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暑假,我讀了雷玲主編的《中學語文名師教學藝術》這本書,對其中一段話比較有感觸,下面跟大家一起分享一下其中的片段:
德國教育家第斯多惠說過:“教學的藝術不在于傳授知識,而在于激勵、喚醒和鼓舞。”據我理解,教學的藝術,總而言之,應該是促使人不斷向上的藝術。因此,對人的關切,對人的心靈的關切,對人的未來命運的關切,應該是一切教學藝術的“靈感之源”。這種發自心靈深處的關切,能夠激勵教師百折不撓地去尋求人的成長規律,喚醒教師心中正在被激烈的升學競爭窒息的創造激情,鼓舞教師去努力當一名塑造人的心靈的藝術家。可以這么說,一個教師只要被一個崇高的信念激勵、喚醒、鼓舞,他就一定能找到激勵、喚醒、鼓舞他的學生最有效的方法和技巧。這大概就是所謂的“教學藝術”了。
這是中學語文特級教師錢夢龍的話。
看到這段話,我的第一反應就是反思自己,在教學上、在對待學生上是否真正做到了激勵、喚醒、鼓舞。反思中發現在以前的教學中,特別是講課文,沒有真正做到喚醒學生,基于種種原因,還是傳統的“授——受”方式。學生是學習的主體,只有他們“張開嘴巴”,老師才能把知識“喂”到他們嘴里。“張開嘴巴”就是老師要喚醒學生,喚醒他們求知的欲望。因此,講課文應該激勵學生讀課文,多讀課文,并鼓勵學生通過查閱相關資料來疏通文章大意,當學生參與其中,有了濃厚的讀書、思考的興趣,求知的欲望也就被激發出來了,嘴巴自然就張開了,老師再來講析才會更有效果。這是教學上的喚醒,其實也是在喚醒自己。
對待學生亦然,要用心喚醒學生,要及時激勵、鼓舞學生。我們班有一個學生,放暑假前的那段時間,他上課總是愛睡覺,提醒一次,再提醒一次……每節課都是這樣,而且我發現他話也少了,即使是跟同學說話,感覺他整個人都變了。當時我就想,這個學生肯定是遇到什么事了,家庭或者個人,因為他以前不是這樣的,雖然成績不是很好,但是一個開朗陽光的男孩子。一直想找機會找他聊下天,后來也沒實現。這次開學,發現他變回了以前的樣子,而且更努力、更認真了。我心中竊喜,突然想到了錢夢龍老師的這段話,中秋放假,我通過QQ給他發了一條信息:你認真學習的樣子很美!請相信時間的力量,保持你這種認真努力的狀態,明年的六月你一定會感謝這兩百多天辛苦努力的自己!推薦你看下電影《幸福終點站》,過程可能比較艱辛,但如果能堅持下去,奇跡一定會發生。從他回的信息中明顯感到有激動、有興奮、有感激。后來每節課我都會關注到他,看他的學習狀態,發現他懈怠了,就加油打氣,并進行學習上的指導。
其實學不下去,很正常,尤其是像他這種基礎不是很好的學生,因為我們現在在講文言文,實詞、虛詞、文言句式,可謂文言大雜燴,如果沒有一些基礎,看文言文就像看天書。我就教他從課本上重點文言篇目入手,讀課文、識記基礎知識,時不時進行提問,并及時鼓勵。經常在課堂上我和他四目相對,他知道老師在關注自己就更努力了。
現在我們在默寫白居易的《琵琶行》,分段來進行,從他第一段的默寫情況來看,顯然沒有背過,我好擔心第二段肯定默不出來,因為第二段不僅長、而且難背,還有好多易出錯的字。我就在課堂上提了一下,大家好好準備第二段,這段有點難度,并看了他一眼,結果第二天他呈上來的答卷出乎我意料,只有最后一兩句沒寫上,其余都對,而且錯別字蠻少。運動會那天,我問他“第二段是你臨時背出來的嗎?”他回答:“嗯,就是后面一點背得還不是很熟”。并有點靦腆地看著我笑了一下。我看著他也笑了,“你的學習能力好強,一定要把它釋放出來”,并作了一個“加油”的手勢。
這次江西省高三第一次聯考,他語文考了80分。成績出來那天,他跑到辦公室,開心地對我說“老師,我語文考了80分,這是我考得最高的一次。”說真的,我內心的喜悅不亞于他。
人都是有惰性的,作為教師要找到能夠激勵、喚醒、鼓舞自己的信念,并能夠堅持把這一信念運用到教學上,運用到對待學生上!
作者簡介:黃文麗(1985.1—),女,山東菏澤人,現任教于江西省南昌市洪都中學,研究生學歷,高中語文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