倪娜
關于翻譯到底是科學,技巧,還是藝術的爭論可謂曠日持久。近些年來,機器翻譯代替人工翻譯的呼聲越來越高,與此同時對于機器翻譯的質疑之聲也從未減少。2018年博鰲論壇上的AI同傳的現場效果并不完美,人工智能是否能取代同聲傳譯,機器翻譯是否能代替筆譯譯員耗費無數心血完成的譯文,這個問題又再次被人們熱議。如果機器翻譯成功了,那么證明翻譯的科學性起主導作用。但翻譯學是一門經驗科學,翻譯經驗是基石。語言是有生命的,是不斷變化的。就目前的實踐看來,機器翻譯雖然一直在不斷完善,但并未達到我們要求的水平。由此證明翻譯并不完全是一門科學,還需要技巧與藝術加工。
翻譯到底是科學?技巧?還是藝術?這個話題一直沒有定論。但毋庸置疑的是,翻譯之初就是兩種語言的轉換,以達到不同語言的人們之間的交流。隨著不同語言的種族之間交流的增多,人們對于翻譯的要求才隨之越來越高。從傳統上看,人們似乎將‘翻譯僅僅視為一種技藝,并沒有將它提到‘學科的高度。幫助我們認識‘翻譯是一門經驗科學的是哲學家,特別是20世紀30年代以來發展起來的科學哲學家。科學哲學家使翻譯研究者獲得了充分的理據,提出‘翻譯理論。
1 翻譯的科學性
翻譯出現之初,一定是經驗學。只是不同語種的人們出于交流的目的進行的兩種語言上的轉換。但是在不斷的實踐當中,人們不斷總結經驗規律,制定翻譯規則,歸納翻譯方法。翻譯就逐漸上升到科學的高度,用于指導實踐。
但翻譯學又不同于其他科學學科,有具體可以量化,精確到數字的標準。翻譯學其實可以認為是社會學與人文學科的綜合體,在這二者之間具有一定的不確定性與模糊性。翻譯現象不是一種簡單的兩種或者多種語言之間的轉換行為,而是社會現象、文化現象、心智現象、精神現象與語言現象的結合。翻譯進行時需要綜合考慮社會、宗教、政治、文化、教育背景等多個領域的問題,是多種因素作用下的文化產品。可以說, 翻譯學是一門獨立的、開放性的、綜合性的社會科學。
2 翻譯的藝術性
翻譯是文字的加工與再創作,很多情況下,翻譯并不是單詞的羅列與疊加,而是連貫的語言表達。而其中包含著社會、經濟、文化等背景。例如:Autant de tête, autant davis. 如果按照字面翻譯,則為:一樣多的腦袋,一樣多的主意。但考慮到文化背景,中文則將其翻譯成“三個臭皮匠賽過一個諸葛亮”。原文中既沒有出現臭皮匠,也沒有看到諸葛亮。但通過這樣的藝術加工,卻使母語是漢語的人們瞬間就了解到上述文字的含義,達到了交流的目的。又比如“Quand le chat nest pas là, les souris dansent.”按單詞本意來翻譯,為“貓兒不在,老鼠跳舞”。但如果考慮到譯入語的語言習慣,則應翻譯為“山中無老虎,猴子稱大王”。成語、古詩,這樣的例子比比皆是。翻譯界一直有一種說法,翻譯就是誤讀,詩歌是無法翻譯的。那是因為考慮到翻譯背后的文化、社會背景、生活習慣、政治背景等因素。不管翻譯是不是可以完全表達原文的意圖,翻譯本身不可能只是翻譯文字本身,單純的“科學加工”下的譯文,很可能導致翻譯出的文字根本不符合譯入語的語言習慣,根本無法讓人理解譯文含義。
然而翻譯本身又有自身的局限性和依附性, 只能算作一種特殊的準藝術形式。因為它不能個性鮮明地顯露自己的藝術特征,它必須在尊重原文的基礎上的再創作,而且受到譯者自身語言水平與文學素養等條件的限制,導致譯文水平參差不齊。而翻譯質量不高, 平庸的譯作充斥書市, 也是社會誤解文學翻譯, 也是翻譯藝術不被人認可的原因之一。
3 翻譯是科學還是藝術?
