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耀權
摘要: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我國的重要文化瑰寶,其代表著我國數千年來的文化知識和文化底蘊。而高職藝術教學是我國文化傳承的重要途徑,對學生今后的發展也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因此,在非物質文化遺產視角下,如何將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特性與高職藝術設計類課程相結合,以求改良教學方式,優化教學內容,讓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能夠得到良好傳承,是我們需要討論的重要內容。
關鍵詞:非物質文化遺產;高職藝術;設計類課程
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人類文明發展史上的一個瑰寶,也是人類漫長文明的一朵璀璨奇葩,是最古老也是最鮮活的藝術傳承。然而,就目前的情況而言,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狀況岌岌可危,許多古老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已經瀕臨失傳。因此,我們可以根據實際情況,將非物質文化遺產與高職藝術設計類課程教學進行融合,以此來在改良高職藝術設計類課程教學方法和內容的同時,讓非物質文化遺產得到合理傳承。
一、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內涵
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指各族人民世代相傳并視為其文化遺產組成部分的各種傳統文化表現形式,以及與傳統文化表現形式相關的實物和場所。包括:
(一)傳統口頭文學以及作為其載體的語言;
(二)傳統美術、書法、音樂、舞蹈、戲劇、曲藝和雜技;
(三)傳統技藝、醫藥和歷法;
(四)傳統禮儀、節慶等民俗;
(五)傳統體育和游藝;
(六)其他非物質文化遺產。
非物質文化遺產是各族人民世代相承、與群眾生活密切相關的各種傳統文化表現形式和文化空間。非物質文化遺產既是歷史發展的見證,又是珍貴的、具有重要價值的文化資源。我國是一個歷史悠久的文明古國,不僅有大量的物質文化遺產,而且有豐富的非物質文化遺產[1]。我國各族人民在長期生產生活實踐中創造的豐富多彩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中華民族智慧與文明的結晶,是連結民族情感的紐帶和維系國家統一的基礎。將非物質文化遺產融入高職你說的設計課程當中,保護和利用好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對落實科學發展觀,實現經濟社會的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二、非物質文化遺產視角下的高職藝術設計課程類教學改革方案
(一)將地方獨特民族文化融入于教學內容當中
每個地方都有其獨特的民族特色和民族文化,這是毋庸置疑的。因此高職院校可以立足于不同地區的地區特色,將地方獨特民族文化融入于教學內容當中,以此來推動高職藝術設計類課程發展,為學生今后的生存和發展奠定一個良好的藝術基礎。
首先,高校可以立足于自己所在的區域進行實際調查,找到屬于本地區的獨特文化,將文化融入于課程教學當中進行教學,以此來讓學生對當地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產生更加深刻的了解。比如:曲阜是孔子圣地。位于曲阜附近的高職藝術院校教師就可以在教學過程中為學生滲透孔子文化,讓學生明白尊師重教之重要性,并帶領學生走訪孔廟,實地參拜。這樣,可以讓學生進一步了解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重要性。濰坊比較著名的節日是風箏節。位于濰坊附近的高職藝術院校,教師可以在四月份風箏節開始時,帶領學生親自參與風箏的制作和放飛,以此來讓該地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得到良好傳承。總而言之,教師可以根據實際情況將地方獨特民族文化融入于教學內容當中,以此來推動高職藝術設計類課程教學的發展,讓非物質文化遺產能夠得到更好傳承。
(二)積極挖掘非物質文化遺產思維,改良教學方法
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應該立足于實際情況,積極挖掘非物質文化遺產與高職藝術設計類課程的交融點,立足于該交融點,叫非物質文化遺產思維與高職藝術設計的課程相結合,改良教學方法,為學生提供更加良好的教學體驗。
比如:教師在帶領學生學習包裝設計這一方面知識時,可以向學生適當講解中國傳統文化之剪紙——包括剪紙的花色,剪紙的手法,以及剪紙的外觀。教師在帶領學生進行實地包裝設計時,可以將傳統的花紋元素,如:牡丹、玫瑰等元素相融合,使其既能符合現代人的審美,又能讓現代人體會到古代人的獨特意境[2]。教師在平時教學的過程中,也應多為學生滲透一些本民族的圖騰元素,培養學生的設計風格,讓學生能夠設計出真正的中國風產品,這也不失為傳承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一種良好方式。
(三)構建完善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教學模式
教師在對學生進行高職藝術類課程教學時,應該立足于實際情況,為學生構建完善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教學模式。這樣才能真正形成一個教學體系,讓學生能夠享受到更加高效率的教學。
首先,院校在招生時應該通過考核的方式招攬適合學習設計類藝術的學生。然后,教師可以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為其構建一個相對完善的非物質文化遺產視角教學模式。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首先應該合理運用各種教學素材。教師可以通過互聯網大數據的方式,為學生搜索相應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素材,將這些素材以視頻或者PPT的方式在課堂上展示給學生們[3]。其次,教師應該積極發揮學生的自主性和能動性,給學生一個主題,讓學生通過自主思考、自主創造,設計出一款具有中國風格的圖案,以此來鍛煉學生的設計能力和想象能力,為學生今后的發展奠定基礎。再者,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積極培養學生海納百川之思想,根據實際情況拓展學生的設計思維。讓學生能夠集百家之所長,設計出屬于自己的獨特產品。最后,教師應適當改良評價方式。傳統的評價方式中,僅僅將期末考試成績作為評價學生日常學習情況的唯一標準,這其實是不符合公平公正的理念的,也是一種不全面的評價方式。因此,教師可以將評價方式改為平時成績加上期末考試成績兩個部分。其中平時成績包括學生上課的問題回答情況、小組討論情況以及作業完成情況;考試成績包括期末考試完成情況。這樣,可以從總體上為學生構建一個完善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教學模式,為學生今后的學習和發展奠定基礎。
結束語:
綜上所述,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對于中國文化的發展具有重要意義。非物質文化遺產具有深刻內涵,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一顆瑰寶。因此,在高職藝術設計類課程教學改革的過程當中,教師可以根據實際情況,將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與高職藝術設計類課程教學融為一體,以此來推動中華文化的長遠發展。
參考文獻:
[1]? 孟凡奇.非物質文化遺產視角下的高職藝術設計類課程教學改革[J].藝術科技,2017,30(12):73.
[2]? 李征 李佳曄 肖凌.非物質文化遺產視角下的高職藝術設計類課程教學改革[J].戲劇之家,2015,0(9).
[3]? 李征,李佳曄,肖凌.非物質文化遺產視角下的高職藝術設計類課程教學改革[J].戲劇之家,2015,(5):243-244.
(作者單位:瀘州職業技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