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紅利
音樂是用聲音來表達思想情感的藝術,被稱為“無國界的語言”。筆者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注意引入音樂因素,用音樂來烘托氣氛、激發興趣、深化領悟,收到了良好效果。
一、借助音樂導入文本
“兒童是用形象、色彩、聲音來思維的。”上新課時,小學生往往對文本表達的意蘊比較陌生,如果插入與文本內容相符的音樂,就可以很快將學生帶入文本描述的情境中,引發思想上的共鳴。
如在學習《再見了,親人》一文時,為了讓學生更好地把握文本的感情基調,我補充了背景資料:1950年10月,為響應“抗美援朝、保家衛國”的號召,一批批的志愿軍戰士高唱著《中國人民志愿軍軍歌》,奔赴朝鮮戰場,與朝鮮人民并肩作戰,抗擊美國侵略者,用生命和鮮血凝成了中朝人民的偉大友誼;接著播放《中國人民志愿軍軍歌》視頻:“雄赳赳、氣昂昂,跨過鴨綠江……”歌聲響起,學生精神振奮,新課自然導入:“1958年3月15日,最后一批志愿軍勝利返回祖國的那一刻,千萬朝鮮人民眼含熱淚前來送行,志愿軍戰士們也揮淚告別。同學們,讓我們一起來感受這依依惜別之情吧!”
二、借助音樂讀懂文本
1.音樂為橋,突破重點
人教版六年級上冊《月光曲》的教學重點是,讓學生了解并簡要概括貝多芬創作《月光曲》的經過,體會音樂的魅力所在。《月光曲》是一首優美的鋼琴曲,它所蘊含的內容豐富而深刻。文本講述的是發生在音樂家貝多芬和一對窮兄妹之間的感人故事。如果沒有《月光曲》音樂的介入,就很難達成課程目標。教師應在學生理解語言文字的基礎上,抓住契機,播放優美的《月光曲》,讓學生閉目欣賞,用心感受。
2.配樂誦讀,突破難點
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運用音樂手段時,教師可根據不同的學習內容,單獨播放音樂或者配樂誦讀。一般來說,配樂誦讀應選用舒緩的背景伴奏音樂,可以是教師范讀,也可以是學生朗讀,以文配樂,以樂烘文,文樂一體,彰顯效果。
人教版六年級上冊《伯牙絕弦》是篇文言文,只有短短的五句話,卻演繹了一個流傳千古的感人故事。借助古箏樂曲《高山流水》渲染氣氛,加之聲情并茂的配樂誦讀,能幫助學生更好地走進人物心靈,體會人物情感。“感悟知音深情”這一難點就會不攻自破。
中華文化,文樂同源。在語文教學中恰當地引進音樂,不僅是引人入“知”的過程,更是一個引人入“情”、引人入“美”的過程。不過,閱讀教學的重點是學生與文本的對話,常規性的聽說讀寫訓練應貫穿語文閱讀教學始終。音樂作為輔助元素,教師在運用時要把握好“度”,不管是選用的曲目還是運用的時間,都要注意恰到好處,以更好地發揮音樂本身的感染力和表現力,促進閱讀教學水平的提升。
(責 編 曉 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