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愛霞
養成良好的預習習慣既是促進語文學習,又是提高學習效率的重要手段。古人講“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也正是這個意思。為提高課堂效率,教師可以從以下三個途徑去培養學生的預習習慣。
一、明確預習要求,提高學習效率
根據各類課文的不同要求,預習的重點也各不相同。實踐證明,預習要求越是明確具體、切實可行,學生的預習效果就越好。
摘錄記誦。對一些名篇佳作,教師在布置預習任務時,可以要求學生做些語言積累,讓學生找出課文中最喜歡的語句抄在詞語積累本上,也可以讓學生根據修辭種類的不同,分類抄寫其認為寫得最好的句子。此外,課文后面常有一些經典資料補充,里面有很多知識值得學生積累,因此摘錄記誦極為必要。
疏通文字。古文預習在教學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與課堂教學效果密切相關。教師要讓學生自行圈定重點字詞,及時查閱。這樣既可以掌握重點字詞的多種用法,又可以使學生通過預習基本讀懂課文,甚至將課文大致翻譯出來。此外,還可以提高學生的課外閱讀能力,對重點字詞做好一詞多義的積累。
呈現亮點。選入教材的文章有很多精彩之處,或立意高遠,或構思奇妙,或描寫細膩,或見解獨到,或抒情真摯,或語言精美。預習中,教師應要求學生發現文章之美,并有自己的認識和體會。
再現背景。很多文質兼美的選文如詩如畫,預習時可讓學生想象再現課文的內容,古詩很多是可以配畫的,畫和詩可互相補充,學生對詩句的理解,都可以通過預習,用畫面表現出來,便于記誦和理解。
二、培養預習習慣,激發學習興趣
拿到一篇新課文,首先要通讀課文,在預習中遵循“書讀三遍”的原則:第一遍要逐字逐句讀,認真使用工具書,弄清語言文字,圈出重要詞句;第二遍有重點地讀,圈出重點、難點,弄清段落層次、章節大意;第三遍對重點章句細細領會、反復思考,弄懂全文的中心思想和寫作特點,弄懂要求解決的問題。學生通過預習,可以培養認真讀書、看注解、思考問題的習慣。
其次,做預習筆記,使預習習慣常規化。教師上課時,常有“題解”一項,學生在預習課文時,也不妨做些課題分析。分析角度,可以是文體特點,也可以是語法結構等。當然,在訓練過程中,可以依據文體特色、學生層次特點做出調整,并隨時肯定學生在實踐中迸出的智慧火花。
三、恰當約束懲戒,培養自主能力
制度的約束和獎懲激勵對培養學生良好的預習習慣是比較有效的手段。對于學生在學習中所表現出的良好的語文學習習慣,教師應給予充分的肯定,使學生感受到養成好習慣的喜悅。比如,語文測試中安排一定比例的以預習筆記為主的開卷分,使學生切實感受到養成良好預習習慣的好處,進而轉變成自覺學習行為。
總之,無論采用哪種方法指導預習,都是為課堂教學做準備,其目的是逐步培養學生“自己去探索、自己去辨析、自己去歷練”的習慣和能力。
(責 編 行 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