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杰
在新課程理念的指導下,小學語文教學必須體現寓德于教,因為德為素質之基、人之根本。對學生進行思想道德教育,是教育最基礎的也是最永恒的話題。蘇霍姆林斯基說過:“一種教育現象,孩子在其中越少感覺到教育意圖,它的教育效果就越大。”德育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應當是不留痕跡地滲透,潤物無聲。那么,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如何進行德育滲透呢?
語文教材中的德育內容分散而又豐富,因此德育內容的滲透應當貫穿于語文教學過程的始終,落實到每一個環節。
一、在備課中滲透德育
在備課階段,教師要依據教材內容,結合學生特點進行德育,使學生從小就懂得做人的道理,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在蘇教版五年級上冊《高爾基和他的兒子》一課中,我設計了讓學生反復朗讀感悟的教學環節,讓他們理解“‘給永遠比‘拿愉快”,明白高爾基為什么教育兒子要有愛心、勇于奉獻。這樣不但使學生受到父愛子、子愛父的熏陶,而且讓學生懂得“贈人玫瑰,手有余香”,從而樂于奉獻,使德育與語文教學有機融合。
二、在課堂教學中滲透德育
課文中有一些核心的語句,蘊含著豐富的思想內容,極具德育價值。揭示這些語句的內涵,既有利于學生對課文內容的理解,又有利于學生接受品德教育,達到學文悟道的目的。例如教學蘇教版三年級上冊的《花瓣飄香》一課時,我抓住文中樸實的語言,讓學生有感情地朗讀,從中感悟小女孩愛花又孝順,學習她為別人著想、體貼媽媽,爭做有愛心、懂事、孝順父母的好孩子。在教學蘇教版四年級上冊《誠實與信任》一課時,我讓學生通過朗讀品味故事內涵,體會人與人之間還有比金錢更重要的東西,教育學生做誠實守信、具有良好品德的人。
三、在課外活動中滲透德育
教師不僅要在課堂上滲透德育,還要把德育延伸到各種課外活動中。如每星期一的升旗、班會等集體活動,都可以培養學生的自豪感、集體榮譽感。只要我們處處留心,學生隨時都能受到教育。
“學高為師,身正為范。”教師是學生生命中的重要他人,在學生的成長中起著重要作用。在語文教學中,教師的人格感召力是任何教科書和道德說教都不能代替的一種教育力量。作為語文教師,我們不僅要提高業務能力,更要提高自身的修養,塑造良師形象,力求通過身教對學生進行道德教育,從而使語文教學在學生的身心成長過程中起到積極的導向作用,把學生培養成適應新時代要求的、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人才。
(責 編 曉 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