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涓
摘 要:中國是茶的故鄉,歷史悠久淵源。隨著茶文化的興起,近些年來,越來越多的高校開設了茶藝專業課程,但是茶藝課程的教學卻面臨著一些問題。大多茶藝教學還是按以前簡單的茶藝沖泡程序,忽略了茶文化本身的內涵,因此,我們需要改進優化茶藝課程教學的模式和方法,讓學生們對茶文化有更深的了解,從而把茶文化傳承下去。
關鍵詞:茶藝;教學;茶文化
一、關于茶的來源
茶藝,萌芽于唐,發揚于宋,改革于明,極盛于清,可謂有相當的歷史淵源,自成一系統。最初是僧侶用茶來集中自己的思想,唐代趙州從諗禪師曾經以“吃茶去”來接引學人;后來才成為分享茶的儀式。明代起開始流行泡茶。有中國人落腳的地方,就帶去飲茶的習慣;中國人最先發現茶葉,是飲茶的古老民族。當你來到寶島臺灣,可能在一條老街中的寺廟內,看見叁叁兩兩的老者,悠閑地圍坐在一個拳頭大小而古可喜的茶壺旁,人手一杯,邊談邊飲,那就是中國傳統的老人茶。1999年國家勞動部正式將“茶藝師”列入《中華人民共和國職業分類大典》1800種職業之一,并制訂《茶藝師國家職業標準》。2008年6月7日,茶藝經國務院批準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茶藝是一種文化。茶藝在中國優秀文化的基礎上又廣泛吸收和借鑒了其它藝術形式,并擴展到文學、藝術等領域,形成了具有濃厚民族特色的中國茶文化。茶藝背景是襯托主題思想的重要手段,它渲染茶性清純、幽雅、質樸的氣質,增強藝術感染力。不同的風格的茶藝有不同的背景要求,只有選對了背景才能更好地領會茶的滋味。
茶藝是包括茶葉品評技法和藝術操作手段的鑒賞以及品茗美好環境的領略等整個品茶過程的美好意境,其過程體現形式和精神的相互統一。就形式而言,茶藝包括:選茗、擇水、烹茶技術、茶具藝術、環境的選擇創造等一系列內容。品茶、先要擇,講究壺與杯的古樸雅致,或是豪華莊貴。另外,品茶還要講究人品,環境的協調,文人雅士講求清幽靜雅,達官貴族追求豪華高貴等。一般傳統的品茶,環境要求多是清風、明月、松吟、竹韻、梅開、雪霽等種種妙趣和意境。總之,茶藝是形式和精神的完美結合,其中包含著美學觀點和人的精神寄托。傳統的茶藝,是用辯證統一的自然觀和人的自身體驗,從靈與肉的交互感受中來辨別有關問題,所以在技藝當中,即包含著中國古代樸素的辯證唯物主義思想,又包含了人們主觀的審美情趣和精神寄托。
二、關于茶藝課程教學的思考
1、茶藝教學所存在的問題
缺乏專業的茶藝教師,教授茶藝的教師都不是專業教師,很多都是其他專業的任課教師,他們大多都是轉行或兼職教授該茶藝課程。大多教師在講授該門課程前,只進行過短期培訓,這種培訓不能使教師系統了解到茶藝的內涵,所以,教師能為學生傳達的知識比較淺薄也是皮毛,深層的知識無法教授到學生,學生對茶藝的理解就是喝茶泡茶,并不能真正體會到茶藝中的人生百態。由于很多老師都不是茶藝專業的老師,所以他們對茶藝知識也沒有深入了解,在為學生講解用熱水泡茶時,只是簡單地為學生做一下示范,并沒有結合具體的茶藝知識理論進行分析,沒有把熱水泡茶與冷水泡茶的過程和效果進行對比,也沒有給學生動手實踐的機會,這導致學生只能粗略模仿教師的動作,卻并不理解這樣做的原因和意義,因此也就提不起對茶藝的學習興趣。
專業的茶藝教師綜合素質也有待提高,教學方法有待改善。茶藝教師不僅要懂茶,更要愛茶,要了解與茶相關的各類知識。在傳統教育模式下,專業的茶藝教師在中職學校并沒有得到系統的培訓,學習資源也有限,專業技能無法更好的得到提升。此外,很多專業茶藝教師在教學時一味地向學生講授,教學方法單一、落后,未能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自主性和積極性,對茶藝教學質量產生了消極影響。
2、茶藝教學創新改革
實踐是檢驗真理性的唯一標準,理論教學體系是影響茶藝課創新的重要因素,必須加強對茶藝課相關理論教學體系的研究,最大程度激發學生學習茶藝課的興趣。優化課堂教學質量,首先要結合職業崗位知識技能,優化調整課程教學內容。中職教育需要注重實踐動手能力,中職教育的目標是為社會培養適應就業需要的全面性人才。茶藝課是實踐動手力很強的一門課程,只有經過反復實踐才能熟練掌握茶藝的服務技巧。通過專業的學生社團活動,達到教學實踐一體化的效果。
三、結束語
茶藝文化是中國寶貴文化遺產中的重要組成部分,茶藝課程的創新改革,能為社會培養一批優秀的茶藝人才,把這份寶貴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下去,傳承的不僅是技藝,更是茶藝精神。所以,我們應該強化茶藝課程,優化課程模式,增強茶藝課程的教學效果,激發學生對茶藝的課程的學習興趣,提升自我精神境界。
參考文獻:
[1] 呂品. 中職茶藝課程教學探索與思考[J]. 課程教育研究, 2015, 000(035):246-247.
[2] 萬繼雯. 海南省中職學校茶藝課程教學的探索與思考[J]. 科教導刊-電子版(上旬), 2017, 000(008):98.
[3] 朱文瓊, 祁德梅. 中等職業學校茶藝課教學初探[J]. 科學咨詢, 2015(33):144-1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