我提高內驅力是依靠自身努力,通過勝任或工作能力而贏得相應地位的需要,它指向與成功和自尊心。其并非指向學習任務本身,而是把成就看作贏得地位和自尊心的根源,屬于典型的外部動機。一定的成就總能贏得一定的地位,成就的大小取決于他所贏得的地位的高低。在對地位追求的過程中,個體的能力和地位不斷得到提高,維系著自我提高內驅力。贏得地位是動機的直接目標;勝任和工作能力的提高是間接目標。顯然.自我提高內驅力是一種外部動機。它可以讓學生更多的關注于自己優秀的學習成績或較高的名次。還可以促使學生把學習的目標著眼于將來要從事的理想職業或學術上的成就,以便贏得一定的社會地位。誠然,自我提高內驅力是激發學生努力學習的動力源泉。其在作用時間上比較長久。不會隨著學習內容的變化而改變。它一旦指向遠大的理想或與長期的奮斗目標結合,就會成為鞭策學生努力學習、持續奮斗的長久力量。因此,在教學中培養學生樹立崇高的理想和遠大的抱負。是激發學生自我提高內驅力的有效措施。
(三)附屬內驅力
附屬內驅力是個體為了獲得長者(家長,教師)的贊許或認可而表現出把工作和學習做好的一種需要。其在個體幼年認知活動中顯得尤為突出。表現為追求良好的學習成績,目的是得到老師和家長的贊許。對于學生來說,附屬內驅力表現為:學生為了贏得家長或教師的認可或贊許而努力學習,取得好成績的需要。附屬內驅力與自我提高內驅力有明顯的不同。兩者的不同之處表現在:自我提高內驅力是獲得能力過程中得到社會的認可,而附屬內驅力是萌發動機,需要外部的刺激,才表現出一種積極主動地心態。學生在附屬內驅力的促使下,從長者或權威人物的贊許中派生出一種社會地位。但這種地位與自我提高內驅力所贏得的社會地位不同。這種派生的地位不是因為學生本人的能力或成就水平的一種展示,而是他所追隨和依附的長者或權威人物所給予的贊許中引申出來的自我肯定。
三、奧蘇貝爾的動機理論對講授教學的啟示
(一)創設問題情境,探究知識的意義和價值,
教學實踐表明,良好的問題情境是激發學生探究學習的重要途徑。因此,教師運用各種方法創設不同的問題情境,巧妙地提出問題。引發學生產生濃厚的認知興趣。強烈的問題意識和探究動機也促使學生積極思維。通過個體主動的探究,與自身的知識和經驗結合,找到解決問題的辦法,轉化成自身知識儲備。真正認識知識本身的含義。在構建課堂教學的過程中,創設問題情境進行情境教學。教學的目標是解決現實生活中遇到的問題;學習材料是真實性的任務,這些任務未被人為的簡化處理,隱含于問題情境之中,并且,由于問題同時涉及多方面的原理和概念。因此這些任務最需要學生認識,理解和掌握,教學過程要與實際的解決問題的過程相似,教師不是直接把事先準備好的概念和原理告訴學生,而是提出現實問題。繼而引導學生對現實問題進行探究,求解的過程指向任務本身。學生解決問題所需要的原理和概念往往隱含在問題情境之中,學生為了解決當前的問題而發現它們。通過解決問題而深刻理解它們,并把這些知識的意義與應用它們的具體問題情境聯系在一起。
(二)運用最佳行為評價,給予合理價值判斷
最佳行為評價是確定學生發展能力或成就的評價,它測量的是個體盡自己最大努力可以達到的能力水平。運用最佳行為評價肯定學生所取得的成績,教師對學生的進步給予及時的肯定。這種評價具有強化作用。能鼓勵學生的學習積極性。為其他學生樹立學習榜樣,在教學中也可采用合理的懲罰措施。例如,嚴格的學業考核、科學的等級評比以及批評或懲罰等都可以起到激發學生自我提高內驅力的作用。不過采用負面的激勵措施一定要得當。過高地要求和過度的壓力會使學生產生學習焦慮,導致學習效果下降。過于嚴格要求和嚴厲懲罰也會使學生喪失信心,從而損傷學生的自尊心,降低學生的理想和志向。在學業上連續遭受失敗的打擊,也會使學生的志向水平降低,導致學生的退縮和回避。因此,這種負面的激勵措施一定要適當地運用,而且要因人而異。
(三)發揮期望效應,不斷地強化學習動機
期望效應是教師或者權威人士的期望或明或暗地鼓勵或贊賞學生。讓學生感覺到教師在關注自己的成長,那么學生會按照老師所期望的方向來塑造自己的行為。他們努力獲得學業成就,主要是為了實現家長的期待,并得到家長的贊許。因此在課堂上充分發揮教師的期望效應,運用教師的期望效應激發學生的附屬內驅力。在日常教育中,經常可以發現,如果教師喜歡某些學生,對他抱有較高的期待,給與肯定性評價。一段時間后,教師將自己飽含肯定的感情循序漸進的傳遞給學生,就會激發學生附屬內驅力。向著老師期待的方向發展,堅定目標取向,通過自己的刻苦努力取得優異的成績。
四、結語
人類動機是個體活動的動力和方向,它在刺激和反應之間架起來橋梁。它既給人的活動以動力又控制者活動的方向。學業成就動機影響著學習活動的進行。當學生有了某些學習需要時,就可能引發其學習的內驅力,喚起內部狀態,激起一定的學習行為。
參考文獻:
[1]葉亦乾 何存道.普通心理學[M].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4.
[2]鄭翔.奧蘇貝爾學習動機理論對數學教學的啟示[J].宜賓學院學報.2004,(3).
[3]D.P奧蘇貝爾等.教育心理學———認知觀點[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
[4]陳敏,皮格馬利翁效應[M].北京:工業大學出版社,2006.
[5]胡凼,教師期望效應在課堂教學中的應用[J],遼寧行政學院學報,2008,(4).
[6]姚書洲.淺議學生學習動機的激發于保持[J].淮陰師范學院教育科學論壇,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