根據翻譯的內容不同,翻譯的方法頁不同。針對科技翻譯,或者專業詞匯密布的專業性翻譯,翻譯主要依靠的是詞匯的轉換,重要的是知識上的對等,而無需過多的考慮翻譯內容的情感因素,社會因素和文化背景。而針對文學翻譯則不同。文學翻譯與藝術有其共同點,都需要有創造性。但兩者又不完全相同,藝術創作沒有范本,完全是藝術家本身的思想表達,情感宣泄。而文學翻譯,既需要譯者的再加工、再創作,又需要尊重原文作者的本身所想要表達的觀點。嚴復先生在《天演論》中提出的“譯事三難:信、達、雅。” ,首先也是強調“信”字,翻譯必須忠實原文。而譯者本身并不只是文字的搬運工,而是需要準確的傳達原文作者的思想,并結合文章受眾的文化習慣、閱讀習慣、知識背景等元素。完全按照科學理論一板一眼翻譯,針對文學翻譯顯然并不適合。
張經浩教授在《譯論》一書中指出: “翻譯不是科學, 是技術或者藝術”,“翻譯是科學的說法不能成立, 而且翻譯既是一門技術或藝術又是一門科學的說法也不能成立。其實, 世界上根本就不存在既是技術或藝術又是科學的混合體”。還提到“正因為翻譯不是遵從某些法規的機械性語言轉換, 而是需要創造力的語言再現藝術, 人們原有的機器翻譯設想才始終未能取得成功”。但根據翻譯標準多元互補論,我們會得到與上述說法大相徑庭的結論:翻譯既是科學也是藝術。 說得更具體一點,在一些場合,翻譯主要是科學;在另一些場合,翻譯主要是藝術。針對科學性強的翻譯,在科學理論指導下的機器翻譯可以勝任,但針對文化色彩濃厚的翻譯,則需要譯員的翻譯技巧與藝術再加工。當然,這種技巧與藝術加工也是在科學的基礎上進行的。現如今,譯員翻譯已不同于幾十年前,科技的介入,科學的指導,譯員們有了許多的輔助工具與手段,都在幫助他們降低翻譯難度,提高翻譯效率,增加翻譯的準確度。AI人工智能在一些領域的應用,也緩解了人工翻譯的不足。在經濟快速發展的今天,世界就像一個地球村,各國之間的交往異常頻繁,不同語言之間的交流需求呈火箭式增長,很明顯,人工翻譯根本無法滿足這樣的需求。在這種情況下,人工翻譯就是遠水救不了近火,人工智能或者軟件翻譯,雖然并不一定準確,但卻可以解燃眉之急。
4 結語
關于翻譯到底是科學,技術,還是藝術的爭論可謂曠日持久,有人更加堅定與自己的觀點,如勞隴;有人改變了自己的觀點,如奈達和譚載喜;更有人從哲學的角度調和了這對矛盾,即翻譯既是科學也是藝術,相輔相成,辯證統一,如辜正坤;還有人認為這樣的爭論實際上并無意義,如朱純深。
我認為這是一個雞生蛋蛋生雞的問題,我們不必急于尋求一個令所有人都滿意的結果。在翻譯的實踐與翻譯學的逐漸建立的過程中,這個問題會迎刃而解,或者漸漸失去討論的意義。縱觀學術界深層的思維定勢和研究取向,我們往往會發現存在一種現象,那就是對微觀事件可以任其含糊,對宏觀的名分確立則耿耿于懷,名不正則言不順。其實我們更應該重視的是微觀的翻譯事件,當務之急不是討論翻譯到底是什么,而是如何發展切合自身特點,與國際接軌、被國際認可和接受的翻譯理論去指導實踐。
(作者單位:天津商業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