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延鵬
20世紀初期日俄戰爭結束,日本帝國主義取得了此次戰爭的最后勝利。日本的一系列侵略行為激起大批朝鮮愛國人士及民眾的強烈憎恨,社會矛盾不斷升級。1909年日方重要代表人物伊藤博文,就并吞朝鮮一事與俄國官員在哈爾濱舉行會談時,朝鮮愛國人士安重根對其進行刺殺。
1 日俄戰爭
日俄戰爭是東北亞地區近代歷史上的重要歷史事件,這也同樣是日本帝國主義列強和俄羅斯帝國之間的一場戰爭,是為了爭相掠奪中國半島遼東和朝鮮半島的實際控制權,并在中國東北領土發動的帝國主義列強爭霸戰爭。
1.1 日俄戰爭爆發的原因
甲午戰爭后,日本長期奉行以侵略中國并吞朝鮮為目的的“大陸政策”。起初日本的目標是控制朝鮮半島,使朝鮮成為日本帝國的衛星國,但事實的情況是,日本并沒有在甲午戰后立即兼并朝鮮。相反,允許朝鮮建立一個相對獨立的國家,即是“大韓帝國”。大韓帝國成立后,宮廷內部分化成親日、親俄兩派,而親俄派的勢頭逐步顯現勝出態勢,朝鮮國內不斷展現出現排日情緒。明治維新以后,日本帝國主義采取的政治以及外交政策、日本帝國主義政界精英、軍事精英以及媒體輿論都表現出明顯好戰的傾向。沙皇俄國開始推行的遠東地區政策也存在弊端,在政治上從統治者到大臣都表現出很明顯的缺乏遠見和一致性策略的缺陷。正是源于此種認識,從而也能夠透過現象更加完善了對日本參展原因的借鑒,更有利于全面了解戰爭爆發的原因和對戰爭的未完成的理解。正是由于各方面原因的交織和利益權利的沖突,日俄戰爭幾乎一觸即發。
1.2 日俄戰爭結果及影響
1904年2月8日,日俄戰爭爆發列強在中國的土地上肆意妄為的進行戰爭,并讓當時與此事態緊密相關的國家,也就是中國和朝鮮保持中立態度,這給中國地區和朝鮮半島人民造成了嚴重的災難。日本戰勝俄國,戰后簽訂的條約,其主要的內容有:沙皇俄國承認日本在朝鮮享有包括政治、軍事和經濟上方面的“利益”,同時也同意不妨礙或干擾日本對朝鮮的任何舉措;沙皇俄國將旅順口、大連灣及其周邊領海轉移至日本政府;庫頁島南部和俄羅斯南部到遼東半島和附近所有島嶼的租借權將永遠轉讓給日本;俄羅斯將從長春(寬城)轉移到旅順口鐵路和所有分支機構,并將所有附屬權利、財產和煤礦轉讓給日本政府等等。
2 日俄戰爭后日朝關系
日俄戰爭后,日本通過《乙巳條約》使朝鮮淪為其保護國,剝奪了朝鮮的外交權,日本根據該條約設置統監府以控制朝鮮,變成日本事實上的殖民地。然而,由于大多數朝鮮人民的強烈反對,以及《乙巳條約》的簽訂引起了一系列的抗議活動,如義軍的運動等。李氏朝鮮高宗曾試圖游說世界強國,但其結果卻是被逼迫退位。1907年,日方伊藤博文和李完用簽署了《丁未七條約》,決定解散朝鮮軍隊,實施逐步兼并的計劃。但軍隊的仇恨情緒高漲,導致逐步兼并計劃敗露。反抗的朝鮮士兵們在漢城與日本軍展開激烈戰爭,但是后期也被其擊敗。然而朝鮮人民并不心甘情愿忍受日本的統治,任由日本擺布。至此之后,反日運動不斷高漲。
3 日俄戰爭與伊藤博文被刺的內在聯系
日俄戰爭后,日本帝國主義與朝鮮的矛盾不斷升級,而日方在朝鮮的最為有力代表便是日本帝國的政治家伊藤博文。伊藤博文是近是在幕后制訂重大戰略方針的決策者,而且也是曾兩次作為日本政府重要的和談代表,作為首任總監更是被認定為是侵占朝鮮的元兇和始作俑者。1907年7月19日,伊藤博文為推行殖民政策迫使李氏朝鮮高宗退位,在朝鮮實行殖民統治。面對一系列喪權辱國的殖民措施,朝鮮人民不斷地發起反抗,反對日本帝國主義對朝鮮進行殖民統治。伊藤博文采用殘忍的手段對起義人民進行血腥鎮壓。正是源于此,引發了朝鮮愛過人士安重根的憎惡。1909年10月,伊藤博文前往中國哈爾濱與俄羅斯官員舉行會談。十月二十六日清晨,日方代表伊藤博文抵達哈爾濱火車站,也正值此時集大權于一身的伊藤博文被朝鮮愛國志士安重根當場擊斃。
時值中日甲午戰爭之后日本就希望能夠控制朝鮮半島,因為當時的日本從地理分布以及政治角度來說,朝鮮半島是處于沙皇俄國和日本帝國之間的戰略緩沖之地。正是因為這一系列的矛盾升級才導致朝鮮愛國志士安重根刺殺伊藤博文。對于愛國志士安重根的評價應采用歷史唯物主義的辯證史觀,安重根在民族國家的危亡之際英勇無畏,鼓舞了殖民地人民站起來反抗,其正義的行為應當受到全世界人民的尊重和敬佩。但與此同時,也應注意的是愛國理應采取更為理性的方式。
4 結語
伊藤博文是日本在朝鮮進行侵略統治的主要代表人物,同時也是侵占朝鮮,并且推行殖民政策并且實施的最為主要人物。朝鮮人民對于伊藤博文所采取的極端行為,正是源于日本帝國主義的侵略政策,對朝鮮的侵略行為使廣大人民的憤恨不斷升級。所以,伊藤博文遇刺的事件,正是朝鮮人民對于日本帝國主義所推行的侵略政策的強烈不滿,同時也是積極反抗斗爭的集中表現。此事件,也體現出廣大人民和愛國仁人志士,對于非正義的殖民統治的英勇反抗的無畏勇氣和可敬精神。但是在唯物史觀的指導下,應辯證地看待歷史事件,理性分析形成更為全面的準確認識。
(作者單位:延邊大學人文社會科學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