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紀菲
隨著人民的生活水平不斷提高,理財教育常被社會、學校、家庭所忽視,因此,如何引導農村小學生培養正確的理財觀念,培養小學生的理財能力已成為當前亟待解決的問題。本文針對農村小學生的理財現狀,從各個層面分析了理財教育缺失的原因,并提出了幾點建議。
1 理財教育的涵義
美國學者安德森首次提出“理財教育”這一概念,他指出理財教育要與實際相結合,并制定完善的理財計劃。因此,筆者認為理財教育的內涵,就是要根據不同年齡階段的學生的認知特點,有針對性的進行系統化的理財教育,培養小學生的理財意識,形成較強的理財能力。
2 理財教育的必要性
2.1 在小學教育階段實施理財教育的必要性
目前,我國在農村小學的理財教育匱乏,從縱向上看,在小學至高中教育階段,僅簡單的涉及了經濟內容,沒有深入性的探索,并沒有開設理財教育課程。從橫向上看,我國理財教育起步晚,比其他國家落后一步??梢?,提升農村小學生理財知識與能力,這已成為教育工作的重要方面。
2.2 在農村地區開展理財教育的意義
目前,我國區域發展不協調,教育問題尤為突出。首先,在農村地區,無論在教育資源還是物質條件上都遠不如城市學校,理財教育知識的指導也成為一項空白。其次,在農村家庭中,許多家長對于理財教育尚存偏見。因此,讓處于偏遠的農村的小學生學會理財知識,提高理財能力,才能不斷縮小我國城鄉、區域間的經濟差距。
3 農村小學生理財存在的問題及成因分析
3.1 農村小學生理財存在的問題
3.1.1 小學生理財具有主觀隨意性
在農村地區,父母總認為給孩子錢,就能解決孩子在生活中一切問題,俗話說“有錢好辦事”更是很多父母教育孩子的信條。在農村家庭中,外出務工的父母常給孩子留下大筆生活費,但孩子并不清楚錢的實際購買力,花錢具有很大的主觀隨意性。
3.1.2 小學生理財具有依賴性
小學階段是兒童發展的重要階段,由于大多數學生父母外出,這些學生一般都由祖輩撫育,父母則由于心疼孩子就在物質無限滿足他們,并且小學生無經濟行為能力,錢財更是無償獲得,其責任感較差,理財觀念不成熟。在家里,他們要依賴父母,入學后,他們更將對父母的依賴轉為對教師的依賴,而完全喪失進取精神。
3.2 農村小學生理財教育缺失的成因分析
3.2.1 社會層面分析
社會中仍有部分人遵循著傳統理財觀念,沒有意識到理財教育已成為現代教育的關鍵。其次,在古代社會,“君子喻于義,小人喻于利” 的思想觀念仍然根深蒂固,文人騷客視金錢如糞土;在現代社會,扭曲的金錢觀迅速蔓延,一句“寧愿坐在寶馬車里哭,也不愿坐在自行車上笑”已成為流行語,對小學生的認知造成了許多不良影響。
3.2.2 學校層面分析
目前,大部分地區的小學生理財教育沒有納入到正規的教育系統中,理財教育存在著缺口。這在農村地區尤為明顯,在小學階段許多學校并沒有單獨開設理財課程;在高中階段也只是簡單的了解貨幣政策,對理財教育的重視遠遠不夠,影響了學生的全面發展。其次,我國的教育部門也沒有與理財教育相關的政策性文件;教師無法將理教師對于理財方面的教育不夠重視等等。
3.3 家庭層面分析
首先,許多家庭認為給孩子談“錢”總是太早,孩子的理財活動基本由家長代辦,許多父母認為,等孩子長大再教育也不遲。殊不知,非理性消費就是由于父母缺乏正確引導造成的。其次,家庭的重心都在孩子身上,他們總是信奉:再苦不能苦了孩子。不能苦了孩子的唯一出路就是無限制的滿足孩子。可想而知,如果這種理財教育思想繼續發展下去,將會導致青少年非理性理財,形成各種重大問題。
4 農村小學生進行理財教育的基本對策
4.1 加強基礎教育階段有關理財知識的學科滲透
學科滲透是在實行理財教育的基本途徑,因此,無論是分科課程還是綜合課程,是必修課程還是選修課程,都要滲透理財教育。比如:在理財課中,可以用虛擬貨幣的形式進行購買商品,如用支付寶支付、微信支付等;在數學課中,要使學生學會運用數學思維去解決問題,如在“元、角、分”一課的內容后可以設計一節“我是小小銀行家”的理財教育實踐活動課。
4.2 鼓勵理財教育與小學生的班級實踐相結合
開展符合小學生年齡特點的理財教育活動是十分有必要的。組織與班級實踐相配合的理財活動,一方面可以培養優秀的班集體,另一方面還可以提高學生的理財實踐能力。比如,我們可以成立獻愛心小組,通過愛心集資的方式使學生學會精打細算;成立班費管理小組,使每一筆班費都落到實處。這些活動的開展都會有益于小學生掌握基本的理財知識與基本的理財技能。
4.3 借鑒國外理財教育經驗,探索適合小學生的家庭理財教育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對孩子理財觀念的形成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在美國,從孩子很小的時候就學會將不需要的東西拿出來拍賣;在英國,人們將理性消費的觀念傳授給了下一代。這些經驗表明,開展青少年理財教育,父母首先要提高自身的綜合素質,抓住孩子學習的關鍵期,進行潛移默化的觀念教育。
(作者單位:聊城大學教育科學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