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譽瑋
摘要:塔瑪拉·德·藍碧嘉是西方藝術史上的一位奇女子,憑借驚人的才華和獨樹一幟的繪畫風格,在曇花一現的裝飾藝術風潮中,藍碧嘉可以說是至今依舊最有名,也最具有代表性的人物之一,氣焰妖嬈的美貌和絢爛奢靡的私人生活則讓她成為“史上第一個成為大明星的女藝術家”。
關鍵詞:波蘭畫家;繪畫藝術;風格
1 人物生平
藍碧嘉于1898年出生于波蘭華沙的富裕資產階級家庭,她的父親是俄籍猶太富商,母親是一位波蘭的社交名媛。出生在這樣一個衣食無憂的家庭,藍碧嘉從小就立志:“一輩子只過衣食無憂的生活。”
藍碧嘉在18歲時嫁給了俄國律師泰德斯·藍碧奇,可惜好景不長,很快俄國十月革命爆發,為了營救效忠沙皇的丈夫,藍碧嘉出賣自己的肉體,成為了瑞典外交官的情人。不幸的是出獄后的丈夫從此一蹶不振,女兒奇塞特也在生活最困窘的時候出生。面對女兒的藍碧嘉決定自己來養家。為了生存和實現自己年少時的誓言,她拾起畫筆和調色盤,周游于巴黎的文藝界與社交圈。在那個欲望咆哮,金錢喧囂的年代,師從立體派大師奉行享樂主義的藍碧嘉非常符合當時人們的審美,幾乎她在一夜之間就成了明星。藍碧嘉只畫自己想畫的東西——風情萬種的自己,不同性別的情人,她筆下的女性形象獨立、強烈、性感,而她本人的穿衣風格也十分大膽前衛。藍碧嘉也創作了大量關于女兒吉賽特的畫作,雖然未受到市場的熱捧,但是卻得到了許多國際著名獎項的認可。
藍碧嘉的人生雖然跌宕起伏,但最終還是兌現了自己許下的諾言。1939年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后,她和丈夫移居美國。之后的創作主要以名人肖像畫以及靜物畫為主。在她晚期的1960年代也曾創作了一些抽象作品,但不若她的具象作品那么受到重視與歡迎。1974年她移居墨西哥,于1980年去世。
2 繪畫風格
藍碧嘉的繪畫作品給她帶來了無限的財富和名譽,她的繪畫理念就是將一種無限的自由和創造性的生活體現在作品展覽中。藍碧嘉的創造性和欲望,如同掙脫了牢籠的猛獸,震撼了藝術圈和社會的界限。她談到了她充滿欲望的畫作,每一件作品都是她的自我形象,她的靈魂。她的生活經歷和繪畫交織在一起,對后來者施以魔咒。
在裝飾藝術的短暫趨勢中,藍碧嘉可以說是最著名和最具代表性的人物之一。她借鑒了莫里斯·德尼和安德烈·洛特的繪畫風格,也深受到新古典主義代表藝術家安格爾的啟發。因此,她的風格結合了這些藝術家的特點,并以某種方式重新塑造了他們。以相對夸張的“表象上的美學”來表現。
藍碧嘉的靈感來源多種多樣,包括意大利文藝復興時期的繪畫和新古典主義人物的繪畫人物形態。她是以人們對前衛藝術的思考為基礎的,吸收了立體主義的精髓,將之以絢麗的裝飾藝術相結合。在她最喜愛的畫像中,她最擅長的是將幾何人物形象與色彩相結合,珠聯璧合,天衣無縫。她曾描繪過衣褶豐富的晚禮服、“女扮男裝”的雞尾酒服、質感輕薄的絲綢睡衣、寬大的圍巾、時尚的禮貌、鐘形帽,反映出了當時處于爵士年代的繁華盛世。這些圖像中的人體呈現在一個光滑的圓柱形結構中,由于其精細的處理,每一個形象都像希臘古典雕像一樣高不可及,且帶有第一次世界大戰后“美好年代”特有流行服飾的時代風貌。
在她的繪畫作品中,人物的身體姿勢經常會有輕微的扭曲,模特兒的眼睛會向遠處看。這種姿勢的靈感主要來自宗教藝術,尤其是對圣母瑪利亞或瑪麗抹大拉的描繪。這種吸引人的女性目光表現出一種天真迷人的懶惰。女性藝術家經常以這種姿態出現在大眾媒體面前。通過這樣一個原創的肖像展示,藍碧佳嘉的藝術才華受到當時上流社會和時尚界名人的追捧,因為她將人們想要成為的形象轉化為高雅的藝術品位。
值得注意的是,雖然藍碧嘉的作品為她提供了一個非傳統女性的表達渠道,但她的個人生活也使她成為那個時代一個非常與眾不同的具有代表性人物。在兩次世界大戰之間放蕩的黃金時代,作為一個敢于做自己的雙性戀者,她大膽地從女性主義的角度將自己的欲望展現在畫布上,終究為她在美術史上豎立了一個令人難忘的范例。
除了極少數的男性外,藍碧嘉通常通過她的眼睛和筆下的繪畫來描繪她的女性戀人和其他女性——通常是成雙成對或團體——我們可以看到一種當時處于特權階層頂端的女性畫家是如何看待她眼中同性之間情慾的流竄。藍碧嘉的作品最有趣的地方在于,她顛覆了繪畫的傳統布局。裸體女性總是要考慮“男性觀眾”的“觀賞樂趣”。她筆下的裸體女性作品不僅打破了只從男性視角看待女性的習慣,而且從所謂的上流社會和一個非常重要的女性視角來描述她眼中的女性形象。這種被當時社會視為不入流,甚至可能成為犯罪行為的描述,可以說是打破了固有的刻板觀念,成為“由被動變主動”的表現方式。
藍碧嘉她用顏料、畫筆和顏料刀作畫,筆下女性形象個性鮮明,具有明晰的線條、大膽的用色、立體主義和裝飾主義派藝術的強烈風格。她用女性獨有的感性、異域風情和逾越道德禁忌的性感,貢獻了1920年代藝術的女性品味。
時至今日,藍碧嘉的畫仍然是上流社會爭相購買的藝術品。
(作者單位:沈陽師范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