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進
摘 要:小學科學這個學科的教學目標是培養學生的科學素養,確保學生既能學到科學知識,又能很好的將科學知識應用到實際生活中去。教師通過教學要讓學生充分的了解科學探究的方法和態度,教授學生自主進行科學探究的方法,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為學生未來的學習生活打下堅實的基礎。
關鍵詞:小學科學;自主;分析問題;實驗
教育的引導者是教師,主體是學生。新課程改革要求我們充分的發揮學生在課堂上的主觀能動性,激發學生自主學習的意識,傳授給學生自主學習的方法。小學科學教師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意識和能力有利于提高學生通過現象理解科學規律的能力,使學生充分的理解科學知識,提高其課堂學習的效率。筆者結合教學經驗,對培養小學生自主學習小學科學能力的策略進行研究,希望可以提高未來的課堂教學效率。
一、提高對學生自主預習的要求
學生對課本知識進行預習是進行課堂學習的第一步,對其課堂學習的效率產生著直接的影響。教師在課前預習的環節加強對學生自主學習的要求有利于學生在課堂上順利的完成學習知識和提升能力的學習目標,提升學生學習科學知識的質量,確保學生能夠真正的掌握和消化教師傳授的知識。因此,教師應當利用好課前預習的環節,逐漸的提升對學生自主預習的要求,幫助學生在預習課本知識的過程中養成良好的自主學習習慣,掌握高效的自主學習方法。
教授“動物有哪些相同特點”的知識時,教師可以讓學生提前對課本知識進行預習,要求學生通讀課本內容,詢問家長,理解課本中各個種類動物的圖片所傳達的意思,記錄自己產生的關于動物共同特點的科學問題,解答教師布置的一些問題。我在教授這一課時,向學生提出了蝸牛、蚯蚓、螞蟻等動物分別是怎樣吃東西的問題,學生在預習中通過對這一問題進行解答總結出了這些動物都需要依靠食物來獲得營養物質的共同特點。個別學生在對動物運動器官的知識進行預習的基礎上,提出了一些疑問,比如金魚不像陸地上的動物一樣具有足,那它是怎樣來運動的呢?學生通過自主預習,很好的完成了我的課前要求,系統的了解了這一節知識的架構。
二、培養學生自主分析問題的意識
學生通過對科學問題自主分析和解決能夠使其充分的掌握科學問題中蘊含的知識內容,提升應用知識的能力。教師應當適當的提出科學問題,給予學生一定的時間去進行自主的討論和分析,通過自己的引導幫助學生沿著正確的線路進行思考和探究,使其最終獲得正確的科學結論,這樣有利于使學生形成自主分析和解決問題的意識,掌握解決科學問題的方法,加深學生對科學知識的記憶,使其養成獨立學習的良好習慣。
學習“水的三態變化”的知識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思考身邊的水蒸氣、雨、雪的現象,向學生提出這三種形態形成條件的問題,讓學生去自主的分析,探究水的固態、液態、氣態的循環過程。我在教學時讓學生將自己通過分析問題得出的答案展示出來,這時同學們積極的發言,表示液態的水在冬天遇冷會凝固成固態的冰,而冰遇熱又會融化,液態水在進一步加熱的情況下又會通過蒸發變成水蒸氣。通過結合課本知識提出問題供學生自主分析解決的方式,我有效的提升了學生自主分析問題的意識,幫助學生高質量的掌握了水的三態變化的過程和條件,提高了小學科學的課堂教學效率。
三、增強學生自主進行科學實驗的能力
科學實驗是小學科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是驗證科學理論的重要方式。教師在課堂教學過程中要注重于培養學生自主進行科學實驗的能力,讓學生通過對科學實驗步驟的深入了解,自主的準備實驗器材,運用實驗的方法,對科學理論進行論證,勇敢的提出自己在實驗中發現的問題。教師通過組織學生自主實驗的方式有利于培養學生自主實踐的能力,幫助學生形成實事求是的意識,提升學生的應用操作能力,教授給學生通過實踐檢驗真理的自主學習方法,充分的提高課堂教學的效率。
例如在學習“磁鐵”的相關內容時,教師可以改變往常的課后作業形式,讓學生自行在家運用磁鐵進行試驗,探究相關理論知識。學生可以在家長的幫助下獲取兩塊磁鐵,若干鐵質材料的物體如釘子,參照課本上的知識,用磁鐵靠近鐵釘,可以發現鐵釘被吸到了磁鐵上,使學生很好的理解磁鐵的磁性。學生進一步的可以分別將兩個磁鐵的同一磁極和不同磁極靠到一塊,觀察正極和負極的相互作用。學生通過自主實驗的方式可以充分的提升對磁鐵相關知識的學習效果,增強自主學習小學科學的能力,將自主學習的方法運用到學習活動中,使自己獲益終身。
總而言之,小學科學教師在展開教學時,要充分的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通過自己的引導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使學生掌握自主學習的方法,這樣才能實現培養學生的科學文化素養的教學效果,提高學生對學習小學科學知識的自主性和積極性,幫助學生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使其在未來的學習生涯中學到更多的知識,能夠通過表面現象發現本質規律。
參考文獻:
[1]靜恩海.小學科學教學中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策略探討[J].西部素質教育.2016,(08):127.
[2]吳海俠.小學科學教學如何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J].課程教育研究.2015,(04):153-1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