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標志是承載品牌魅力的媒介符號,也是體現品牌利益與受眾利益的精神文化象征。運用平面構成的基本原理,將視覺形態分解成點、線、面的基本視覺元素,通過設計與創新構成形式,經過分析與研究,按照形式美的規律重新組合,從而創造出符合品牌設計定位的優秀標志。優秀的標志能進行有效傳播,使品牌標志的形象在縱深度上更富有感染力,從而為品牌帶來更大的利益。本文從標志設計的審美規律與文化內涵兩個層面進行分析,發掘品牌標志在功能與美學上的契合,為當代設計尋求啟發。
關鍵詞:標志設計;品牌;美學內涵
Logo,即標志的英文名字,其字母拼寫由“logos”演變而來,現代社會里所提到的logo,其根本是商品經濟的衍生物。Logo設計是將具體直接的事物、事件、場景還有抽象概念、文化經過藝術加工,以特殊文字或圖像組成整體符號,向目標大眾傳播以特定含義和信息。Logo通常與企業品牌塑造緊密相關,同時也是企業日常經營活動、廣告宣傳、形象傳播、對外展示所必不可少的元素。
一、中國漢字元素的滲入
漢字是中華民族特有的文化符號。當今中國設計師在進行原創設計過程中,應該融合本國的民族文化,在其創作過程中加入漢字因素,將漢字藝術化,設計出能夠弘揚中國傳統文化精髓、能體現出民族化的語言和魅力的優秀標志。
以百雀羚logo設計為例,百雀羚誕生于1931年,是國內最為知名的護膚品牌之一。百雀羚的品牌塑造完美地演繹了“中國傳奇,東方之美”,將傳統文化元素完美地融入品牌的每個角落中,既有傳統民族文化的魅力,又有當今時代的時尚之美。百雀羚的標志設計為藍白色的隸書“百雀羚”,將隸書的古樸典雅、方圓相濟的美展現得淋漓盡致。藍白色的色調容易形成視覺沖擊,引起消費者對美白肌膚的憧憬和聯想,引發消費者的購買動機。標識中的綠色英文“PEHCHAPLIN”虛實的排布在一個綠色的方形中,象征著小鳥自由地跳動,被兩片葉子部分遮蓋,象征著綠色、草本、安全的企業理念,也寓意企業的生命不息,充滿生機和希望。“百雀羚”的由來和標識的設計充分體現了品牌塑造過程中漢字、傳說、色彩等傳統文化元素的重要價值。
二、傳統圖形元素的滲入
傳統圖形元素凝聚了先民的智慧,也蘊藏悠久的歷史,是勞動人民追求美好事物的物化形式。同時,特定圖形更是中華民族哲學觀念的體現,運用高度概括的手法創造代表東方意境的“圖騰”元素,以特定“有意味的形式”詮釋樸素的人文理想,傳遞民族精神。
以碧桂園logo設計為例,作為國內商業地產的佼佼者,碧桂園憑借其logo設計使得企業品牌傳播在激烈地產市場競爭中占得先機。以標志設計主體元素來區分,碧桂園logo是典型的擬物形態標識設計作品。整體以流線體外形特點表現出一只飛翔的鳳凰。鳳凰本體以藍綠色為主,其鳳冠和尾部以金色展現,同時以火紅色描邊。畫面整體以白色為底,鳳凰顏色搭配撞色明顯,在藍綠色帶來自然清新視覺感受的同時,以亮金色略顯夸張造型的鳳尾突出陽光活力。作為我國傳統文化里歷史最為悠久,也是最重要的吉祥神奇之物,鳳凰是人們心目中的瑞鳥,天下太平的象征。這種扎根于中華傳統文化里的圖騰信仰延伸到今天,碧桂園以一只看似在飛舞的金鳳凰為主體的logo設計作為標識。這種由于“鳳凰”主體形象而自然產生美好向往里包含著的“安居樂業”的希冀,憑借著“文化”的“東風”,自然而又精準地深入大眾認知。
三、傳統藝術形式的滲入
中國獨特的民族藝術形式,如中國畫的水墨技法,書法的篆刻壓印效果、民間的剪紙藝術、年畫藝術、皮影藝術等形式都蘊含特定的民族情感,逐漸成為標志設計的選擇因素。
以2008年奧運會的會徽標志為例,是體現傳統藝術形式的重要代表。會徽上半部分是一方陰刻印章,所刻圖案像一個奔跑的運動員突出運動主題,也像一個“文”的漢字,表示中國的文化。下部分的“Beijing2008”字樣和五環標志,體現舉辦的時間與地點,中國傳統文化與奧運精神得到完美結合。“中國印·舞動的北京”會徽將肖形印、中國字和五環徽有機地結合起來,充滿了深沉的活力。“中國印·舞動的北京”中作為主體的中國印、“漢簡體”“Beijing2008”和奧運五環三部分之間在布局以及比例關系方面特別是中國印部分,已近完美。與此同時,每一部分獨立使用時依然比例合理,不失協調。“中國印·舞動的北京”以印章作為主體表現形式,將中國傳統的印章和書法等藝術形式與運動特征結合起來,經過藝術手法夸張變形,巧妙地幻化成一個向前奔跑、舞動著迎接勝利的運動人形。人的造型同時形似現代“京”字的神韻,蘊含濃重的中國韻味。
參考文獻:
[1]張亞敏.論極簡主義美學在廣告傳播中的運用[J].設計藝術研究,2014(5):86-90.
[2]劉艷.圖形符號在標志設計中的應用研究[J].設計,2016,29(23):66-67.
[3]碧桂園公司網址[EB/OL].https://www.biguiyuan.com/.
[4]陳新華.本土品牌標志形象設計創新探析[J].包裝工程,2011(7):70-73.
作者簡介:宋佳奇,華北理工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