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豐浩
小學生是祖國的花朵,是國家的希望。我們培養的21世紀的接班人,要適應瞬息萬變的現代社會,個人素養應該更全面更豐富。強健的體魄,廣博的知識是生存基礎。受挫能力和適應環境的能力顯得更為重要。社會競爭越來越激烈,家長“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心境越來越迫切,家庭、學校、社會等無形中給學生添加了諸多壓力,使得學生產生了一系列不健康的心理問題。那么,作為一名一線教師,如何引導小學生,使其擁有健康的心理,幸福快樂的成人、成才呢?
1 以身作則,為人師表
孔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 “身教重于言教”。 小學生的模仿能力強。因此,作為教師,內心應該充滿陽光,愛工作、愛生活、愛學習、講原則,遵法規,充滿愛心,知識淵博,積極上進,在點點滴滴中影響學生。要求學生必須按時上課,教師應準時上課,準時進入教室;要求學生手臉干凈,校服紅領巾整潔,教師就應精神飽滿,衣著得體整齊;要求學生愛護環境,不忘“彎腰”行動,教師就應不抽煙,不亂扔垃圾,發現垃圾,馬上撿起;要求學生站姿坐姿端正,教師就應站如松,坐如鐘;要求學生上課精神集中,認真聽講,教師就應做到課堂教學生動有趣,富有吸引力……這樣才能達到“潤物細無聲”的教育效果。
2 平等民主,和諧相處
“愛人者,人恒愛之,敬人者,民恒敬之。”融洽、和諧、民主、平等、友好的師生關系,才能使學生放下警惕與敬畏,將老師當做知心人吐露心聲。教師真正了解學生的內心世界,才能做到胸有成竹,對癥下藥。微笑、贊揚、寬容、欣賞,是構建實現和諧氛圍的基本要素。在課余生活中,老師對學生應該多關心,多理解,詢問他們的生活,傾聽他們的心聲,和他們一起做游戲,和他們一起看書,努力用這種無微不至的愛去贏得他們的信任,縮短師生間的情感距離,使學生敢親近老師,想親近老師。課堂上,老師要轉變角色,以合作者的身份,用親切的語言、信任的眼神、恰當的鼓勵,消除學生的“畏懼”心理,保護學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在這種和諧、安全、民主的氛圍中進行心理健康教育就水到渠成了。
3 關心愛護,耐心開導
愛心,給人以溫暖,給人以力量。我們的教育應該是充滿愛的教育。作為教師,如媽媽般給學生以關心與呵護,必定會與學生的心靈觸碰出心的融通,增強學生自信心與上進心,消除其戒心。研究表明,指責批評越多,越容易使學生產生戒心、害怕、抵觸等情緒。這些不良情緒只有老師的耐心與愛心才能融化。解除學生心理上的這些障礙,老師的話才能如雷貫耳,使學生永記心中。學生在日常生活和學習中產生的經驗問題、方法問題、心理問題等,要因人而宜。一般在精神上、情感上的問題,較多的是屬于心理健康的問題。教師選擇朋友式的談心,分析梳理,耐心引導,幫助學生建立目標,養成正確的學習方法,學會與人交流合作,完善人格。如果學生問題反復出現,教師一定要做到沉著、冷靜,切不可嚴厲斥責,要抓住他們錯誤思想的苗頭,曉之以情,動之以理,寬嚴相濟,抓好時機鼓勵,促使他們不斷向好的方向轉化。
4 貼近生活,以趣導之
心理健康教育的內容來源于現實生活。因此,心理健康課的內容應該選擇貼近學生實際、與學生系系相關的、學生最感興趣的話題,真正發揮心理健康課的教育引導作用。在課堂教學中,教師應該講究上課藝術,善于激發學生學習主動性,師生產生共鳴,學生思維活躍,課堂氣氛熱烈,學習效果良好。心理健康課要以學生活動為主,如角色扮演、情境劇、辯論賽、你我面對面交談、紙片留言等,讓學生在豐富多彩的活動中體驗感悟,產生共鳴,有感而發,達到心理健康課的教育目的。
5 建檔追蹤、全面挖掘
教育是一項常做常新的工作。小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更是任重而道遠。依據心理學方法,為學生建立心理健康檔案,非常必要。心理健康檔案收集資料,分類,梳理,可以掌握學生個性特征、監測學生心理發展變化情況,為進行更深的心理教育提供依據,做到早發現,早預防,早疏導。學生心理健康檔案內容涉及性格、智力、學習方法和能力、生活習慣和能力、社會適應能力以及家庭情況、師生關系、同學關系等。堅持平等性、保密性、教育性、科學性、發展性是建立心理健康檔案一定要遵循的原則。教師通過學生心理健康檔案,了解個體差異,制定計劃,才能減少盲目性,有針對性地進行教育引導,提高效率。可謂“飛動毫端,水到渠成”。
教育方法要因人而異,因時而異,因地而異,在心理健康教育上也是“教無定法”的。新時期的教師要培養新型的優秀學生,必須要有教育的機智,根據學生實際,講究教育藝術,正如泰戈爾所說:“不是捶的打擊,而是水的載歌載舞使鵝卵石臻于完善”。
本文為2016年度武威市“十三五”教育科學規劃課題研究成果,課題名稱《師生關系中小學生積極心理研究》,課題立項號:WW[2016]GH119。
(作者單位:甘肅省民勤縣西關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