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思雨 韓芳 侯云奇 肖倩 劉煥羽
【摘要】:根據國家資助政策,以及目前全國所提的精準扶貧目標,幫助家庭經濟困難學生健康成長成才,加強對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的思想引導,樹立正確的就業創業理念,增強社會競爭力,讓受助學生真正懂得知恩、感恩,走向社會后有更強的責任感和使命感,民辦高校積極開辦“鑄夢計劃”家庭經濟情況學生就業創業能力提高班(以下簡稱“鑄夢班”)。通過對準畢業生中品學兼優且家庭經濟困難的學生進行“鑄夢班”集中培訓的,使讓他們能夠提高自己的就業能力和創業能力,就業創業不僅是謀生手段,更是融入社會,給個人和家庭帶來希望的途徑,希望受助學生將來能自助同時還可以回饋社會,能夠助人。
【關鍵詞】:民辦高校 精準扶貧 家庭經濟困難學生
當前高校日漸成為扶貧攻堅的中堅力量,在“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時代背景下,民辦高校利用自身優勢,積極整合校內外資源,結合國家資助政策展開“精準扶貧”下高校扶貧模式的探索。嘗試開辦“鑄夢計劃”家庭經濟困難學生就業創業能力提高班,目的是以創新幫扶方式為貧困學生及家庭搭建圓夢舞臺,為民辦高校的扶貧工作提供項目參考。
就業是緩解貧富差距,大面積消除貧困現象的有效途徑。習總書記多次強調:“就業是民生之本,要切實做好以高校畢業生為重點的青年就業工作”。“鑄夢計劃”主要就是針對高校準畢業生求職就業而開展的一項專題課程講座,在開設的課程中,主要系統詳細的考慮到準畢業生未來工作的需求與實用性,分別從角色意識轉化、生涯規劃意識、創新創業意識、求職禮儀、簡歷制作等方面對準畢業生進行全面的培訓。目的是通過培訓讓學生充分了解自身的優勢與劣勢,對自身價值有一個準確的定位,確定目標,發揮出良好的溝通能力和團隊協作能力,揚長避短,選擇適合的奮斗的方向。
課程結束后,集中總結了經驗并對其進行了可行性研究,如下:
其一,在政策方面,精準扶貧要求因人施策。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精準扶貧應當找準癥結把準脈,因村因戶因人施策,擺脫貧困首要并不是擺脫物質的貧困,而是擺脫意識和思路的貧困。扶貧的精髓在于“精準”,為貫徹這一精神,民辦高校根據大學生群體的實際情況,創新“扶貧”思維,為家庭經濟困難的畢業班學生打造了“鑄夢計劃”,目的在于為他們提供針對就業創業創新能力的全方位專項培養計劃,讓他們在跨入社會前能夠更好的提升自己的綜合能力,少走彎路。
其二,在對象選擇方面,當代大學生是家庭的主要希望,是雙創時代的主力軍。“再窮不能窮教育,再苦不能苦孩子。”現如今,一個孩子的身上傾注了整個家庭全部的希望,就算是在經濟困難的家庭里,父母也會想要拼命為孩子提供更好的教育條件。因為一個有前途的孩子,在很大程度上能夠改善整個家庭的境況,能夠較大的提升這個家庭的經濟水平。當前,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是知識社會中非常重要的理念,在急需知識儲備人才的前提下,全社會乃至國家對于有能力的青年大學生是非常歡迎的。因此,提升大學生的綜合就業創業能力,適應社會、時代的需要,有利于凝聚青年的力量,為脫貧攻堅種下希望之果。
其三,在客觀條件方面,鑄夢計劃具有較強的針對性實用性。“鑄夢計劃”針對創新意識、創業能力、就業培訓、生涯規劃、政策解讀等方面展開,為參與學員提供了各個方面的速成的“干貨”指導,具有極強的實用性,能夠幫助學生找準自己的定位,做好生涯規劃,并清楚掌握國家相關方針政策,為自己的未來做好相應規劃。
其四,在主觀意識方面,培養大學生回饋社會、感恩社會、建設社會的意識。大學生素質教育穿插于整個“鑄夢計劃”之中,旨在培養當代大學生的感恩意識,積極自覺地投身于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之中,主動回饋社會。青年大學生有豐富扎實的專業知識,有較強的團隊合作意識與溝通協調能力,更有著打破常規勇于探索的勇氣,因此,將青年大學生動員起來,加入創新創業的浪潮中,能夠形成良好的社會氛圍,為創新創業增加機會,增添活力,帶來獨特思維的碰撞。
希望通過“鑄夢計劃”的開展,能夠讓學生少走彎路,在一定程度上解決畢業大學生就業創業難的問題,也希望能夠盡民辦高校的綿薄力量,為國家脫貧攻堅工作出一分力。
作者簡介:
楊思雨,女,成都文理學院政治與法律學院2016級法學本科學生;
韓芳,女,成都文理學院管理學院2016級工商管理本科學生;
侯云奇,男,成都文理學院建筑學院2015級建筑學本科學生;
肖倩,女,成都文理學院旅游與航空學院2017級酒店管理本科學生;
劉煥羽,女,成都文理學院外國語學院2017級英語本科學生。
指導老師:
王亞軍,男,副教授職稱,成都文理學院黨委副書記;
劉原媛,女,講師職稱,成都文理學院學生工作部副部長;
廖愛羚,女,講師職稱,成都文理學院素質教育課程教研中心副主任。
基金項目:本論文為2018國家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項目——“精準扶貧”視域下“鑄夢計劃”家庭經濟困難學生就業創業能力提高班實施方案結題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