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瑞紅
信息化社會的到來,為教育注入了新鮮血液,帶來了新技術、新環境、新的師生關系和學習方式。這一系列的變化,要求教師必須具備新的教學理念、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近年來,新鄉市紅旗區洪門鎮中心學校所轄的7所小學、2所中學的信息化建設水平均有了較大提升。如何提高鄉村中小學教師信息化能力,助力教學質量的提升?洪門鎮中心學校總結出以下幾點經驗。
一、轉變思想觀念
加大信息化宣傳和培訓力度是首要工作。我們先是通過培訓轉變領導層觀念,然后對全體教師進行培訓,使廣大鄉村教師對信息化教學基本理論有所了解,掌握基本方法。接著是信息化教學手段在教學實踐中的應用,讓廣大教師在實踐中感知先進的教育教學理念和技術的優勢。此后,觀念轉變了,操作也要跟上,我們積極開展各項信息化教學技能培訓活動,提升教師信息技能和素養,助力教學質量的提升。
二、注意培訓層次
我們應根據教師信息技術應用情況、應用能力水平和教師需求,以及培訓者能力的現實狀況,設計合適的培訓內容。
信息技術操作水平的培訓,主要包括對多媒體資源的收集、處理、加工、制作等方面的培訓,培養目標在于普及教師的基本信息技術應用能力,學會簡單的資源搜索、課件制作。
信息化教學設計的培訓,以教學案例為線索,將教學設計思想貫穿到教學實踐中,培養教師的信息化教學設計能力。引進案例學習法,為教師創造真實的教學情境,鼓勵教師把信息技術融入到學科教學中。引導教師觀摩和分析信息化教學設計優秀案例,使其積極反思自己的教學過程,并努力作出改進,以更快提高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創新設計及應用能力。
同時,還應引導教師創新信息化教學的課堂結構,利用多媒體充分調動學生的“眼、耳、口、鼻、手”多重感官,創設良好的課堂學習情境,引導學生發散思維。此外,教師應通過問題啟發、探究發現等手段加強師生互動,充分發揮學生參與課堂學習的能動性,將信息化教學滲透到學科教學的各個環節中,真正實現觀念、教學方式的轉變和信息素養的提升。
例如,在寓言故事、童話故事、經典篇章的教學中,朗讀指導時可以引進視頻材料,讓學生配音,然后再播放原音。這樣學生在比較的同時不知不覺就進行了學習,提高了課堂效率。又如,在數學課上,線段圖的延展、幾何圖形的切割轉化等,可借助白板技術,從繪畫、涂改、變形轉化,到羽化、退隱、涂色等,都便于操作,又將原本抽象的過程,進行了具象化,讓學生直觀地感受到這節課所要學習的內容。
三、關注個體差異
關注不同學科教師的培訓差異性。每個學科都有各自的特點,對于不同的學科,需要教師使用的信息化教學手段也有所不同,如數學教師就傾向于幾何畫板的培訓,而對語文教師來說,更多的要學習文字編輯、音頻和視頻的加工利用等。不同的學科,信息化教學手段應用于教學的方法也不可能相同,所以在培訓時要分科培訓。
關注不同年齡教師的差異性。根據教師信息技術應用能力水平所處階段分層定位培訓目標。年輕教師對信息化知識了解較多,學習能力較強,對培訓要求較高,希望能夠學習一些網絡操作的高級知識。例如,操作系統優化與管理、基于網絡的自主與協作學習、教學設計的方法和解決學科整合中存在的實際問題等。年紀較大的教師自身信息化知識儲備不足,接受新知識比較慢,需要學習一些信息技術常識。例如,常用軟件的使用、多媒體教學設備使用、多媒體素材處理、網絡資源獲取途徑等,為今后的學科整合教學奠定基礎。
四、實現資源共享
就地域分布來看,城區學校信息化教學環境較為完善,教師信息化教學能力較強,因此,我們組織洪門鎮50歲以下所有教師到城區的“聯盟學校”跟崗學習三天,觀摩城鎮教師信息化課堂教學實況,對比自身不足,深入思考方式方法。
信息化教學培訓不是以知識或操作技能為核心,而應在更新觀念的基礎之上,以信息化教學設計能力培養為重點,以案例教學為培訓策略,以技術與教學的整合為中心,把培訓的重點放在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的教學設計和教學實踐上,讓教師真正能夠根據自己的學科需求設計教學內容。然而,對于不斷發展的信息技術,教師基本都有學習的愿望,但使用信息技術備課時間較長,增加了教師的備課負擔。為此,中心學校組織建立了典型案例資源庫,共享給大家,以減輕教師的工作量。
教育部《教育信息化2.0行動計劃》提出,我們應從提升學生信息技術應用能力向提升信息技術素養轉變,從應用融合發展向創新融合發展轉變。毋庸置疑,教師信息化教學能力對于推進教育信息化、促進教育改革和實施國家課程標準有著重要作用,從應用到創新,我們還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
(責 編 帕 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