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曌
摘要:通過高職院校園文化建設中,決策管理層側重于理念建構,大學精神是高職院校園文化理念建構的核心,職業精神是高職院校園文化發展的動力。教育影晌層側重于文化藝術載體建構,有效的載體是實現校園文化育人目標的保證。參與反饋層側重于效能的優化,一方面通過教育影響層感悟美的形式和意蘊,一方面則是通過多種途徑開展創造性的審美活動。
關鍵詞:高職院校;藝術管理;藝術形態
一、髙職院校園文化教育影響層的功能及構成
1、高職院校園文化教育影響層的功能及制約因素
校園文化的教育影響層主要具有三方面功能:一是將決策管理層的校園文化建設理念通過課堂講授、活動開展或其它形式向參與反饋層傳遞;二是結合參與反饋層的具體特點,有機組合各類文化藝術載體,優化傳播效能;三是在決策管理層與參與反饋層之間承擔橋梁紐帶作用,幫助參與反饋層向決策管理層實現有效反饋。
2、高職院校園文化教育影響層的藝術構成
高職院校園文化教育影響層的藝術構成主要包括兩部分:一是在校園內各種富有美感的藝術形態,包括靜態的環境藝術和動態的藝術活動;二是將藝術創意、作品、活動在校園內外進行推廣的藝術傳播過程。
二、髙職院校園文化教育影響層的藝術形態
1、被賦予人文意蘊和藝術審美功能的各類物態載體
校園文化物態載體的藝術形態表現為以園藝、雕塑、水景、廣場、公共設施構成的環境藝術。這類物態載體既具有美化校園的功能,又具有對環境的引導和認知功能。
雖然在藝術形態的構成上,高職院與本科院校并無太大差異,但具體到實踐層面,高職院校園文化物態載體建構主要呈現幾方面的不足,一是伴隨著招生規模擴大,相比木科院校,高職院新校區校園文化環境缺少文化藝術配套設施,在硬件配備上有待進一步完善;二是高職院校園文化物態環境缺少審美內涵,各種藝術元素沒有有機結合。
2、承載著文化教育理念的各類藝術活動
高職院藝術活動主要包柄三類:課堂文化藝術教育課程、有組織的文化藝術活動、自發性的文化藝術活動。在當前的教育實踐中,高職院藝術課程設置相對較少,即便有也停留在僅僅是選修課的層面。高職院校園文化藝術活動以社團、個體自發為主。
三、髙職院藝術傳播效能優化的策略
1、對內藝術傳播效果的優化
一是遵循傳播學基本規捧。不論是校園媒體,還是社會媒體,歸根結底都是借助傳播工具在一定范圍內進行的信息傳播活動。
二是注里引導學生發揮自主性。校園媒介的主要受眾的是學生群體,因此,在媒體作品的創造與傳播中,應發揮學生的參與意識和編創意識。相比本科院校,高職院學生的文化越礎相對較弱,這就需要教育管理層做好“媒介把關人”,對學生進行及時的教育引導。
三是媒介載體的分類建構是注重發揮媒體間的合力作用。不同的校園媒介的特點不同,應充分發揮不同媒體的功能和優勢。首先是發揮傳統媒體的審美引導功能。
2、對外藝術傳播效果的優化
一是將社會資源“請進來”。加強行業內的公關,注重校園文化的品牌推廣。相比本科院校,高職院在生源質量、教育師資等方面都存在一定的差距,因此高職院可以通過聘用兼職教師、吸引校友資助等形式,吸納社會資源推進校園文化藝術建設。
二是使藝術活動“走出去”》搭建平臺,為校際、校企之間各類藝術活動的交流提供機會。與校際之間的藝術交流不僅能夠為本校開展藝術活動提高借鑒和參考,而且能夠發揮藝術對文化的傳播與推廣。
四、高職院校園文化參與反饋層的藝術實踐活動
(一)、作為參與主體的學生的作用
