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霞
對每一個剛升入初中的學生來說,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至關重要。筆者任初中班主任近十年,有一些感悟,在此與大家分享。
沒有規矩,不成方圓。但班規該怎么立?筆者認為,首先,應充分發揮學生參與班級管理的積極性。每當新接一個班時,我都會先給出一個粗略的班級管理提綱,用一周左右的時間讓學生充分討論各項具體的管理、獎懲措施,最后形成制度。值得一提的是,很多時候,學生往往比教師還要嚴格。這時,我會引導學生明白:一旦討論達成一致,班規定下來了,就必須遵守。這不僅是他們制定的制度,更是他們對新班級、對老師的承諾,也是他們對自己的要求和承諾。當學生的自主性被調動起來后,他們會樂于遵守自己制定的制度,同時感受到尊重和責任,如此也減少了師生沖突。
經過三屆學生的摸索,我所帶班級制定了這樣的交作業制度:每天早上比學校規定時間提前5分鐘到校收取所有學科作業,5分鐘內各科作業及檢查情況必須報到組長處,由學習委員主持統計好各科情況。若前一天5分鐘收不齊,第二天必須提前10分鐘到校收作業。若有人未寫,就主動在教室后面座位上補完。若作業未帶,需由家長帶來;若下午放學前還未交,提交班委會集體處理。一周作業全齊就加個人和所在小組的量化分,出現漏交就相應扣本人量化分。一周總結一次量化分,得負分的學生需說明理由,得分前五名介紹經驗。一個月作業有三次未按時完成的,提交班委會和教師討論處理。連續兩個月有此現象,取消期末評優資格。
其次,應充分發揮班干部的作用。各種制度很細,但要想起到作用,就必須始終如一地堅持下去。說著容易,做起來難。在這期間,我們經歷了起初小組長包庇或不負責任、課代表不主動、學習委員統計粗疏、老師在不在場學生表現兩個樣等問題。針對這些問題,在執行過程中,教師就必須不斷地培養和加強班干部的責任意識和合作意識,盡量做到統計準確,獎懲分明。這是一個需要耐性和定力的過程,初期班主任需細致觀察,及時發現、及時解決問題。只有把工作做細了,制度才會發揮作用。我一直堅持這樣一種理念:我們制定的每一條制度不可能達到百分百的滿意,但只要確信這個方法能使一部分學生從中受益,養成良好習慣,就算成功了。至于其他不和諧因素,再想辦法來解決。
最后,教師要有責任心和愛心,不放棄任何一個學生。其實細想起來,屢次完不成作業的學生往往不是主觀上不想完成或無視紀律、老師,而是能力或習慣問題,比如畏難情緒重、自身有惰性、做事丟三落四等。針對這類學生,教師應盡可能給他們一些指導和自由,多鼓勵和期待,用愛心和寬容讓他們明白底線和原則,讓班級的每一個人看到他們的每一點努力和進步。
總之,要讓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不僅需要學生主動參與班規的制定,班干部認真負責,還需要我們用愛去構筑師生共同的心靈家園,讓制度和愛同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