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曉煒
作為新興校園媒體,高校微信公眾平臺具有不同于其他校園媒體的顯著特征,它不僅是高校的新聞宣傳媒介和生活服務平臺,還為高校育人提供了新的渠道,具有宣傳示范、輿論引導和互動交流等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并為展開實踐研究提供了基礎平臺。
1 微信公眾平臺的重要意義
互聯網的飛快發展,信息技術的出現拉近了人與人之間的距離,人們之間的交流和交往方式也發生了變化,并且深刻影響著人們生產生活的各個方面和各個領域,帶領人們真正的進入了信息時代。特別是進入“自媒體時代”后,微信公眾平臺迅速崛起,并在社會生活中迅速普及,各大高校也推出本校官方微信平臺,以校園為基點,向學生用戶傳遞校園新聞動態、宣傳校園人物活動、傳播校園特色文化,逐漸成為校園新興主流媒體。高校微信公眾平臺兼具有傳統媒體和新媒體的雙重特質,既是校園大事的重要報道者,也是校園輿論的重要引導者,還是校園服務的重要提供者。因此,高校微信公眾平臺成為自媒體時代高校育人工作的重要載體。
2 高校微信公眾平臺與思政教育
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見》指出,高等學校要充分發揮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陣地、主課堂、主渠道作用;要把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擺在學校各項工作的首位,貫穿于教育教學的全過程。這為我們指明了進一步加強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方向,即著力構建三全育人的工作體系,發揮高校教育、管理和服務系統的全部力量,把思想政治工作真正做到實處,做到學生心靈深處,促進大學生和諧發展。
高校微信公眾平臺具有虛擬性、便捷性、互動性的顯著特征并且具有QQ、微博等媒體平臺所沒有的應用優勢和功能,學生接收信息的渠道發生了變化,信息也更加富于個性化。這對思想政治教育來說,既是機遇,也是挑戰。挖掘微信公眾平臺的思想政治教育潛力,幫助學生更好的應對微信公共教育和多元化的文化需求,從而為培養社會主義合格建設者和可靠接班人,實現兩個百年奮斗目標和更好的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提供支持,這也成為高校思政工作者所面臨的一個重大課題。
3 高校微信公眾平臺思政教育的實踐路徑
3.1豐富形式,發揮新媒體的作用
高校微信公眾平臺可以發揮新媒體的作用,進而引導大學生對自己進行思想教育。微信公眾平臺可以編輯圖片、文字、視頻、小程序等,與傳統媒體相比,在形式上更多元化,可以更好的吸引眼球。各大高校微信公眾平臺如要在眾多的微信公眾平臺中脫穎而出,需要在形式上更加貼近時代,貼近學生的生活,用大學生喜歡的、好接受的形式制作版面和內容,真正做到與學生心連心。如恰逢紀念長征勝利時,微信上推出的用十分鐘講解長征的短片,用學生喜歡的動漫形象,生動簡潔地介紹了長征的整個過程,短短十分鐘就將長征的起因、重要戰役及意義講完,學生在觀看的過程中,不自覺的就接受了紅色教育。雖然只有短短十分鐘,卻需要多個專業技術來支撐,這就要求各大高校微信公眾平臺需要有專業的各種技術隊伍組成。
3.2加強內容建設,傳播正能量
在良莠混雜、泥沙俱下的網絡信息環境中,大學生容易喪失獨立選擇和價值判斷的能力,陷入信仰缺失、精神迷茫的狀態中。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任務正是讓大學生能夠在紛繁復雜的信息海洋中明辨是非,確立正確的立場觀點,形成正確的思想價值觀。高校微信公眾平臺要發揮思政育人的重要作用,必須要始終要堅持“內容為王”,唱響主旋律,傳播正能量,堅持傳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傳播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最新成果,用科學理論武裝青年大學生。這就要求在高校微信公眾平臺建設的過程中,必須有專業的思政教師進行指導,把握主方向。同時,在內容設計中,不斷加強信息的選擇、再加工和創作,緊跟時事,加強線上線下互動,設置討論環節等,在內容上引導學生,并引領校園文化。
3.3為傳道授業解惑提供平臺
信息時代的今天,推進思想政治教育與多媒體信息技術的結合成為必然趨勢。高校微信公眾平臺在傳播信息的同時,還可以對接第一課堂教育活動,為傳道授業解惑提供高效便捷的平臺。高校微信公眾平臺可以改變傳統以教師為中心的教育教學理念,尊重學生在教育教學中的主體地位,構建以學生為中心的教育教學新模式,將教育目標和教育內容更好的銜接起來,更加充分地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將師生之間的互動交流、問題引導、理論講授、實物展示等等融為一體,更好的幫助學生理解問題和解決問題,具有極強的教育教學優勢。特別是思想政治理論課,作為對大學生開展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的主渠道,身上肩負著培養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的神圣使命,通過微視頻、微課、議題討論等形式,可以充分發揮微信公眾平臺的思政育人作用。
4 結束語
社會不斷進步,時代不斷向前發展,高校思政教育必須緊跟時代步伐和學生特點,不斷提升和推進高校思政教育模式,總結、優化、完善、提升高校微信公眾平臺建設,做到常態堅持,主動作為、善于作為,運用好微信公眾平臺等網絡新媒體,打贏育人的堅定戰,為學生成長成才助力。
(作者單位:陜西中醫藥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