高職院校園文化參與反饋層的主體是在校園環境中學習生活的學生,這一群體既是校園文化的參與者,通過發揮自己創造力對校園環境產生影響。校園文化參與反饋層的功能包柄:一是實現校園文化對個體的思想熏陶,通過參與反饋使外在的美深化為內心世界的美,從而對人格的發展和心理的內化作用;二是作用于校園文化建設整體,并對教育影響層及決策管理層產生重要影響;三是參與反饋層對整個校園文化傳播具有決定性作用。其既是校園文化傳播體系的末端環節,又是所有決策管理和教育影響活動的出發點,任何學校的教育管理活動都圍繞著這一次開展。
(二)、髙職院校園文化參與反饋層藝術審美弱化的原因
長期以來,由于對于職業技能教育的強調,高職院難以滿足學生在藝術審美上需求,藝術實踐活動數量少,藝術審美活動內容單一。這就直接導致了參與反饋層藝術審美的弱化。
1、參與反饋層審美弱化的表現
當今,影響高職院中校園文化參與反饋層效能的弱化主要表現在:一是對藝術教育和審美教育的認同度不夠。這一方面是山于高職院審美教育和藝術教育的水平較為有限,對學生的需求缺乏充分的了解和把握,一方面也是再就業率和人才競爭的重重玉下,學生群體功利性過強,對于短期內看不到回報的課程、活動沒有熱情;二是部分學生群體在文化大潮中迷失自我,在網絡文化中消解了大學生的文化責任感,對傳統文化缺少了解,對外來文化和不良信息缺乏辨別能力;三是缺少反饋意識,追求個性的張揚,但缺少與教育管理者合理的表達和有效的溝通,容易產生過激的言辭和行為;四是在藝術實踐活動中缺少自我管理意識。
2、參與反饋層審美弱化的原因
主要基于三方面的原因:一是多年應試教育許多學生未能在少年時期接受良好的審美教育。雖然許多--些家庭在子女童年時期都會投入?定的藝術教育經費,但許多青少年在成長過程中并沒有接受到美的理念而只限于純粹的技能培養。
(三)、髙職院學生開展藝術實踐活動的必要性
1、藝術實踐的具體形式
學生既是藝術活動的參與者,又是藝術活動的評價反饋者。作為藝術主體的大學生進行藝術實踐的形式包括:一是藝術作品創作,如繪畫、微電影拍攝等,通過此類活動能夠充分發揮學生的想象力和創造性;二是展覽活動,如舉辦畫展、創意作品展等,通過此類活動能夠使更多學生了解藝術作品的創作方法和多種多樣的藝術形式;三是社團演出活動,通過此類活動能夠激發學生的創作熱情;四是舉辦晚會,如迎新生文藝晚會、通過此類活動能夠為學生展示自我風采,提升組織能力提供平臺;五是藝術類比賽活動,通過此類活動能夠展示學生的才華與藝術水平,通過此類活動能夠提升學生的藝術表現水平和創造能力。
2、藝術實踐的必要性
對于學院的發展、學生的成長成才具有重要作用。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一是有利于培養學生的組織能力、人際交往能力。
(四)、加強高職院參與反饋層藝術審美效果的途徑
1、發揮“意見領袖”的審美引領作用
從審美教育的目的而言,應是自發的無功利性活動。但從校園文化的傳播過程而言,學生群體的參與和反饋的過程必然受到各種外力因素的影響。
2、發揮“小群文化”的審美創造功能
"小群文化主要指學生自發組成的學術團體、各種沙龍、協會、社團等民間組織。小群文化以其自發性和廣泛性的特點成為大學校園文化中一種重要表現方式。”
3、發揮“身邊環境”的審美熏陶功能
“身邊環境”是指參與反饋層長期生活學習的小范圍空間,包括教室、宿舍、圖書館等。相比校園大空間里的藝術設計作品,身邊環境一方面能夠給學生提供更加自由的創造空間,一方面也能夠對學生產生更加持久的影響。
五、結語
在加強校園文化藝術功能的同吋,還應注重加強對藝術的審美和吸納,鼓勵學生群體發揮主觀能動性,主要做法包括發揮學生中“意見領袖”的審美引領作用,發揮“小群文化”的審美創造功能,同吋注重營造學生的“身邊環境”,發揮小環境的審美熏陶功能。
(作者單位:天府新區航空旅游職業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