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頌
摘要:“社會主義”這個詞并非中國創造的,而是歐洲的舶來品。中國人從道聽耳食地知道社會主義,到斷章取義地介紹社會主義,再到全面系統地探索社會主義,經過了相當長的歲月。江亢虎作為20世紀初活躍在中國社會歷史舞臺上的熱點人物,同時也是中國社會黨的創始人,在早期社會主義思潮傳播過程中起到了重要作用。本文擬以江亢虎的部分重要活動和思想述說為側面,對社會主義思潮在中國早期的傳播探究一二。
關鍵詞:江亢虎;早期社會主義;中國社會黨;傳播
“社會主義”首先出現在歐洲。19世紀30年代,“社會主義”在歐洲開始以資本主義對立的一種思想體系和社會制度盛行。19世紀中期,社會主義出現各種流派,不同的政治勢力和各個思想家,從各自的角度出發對社會主義進行闡述和傳播。根據學者們對“社會思潮”的解釋,以及“政治思潮”和“政治學說”的區別,可將“社會主義思潮”解釋為:政治勢力和思想家們為體現無產階級和勞動人民為追求消滅剝削、實現人人平等的意愿主張解決資本主義較大的貧富差距和階級矛盾激化的思想潮流。社會主義思想自形成以來,形成的社會主義思潮,指導著各色社會運動。19世紀末,主要資本主義國家進入帝國主義和無產階級革命的時期,西方近代社會主義思潮發展迅速,在世界各地廣泛傳播,對中國也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在中國,19世紀70年代,隨著列強入侵加深,西學東漸加強,社會變動異常劇烈,思想碰撞異常激烈,在這樣的背景下,社會主義開始被中國人所知曉,并逐漸傳播開來。
在中國早期介紹社會主義的人中,江亢虎是比較有影響的。江亢虎曾任清刑部主事、京師大學堂日文教習等職。他出身仕宦之家,早年游歷日本和歐洲,因而受到西方社會主義思潮的影響,從歐洲回國后,江亢虎大力提倡社會主義,并在上海創立了中國社會黨,開始有規模、有組織地向國人介紹社會主義學說。二次革命爆發后,袁世凱下令解散各種政治團體,中國社會黨也未能幸免,江亢虎被迫逃亡美國。他同時積極投身社會實踐,尤其是在傳播早期社會主義的實踐過程。應該說,江亢虎在中國早期社會主義思想史上是有一定的地位的。
1 社會主義思潮傳入中國的國際背景
1.1 歐洲工人運動推動著西方近代社會主義思潮廣泛傳播
歐洲工人運動的興起推動著西方近代社會主義思潮傳播到世界各地,同時也波及到中國。當時,列寧指出,歐洲的革命無產階級正在獲得亞洲的朋友,而尋找作為支持者的伙伴的愿望是相互的。
1.2 日本改革運動和社會主義思潮發展迅速
日本明治維新的成功是“世界史上的奇跡”,成就日本成為東方一顆耀眼的“彗星”。甲午戰爭后,日本的社會主義思潮蓬勃興起,日本的社會主義運動發展迅速,為中國留日學生譯介和傳播社會主義學說提供了思想條件和輿論氛圍。
2 社會主義思潮傳入中國的國內背景
2.1 民族危難之際國內變法改革運動興起
當世界資本主義迅速發展的時候,清政府的專制統治仍然頑固地束縛著中國。從19世紀80年代后期出現的反映中國新興資產階級要求的變法主張,迅速得以傳播。維新派進行著積極的改革實踐活動。20世紀初,中國又經歷了“義和團”運動、八國聯軍入侵,《辛丑條約》簽訂等一系列事變,以孫中山為代表的民主革命運動迅猛展開。在如此時局下,清政府為鞏固政權不得不實施“變法”、“新政”與“預備立憲”等招式。“預備立憲”得到了康、梁等保皇派的支持,但遭到了孫中山為首的革命派的反對。資產階級革命派通過《民報》同以《新民叢報》為喉舌的改良派進行論戰,辯論這一問題的實質是主張革命還是主張改良,以及是否贊成土地國有制,其結果有益于革命事業,有益于民主共和方案戰勝君主立憲方案。
2.2 “經世致用”之學得以發揚
隨著清末社會危機的加深,社會思潮開始轉向,其主要標志就是“經世致用”之學的興起。早期明末清初,黃宗羲、王夫之、顧炎武等人對專制統治進行批評,倡導過“經世致用”之學。有學者指出,這帶有“民主啟蒙性”。鴉片戰爭中,內憂外患,使一部分士大夫、知識分子勇于抬起頭面對現實。以龔自珍、林則徐、魏源為主要代表人物扛起了“經世致用”的大旗。“議論時政、研究社會現實問題、開眼看世界和學習西方的風氣,使文人學者從故紙堆中解放出來,覺醒起來,從而在當時的文化思想界,吹起了一股清新的風。”洋務派、資產階級維新派和資產階級革命派都不同程度的繼承和發揚了“經世致用”之學,積極改革、求學西方,為社會主義思潮傳入中國提供了思想條件,為社會主義思潮在中國傳播培育了良好的土壤。
2.3 中國近代教育興起與留日熱潮的形成
洋務運動時期,在“中學為體,西學為用”的口號下,為講“西學”,總理衙門在京師先后設立了英文館、法文館、俄文館、德文館和日文館等。這是中國第一批官辦洋學堂。洋務派多次組織派遣留學生到歐洲、美國、日本等國家學習。留日熱潮加速了西方先進科學文化在中國的傳播,也成為社會主義思潮傳入中國的主要途徑。江亢虎早期的的社會主義思想就產生于這樣的大背景之下。
3 江亢虎早期社會主義思想的主要內容
3.1 對社會主義概念的審視與分析
