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云霞
作為語文教師,我們都清楚地認識到大量閱讀對于寫作的重要意義。加入“語文主題學習”實驗后,我對于如何借助“語文主題學習”叢書的閱讀提高學生寫作水平,做了一些探索和嘗試。下面我結合教材五年級下冊第一單元和對應的“語文主題學習”叢書談幾點做法。
一、借助閱讀體驗,積累寫作素材
學生之所以不愛寫作,最根本的原因在于缺乏寫作素材。寫作素材除了來源于生活,還來源于閱讀,現在的學生生活相對單調,而閱讀提供了無限廣闊的天地。這一單元的課文從不同的角度描寫了神奇的西部,而“語文主題學習”叢書是配合教材的單元主題安排的,可以讓學生在大量閱讀中豐富、深化個人的認識和體會。
在《草原》這篇課文中,情景交融的表達方法是學習的重點和難點。學習之后,我帶領學生閱讀叢書中的《草原即景(節選)》,畫出文中運用比喻的句子,細細品味,體會這種寫法的妙處;閱讀《大西北散章》《一樣雪山別樣美》,討論哪些描寫給自己留下深刻印象,把文中優美的語句背誦下來,看誰積累的多。通過這樣的拓展閱讀活動,學生能夠背誦許多描寫不同景致的精彩段落。
我又讓學生運用情景交融的寫法,寫我們當地的一處景物。以前學生描寫景物時,我一直強調要展開想象,用上優美的修辭,可是他們的腦海中還沒有積累多少優美詞句,只能是干巴巴的敘述。這次,學生的細節描寫就生動了許多。實踐證明,積累越多,語言越豐富,寫作就越自然流暢。
二、借助組文閱讀,訓練寫作方法
教材范文大多出自名家名篇,其中的寫作方法是值得學生借鑒與學習的。比如《白楊》這一課,體會借物喻人的寫作特點是教學難點,但僅憑這一篇課文來感悟事物的某些特點與人的某些品質之間的相通、相似之處,學生是不會有深刻體驗的。叢書中有以“西部精神”為主題的一組文章,包括《白楊禮贊》《藏地牦牛》《草原石人》《葵花之最》四篇,都是借物喻人的寫法。我帶領學生學習完《白楊》一課后,又專門拿出一節閱讀課,通過群文閱讀的方式引導學生討論交流,明確每篇文章是借什么物喻什么人,所喻的精神通過怎樣的故事傳達出來,這樣就為學生的寫作做好了鋪墊。
又如上文中提到的學習情景交融的寫法,除了讓學生背誦積累語言,我還引導學生利用組文閱讀來感悟寫作方法:《大西北散章》運用小標題方式,描寫不同的景物;《一樣雪山別樣美》運用先概括后具體的方法,描寫雪山不同方面的美;《探訪烏孫古道》則按游覽的順序,描寫了沿途所見所感。通過組文閱讀,學生學習了不同的寫作方法,可以根據自己的實際選擇合適的方法來謀篇布局。
叢書中還設置了以“民俗風情”為主題的一組文章,旨在讓學生感受不同民族的文化。閱讀這組課文后,我讓學生仿照選文,寫一寫自己家鄉的民俗風情。學生有的按照《賽馬三月街》的寫法,寫自己是怎樣過中秋、元宵、清明等節日的,在事情的敘述中講述民俗;有的按照《羊皮扇鼓》的寫法,用細致入微的描寫表現扭秧歌、打花棍、跑旱船等民俗活動;有的按照《遂寧糖人》的寫法,寫家鄉春節的傳說、風俗等;還有的按照《纖手搓來玉色勻的酥馓》中連續動作的描寫方法,寫自己端午節怎樣包粽子。在閱讀與寫作中,學生深刻地領悟到,同一主題的文章可以有不同的寫法。
三、結合組文閱讀,醞釀寫作情感
真正優秀的習作,是學生情感積累的產物。寫作如果只是依靠技巧,即便堆滿華麗的詞藻,也只是一堆蒼白的文字符號。群文讀寫結合教學可以提升學生的閱讀效率,深化其情感體驗。
所以,針對學生的寫作訓練,教師應該盡可能多地去拓展同類的文章,為學生積累寫作素材。比如教材中第一單元的習作內容是給遠方的小朋友寫一封信,彼此建立聯系,開展“手拉手”活動,而單元的四篇課文從不同角度描寫了西部的昨天和今天。與教材第一單元配套的叢書里,選編的文章包括“西部風光”“西部地理”“歷史文化”“民俗風情”“西部精神”五個部分,學生通過閱讀,會對我國西部有更全面的了解。這時,我提出讓學生和西部的小朋友通過書信開展“手拉手”活動,學生自然能將情感融入寫作中。
閱讀與寫作,猶如語文的雙翼,相輔相成。我們應樹立閱讀指向寫作、寫作鞏固閱讀的教學理念,讓學生借助大量閱讀感悟文本、積累素材,從而不斷提高寫作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