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麗玲
多媒體技術使課堂教學由靜態到動態,由無聲到有聲,變抽象為形象,不僅把學生的聽覺、視覺等一起調動起來,而且節省時間,提高了課堂效率。在多年的語文教學中,多媒體成為我不可或缺的助手。
多媒體教學的生動直觀,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利用多媒體技術,在學生的感知階段創設情境,提供與所學課文和詞語有關的聲音、圖像,將抽象的文字敘述與逼真的情境結合起來,使學生身臨其境,能激起學生學習的興趣。在教學《濟南的冬天》時,我通過圖形、圖像、影像、聲音等多種信息的運用,生成了生動的畫面、具體可感的形象、美麗多姿的小山,使學生在一個充滿生機與活力的時空中領悟自然和社會,感知人間山水的美好。在《春》的教學中,我制作的課件,分別對應課文中的春草、春花、春風、春雨、迎春,重復播放多次,學生一邊欣賞畫面,一邊聆聽課件中的范讀,在看、聽、讀中逐步領略春天的美好。
那么在教學中怎樣培養學生思考領悟的能力?如分析《皇帝的新裝》這篇文章的皇帝、騙子、大臣、小孩各自的性格特征時,我先讓學生用自己的話概括出來后,再利用多媒體把我的答案展示出來,讓學生對照、修改,非常便捷實用,教學效果很好。
利用多媒體手段,將與課文主題關系最為密切的人、景物或事件,呈現于學生面前,可以收到事半功倍之效。比如《賣炭翁》一課,我制成四幅幻燈片:白發蒼蒼的老翁滿面灰塵地在燒炭,十指黑黑,衣著單薄;雪后寒風中,賣炭翁傴僂著身子蹲在牛車旁賣炭;兩個宮使騎在馬上,驅趕著炭車走向皇宮;賣炭翁傷心無奈地將不能御寒充饑的一點破絹系在牛頭,瘦弱的老牛瞪著眼呆呆地走著。上課時先讓學生看投影說故事,講出四幅圖所表現的中心意思,然后進入課文朗讀、賞析教學過程,教學重難點自然容易故克了。
多媒體技術,使語言閱讀實現了從文本閱讀到超文本閱讀的發展。例如,我在講《中國石拱橋》一課時,利用多媒體技術,將與石拱橋有關的圖片、歷史,與橋有關的音樂、音頻,以及課本中重點的字、詞、句整合到課件中,從課件中教師和學生既可以領略到祖國山河的壯麗,又可以領略到我國勞動人民的勤勞勇敢,便于深刻理解課文的思想。這樣既拓展了學生的知識面,開闊了學生的視野,又使學生在學習中接受了愛國主義教育。
運用多媒體,設置問題情境,布下“疑陣”,可使學生產生探索的心理,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提高學生的創造能力。在教學《水調歌頭》一文中,我引導學生在多媒體創設的情境中自己發現問題:詞中哪些是實景?哪些是虛景?哪些地方用到聯想和想象?這首詞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在課堂教學中利用多媒體提供的大量具體形象材料,能幫助學生深入理解教學內容,明確問題是什么,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和步驟。
(責 編 行 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