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俊美
教育家馬卡連柯說過,愛是教育的基礎,沒有愛就沒有教育。教師對學生的愛是一種高尚的、無私的、純潔的愛,這種愛應受到世人的尊敬。但師愛不是一句口號,師愛體現在教師日常教學過程的每個細節中,“方向不對,努力白費”,方式不對,也會讓師愛蒙塵。
一、愛學生,教師要了解學生
一次頒獎經歷讓我明白了一個道理:不了解學生,師愛就是盲目的。記得在那次班會上,我宣布要對成績優異的同學進行表彰并頒發獎品(這些獎品都是我自費買的),獎品有字典、筆記本、資料等,放在講臺上的袋子里,由學生自己抽取。獲獎的同學神情十分激動,其他同學眼中流露出滿滿的羨慕。但是,當一名領獎的學生把獎品從袋子里抽出來時,他欣喜的神情頓時消失,小臉上寫滿了失望——原來他抽到了一本教輔資料。我從他表情的變化中讀懂了他的內心:他是喜歡閱讀的,但他不喜歡那些機械的強化訓練題!由此我領悟到,愛學生就要先了解學生,關注他們的興趣所在,洞察他們身上具備的潛質,熟知他們的稟性。了解學生,教育才能有的放矢,收到良好效果。
二、愛學生,教師要保持成長
第一,作為教師要關注最前沿的學科教學動態,把握教改的方向。幾十年來,我們的教育目標不斷調整,由“雙基”到“三維目標”,又由“三維目標”到“核心素養”。若不能準確把握教育目標,教師的愛就把學生引向了錯誤的發展軌道。第二,教師要閱讀教育學和心理學書籍,并用這些理論來指導日常教學。如果教師了解學生的生理特點和學習的本質,就不會用大量重復性的作業,把他們長時間困在室內。正如蘇霍姆林斯基所言,過重的作業負擔摧殘少年,使他的健康終生遭受不良影響,會損壞他的美,使脊柱彎曲、胸廓狹窄、眼睛近視。第三,教師要不斷升級自己的教學技術。在科技發展日新月異的今天,先進的教學技術與課程教學正在走向融合,能夠與時俱進的教師才會受到學生的愛戴。
三、愛學生,教師要寬嚴相濟
適當的懲戒是維持教育教學秩序、保證教育教學活動正常開展的重要手段。法國著名社會學家涂爾干在《道德教育》一書中深刻地指出:“為紀律賦予權威的,并不是懲罰;而防止紀律喪失權威的,卻是懲罰。如果允許違規行為不受懲罰,那么紀律的權威就會為違規行為所侵蝕。”在教育教學過程中,讓犯錯的學生受到懲罰,這是培養學生規則意識的重要途徑。比如,學生考試作弊,教師若對此熟視無睹就是不負責任。但數九寒天,讓沒有完成作業的學生站在室外打哆嗦,也違背教師的職業道德。教師一定要牢記:好的教育,必然是寬嚴相濟、獎懲分明的;好的老師,必然是管教同步、嚴慈同體的。
愛,要有理性,有智慧。為了愛,教師要去了解、研究學生,不只著眼于學生目前的得失和苦樂,更著眼于學生未來的發展和前途。為了愛,教師要不斷修煉自己,提升愛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