江亢虎認為:社會主義思想的產生是因為人們覺得“世界一切尚未達到最圓滿時代”,而去尋找一種最真善美的境界,直接的原因則是:“因經濟困難生計不平等”,改變這種狀態的最好的方法是進行徹底的改良,推行社會主義。在社會主義最初傳入中國的一段時間內,人們對于什么是社會主義的知識是相當模糊的。在介紹社會主義來中國的過程中,江亢虎也不得不對社會主義概念進行多方解釋。在《社會主義研究會開會宣言》中,江亢虎指出了社會主義是“正大光明之主義”,“和平幸福之主義”,“建設之主義”,“大同之主義”,“世界通行之主義”,“人類共有之主義”,這是他對社會主義的初步解釋。此后,江亢虎在分析社會主義動機時指出,“推翻現世界道德習慣法律上種種惡劣,欲為徹底之改良,此種主張即社會主義是也”。反映出江亢虎的社會主義具有改良主義色彩。
對于社會主義的流派,江亢虎也作出了自己的分析。他指出,社會主義分為“無治主義”即無政府主義、“共產主義”、“社會民主主義”和“國家社會主義”四種。
3.2 杜會主義達成方式的選擇以及具體實行辦法
在如何實現社會主義的方式方法上,江亢虎認為有和平與激烈兩種,和平手段即為“由教育實業輸進,以全社會大多數之同意起行”激烈手段則“先舉大革命,大罷工,伸現社會惡制度破壞無余,然后重新改造、建設,絲毫不受歷史與習慣之拘束,而純由理想實現之”。江亢虎選擇的是前者,在具體做法上,江亢虎主張以下幾點:
3.2.1 教育普及
江亢虎重視平民教育問題,尤其對女子教育格外關注。教育普及貫穿江亢虎一生的思想,在他的社會主義思想中也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是其社會主義綱領的基礎之一。江亢虎在國內發表演講的第一篇有關社會主義的文章就是《社會主義與女學之關系》。江亢虎的教育普及觀念主要側重于教育機會的平等。江亢虎把教育的不平等看作社會上一切不平等的根源,認為經濟不平等源于能力的不平等,而能力的不平等不是天生的,而是因為受教育的機會不平等。
3.2.2 遺產歸公
江亢虎在“三無主義”學說中提出了“無家庭主義”,因此提出要廢除家庭制度,從而推導出要實行遺產歸公,具體方法則是“自由營業”、“財產獨立”。江亢虎認為繼承權不僅維持著生來的不平等,還導致了個體的道德敗壞。人們繼承的財富是不合理的,而且這會造成個體對家庭寄生蟲似的依賴。“自由營業”是指一到責任年齡,則使每個人各謀生計,“人竭其才,自求多福”。這樣就可以使“賢者絕塵高步,不肖者亦不敢游手好閑”。所謂“財產獨立”則是財產必須依靠個人能力得來,否定遺產繼承所得,而且個人對財產的支配權以有生為限,死后要一律充公。在江亢虎看來,遺產歸公制度是“平均貧富逐漸施行最敏妙之方法”如果實行得當,則“必無甚富極貧之兩階級,而于社會主義之成功已思過半矣”。
3.2.3 專征地稅。
江亢虎的專征地稅主張來源于美國經濟學家亨利喬治的單稅社會主義。年歐洲游學回國之后不久,江亢虎就發表了《介紹地稅歸公之學說》,向國人介紹此種學說。江亢虎認為:“社會主義多主張土地國有者,誠以土地為致富之源,土地歸公,則大地主大資本家之淫威可以少殺,而勞動者亦得脫主奴之關系,而同飲此一杯羹。”顯然,在這里江亢虎將“土地歸公”等同于“土地國有”,其提倡“土地歸公”的主要目的是為了剪殺大地主大資本家的剝削,使勞動者得以生存。由此可見,江亢虎的社會主義思想帶有濃厚的無政府主義色彩但他與一般的無政府主義者又不完全相同。首先,他并不完全否定政治,他所否定的只是“官僚政治”,或者說“強權政治”而對于“人民政治”,即“自治政治”,非但不否定,而且主張其“日臻于繁備”;其次,在反對清政府專制統治,實現社會主義的方法手段上,江亢虎也與一般無政府主義者不同。既不主張用革命暴力打碎舊的國家機器,建立無產階級的政治統治也不要求改變生產資料私有制的性質,消滅雇傭勞動的剝削制度和階級。在他看來,只要人人都在成人之前“受一致之教育”,成人之后“各謀生計”,不受供養,也不供養于人,而死后又實行遺產歸公,不給子孫繼承,社會主義的“極樂世界”就會自然到來。
4 結語
江亢虎是中國早期杜會主義思潮的傳播者之一,但是,他后來投靠了北洋軍閥和蔣介石,特別是在抗日戰爭時期又投靠了日本帝國主義,墮落為一個無恥的漢奸。這些經歷影響了人們對他的早期思想與活動作出實事求是的評價。筆者認為對于變化多端的歷史人物,應該根據他們的思想與活動的變化并結合具體歷史環境分段進行考察與評論。
參考文獻:
[1] 吳雁南.《清末社會思潮》[J].福建人民出版社,1990.
[2] [日]小山弘健、前田光輝.日本帝國主義史[J].轉引自中外近代歷史上的改革編寫組:中外近代歷史上的改革[J].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1991.
[3] [日]井上清.日本歷史[J].轉引自中外近代歷史上的改革編寫組:《中外近代歷史上的改革》[J].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1991.
[4] [日]實藤惠秀.中國人留學日本史[J].北京大學出版社2012.
(作者單位:杭州師范大學人文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