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洪霜
首先對研學旅行與歷史學科核心素養的關系進行簡要分析,在此基礎上詳細探討了研學旅行對初中生歷史學科核心素養各方面的培養,以及組織研學旅行需要注意的問題。
我國自古就有通過旅行、游歷來增長見聞、提高智識的學習傳統。研學旅行是指學生以班級為單位,以相關課程為目標,在教師帶領下,進行有組織、有計劃、有主題的校外參觀體驗活動。近年來,我國各中小學展開了關于研學旅行的研究和實踐,并取得了一定成果。
1 研學旅行與歷史學科核心素養
唯物史觀、時空觀念、史料實證、歷史解釋、家國情懷,是歷史學科核心素養的五個方面,涉及解讀和看待歷史的態度、方法、目的等多個層次。歷史學科具有存在形式過去性、認知結構多樣性等特點,對于歷史的學習,并非簡單記住過去的某些人物、事件,而是需要從歷史發展過程中,發現并總結出其中蘊含的智慧和規律,學會以整體、發展、聯系的眼光和思維來認識、思考問題。歷史也并非是史料記載中的抽象內容,大量的歷史遺跡、文物,在一定程度上對歷史的研究和理解起到了補充作用。因此,通過研學旅行,使學生在感知歷史遺存的過程中,感受歷史,思考歷史,對于培養和提升他們的歷史學科核心素養,具有積極意義。
2 研學旅行對初中生歷史學科核心素養的培養
2.1 研學旅行對初中生唯物史觀和時空觀念的培養
通過研學旅行,使初中生接觸真實或近似真實的歷史物件、地點,這種具體、形象、真實的方式,有利于培養初中生的唯物史觀和時空觀念。
例如,在講授“甲骨文和商周青銅器”時,筆者帶領學生到云南省博物館進行研學旅行,參觀博物館二層的“文明之光——青銅時代的云南”展區。筆者一邊為學生講述其中具有代表性的展品,如滇王編鐘、萬家壩太陽紋銅鼓、四蹲蛙銅鼓等,一邊為學生分析當時我國其他地區的發展狀況,不僅讓學生了解到兩千多年前,我們腳下這片土地上發生的故事,也讓學生學會從更為宏大的社會、歷史背景下去看待當時的云南和中國,鍛煉學生結合時空背景看待、思考歷史的態度和能力。另外,筆者還引導學生仔細觀察不同歷史時期的青銅器,通過觀察,學生發現春秋時期的青銅器構造比較簡單,沒有太多裝飾,而到了西漢時期,青銅器造型已經變得十分精美,不僅有細微流暢地線條勾勒,而且很多裝飾有立體化的動物形象,或描繪人們生產生活場面的繪畫。借此引導學生分析產生這些變化的原因,從而使他們的唯物史觀得到一定鍛煉。
2.2 研學旅行對初中生史料實證和歷史解釋能力的培養
通過研學旅行,讓學生接觸各種形式的歷史遺存,讓學生體會到歷史研究需要通過文字、實物等多種方式對歷史事件進行佐證,實現對歷史客觀、理性的審視,培養其史料實證和歷史解釋能力。
例如,2018年9月18日,云南省博物館開始舉辦為期將近四個月的“碧血千秋——滇軍60軍出滇抗戰紀念特展”,恰逢我校八年級歷史課講授“中華民族的抗日戰爭”這部分內容。歷史教師帶領學生參觀此次特展,讓學生通過觀賞滇軍60軍當初用過的衣物、武器,以及相關的報道、照片、視頻等資料,與教材中記載的內容、相關文字資料,相互佐證和解釋,從而培養學生的史料實證能力和歷史解釋能力。
2.3 研學旅行對初中生家國情懷的培養
家國情懷,即在歷史思考和學習中,認識到自己所肩負的社會責任,實現人文追求,跳出“就事論事”的歷史學習,通過歷史學習進而實現對國家、人民等現實問題的關注和思考。通過研學旅行,讓學生接觸歷史淘瀝中遺存下來的事物,從中體會民族的智慧,品味人民抵抗外侮追求獨立自由的艱辛,感念和諧生活來之不易,并樹立為祖國強盛、人民幸福做貢獻的志向,實現對學生家國情懷的培養。例如,上文中提到的帶領學生參觀云南博物館舉辦的特展,不僅讓學生直觀了解云南人民為祖國解放做出的貢獻,也讓學生看到全國人民同心協力、浴血奮戰的悲壯歷史,使他們產生熱愛祖國、維護和平的情感與信念。
3 組織研學旅行需注意的問題
第一,做好準備工作。研學旅行實施之前需要做好充分的準備工作,例如,與研學目標單位做好接洽工作;針對研學旅行的內容,事先為學生講解相關歷史知識,使學生帶著一定的目的或問題去研學旅行;事先策劃好交通、食宿等問題,特別注意保證學生的人身安全。
第二,做好總結工作。研學旅行結束后,教師要及時組織學生對學習的過程做出總結和思考,引導學生結合歷史學科的內容,利用正確的歷史研究方法和思路,對相關問題進行分析和解答,真正實現研學旅行對學生知識、能力等各方面的培養。
總之,初中歷史教師應該針對教學內容,策劃具體可行的研學旅行方案,為學生創造更多“走出去”的機會,更好地實現對學生歷史學科核心素養的培養。
(作者單位:云南大學附屬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