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新峰 李丹
摘 要:國外大學已經開啟了利用多媒體技術進行線上教學和線下教學相結合的新時代,我國在學習國外的先進教學經驗基礎上根據當前思政課教學現狀,將“翻轉課堂”教學模式引入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在傳統教學理念、方式、方法等方面進行改革創新,利用新媒體技術實現信息資源的廣泛共享,不但提升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的實效性,而且對現代化人才培養模式進行科學合理的探索創新。從學生自主學習、教師輔助教學、教學改革創新三個維度審視和思考高校思政課實施翻轉課堂的獨特教學模式和教學價值,對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及思政課的教學改革與實踐具有重要意義。
關鍵詞:翻轉課堂;思政課;教學模式;審視
中圖分類號:G42 ? 文獻標志碼:A ? 文章編號:1002-2589(2019)09-0150-02
習近平總書記主持召開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座談會并發表重要講話指出“思想政治理論課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關鍵課程”,并強調辦好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就是要理直氣壯開好思政課,用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鑄魂育人。思想政治理論課是一門創新性很強的課程,涉及人文社會科學各個方面,并具有與時俱進的品格,這要求從事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者們應將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透、講清楚,認真做好思想政治理論課改革創新,力圖將思政課打造成為讓學生終身受益的“金課”。翻轉課堂就是一種利用現代信息技術的手段,改革傳統課堂教學方法的全新嘗試。通過對傳統教學的改革創新,有助于老師利用新媒體手段,講好中國故事、講清馬克思主義信仰,使學生聽懂、學會。
一、以學生為本位的自主學習意愿得到充分體現
教書育人根本任務在于實現學生的個體發展,學生的個體發展體現在學生業務水平的提升和個人品行的塑造兩個方面。翻轉課堂的教學模式重視學生自主能力的發揮,充分考慮學生在學習活動中的個體差異,著力提升學生自我管理,自愿學習的積極主動性,充分體現教學中注重學生個體培養的教育價值。第一,學生根據自身特質進行自主學習。翻轉課堂以注重學生個體發展為培養宗旨,試圖通過信息技術改變傳統課堂中灌輸式教學模式,使學生由知識的被動接受者轉變為學習的自主者,自主選擇學習時間、學習內容,實現從要我學習到我要學習的轉化,實現對學生的個性化創新培養,特別對于思政課教材中較難理解的知識點,學生可以在課前通過多種學習途徑自覺尋找答案,做好課前預習準備,有利于提升課程學習質量。此外,翻轉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將教學設計,教學視頻,教學課件上傳到網上,學生可以根據教師提供的教學資源進行細致的學習計劃,對不明白的地方通過線上自主學習和線下輔助教學的聯合,查缺補漏,增強對知識點的精準把握。例如,對思政課教材中涉列的社會熱點問題及國家的大政方針,通過反復研讀、反復觀看相關視頻資料等多種靈活的學習方式自主獲取知識。第二,學生對學習過程的有效參與。學生是“學”這一環節的主體,學生通過線上查找網絡學習資源,線下閱讀教材、開展課堂小組討論,概括總結該專題的主要內容和重點難點,圍繞該專題的重點難點查找疑難問題,使思政課課堂教學成為圍繞一個主體內容展開的知識探索活動。第三,翻轉課堂教學有利于學生進行自主學習調適。傳統的課堂教學一般都強調“齊步走”,要求學生同步學習以達到共同的標準和要求。在高校思政課翻轉課堂的教學模式中,一方面,學生可以根據自己對每一章節主題內容的掌握程度,自主地控制學習的進度,還可以根據自己對學習內容的掌握情況對學習過程進行自主調適;另一方面,在課程進行中,學生圍繞自己對問題的不同理解展開提問,對大家普遍關注的熱點問題展開研討,教師也可以有針對性地對不同學生提出的問題進行答疑。
二、教師履行“教書育人”職責的特色實踐
在將翻轉課堂教學引入高校思政課的發展進程中,我們逐漸認識到教師是保證翻轉課堂教學活動有效開展的重要決定因素。第一,教師要營造靈活的學習環境。學習模式的多元化是翻轉課堂的一個鮮明特點,教師可以根據教學內容設計不同的學習空間以適應教學單元的需要,包括群組學習、自主學習和測驗評估等。例如,以“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課程教學為例,教師可以針對設定的專題開展“‘改革新形勢下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之我見”主題研討會;“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發展進程”探究活動;“中國夢,我的夢”主題演講,在每個單元學習結束時還可以舉行“精讀好書一本,影響自己一生”和“精彩PPT課件制作活動”等等。第二,教師要因材施教定制教學內容。思政課教師需要在課前明確教學講授內容和學生自學內容。根據教學大綱的要求進行教學設計,采取多種教學方法,豐富的教學資源,幫助和引導學生掌握理解國家的大政方針,學習黨治國理政的主要精神,引導學生樹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正確的人生觀,幫助學生答疑解惑。第三,教師要夯實業務根基成為專業教育者。教師首先必須對教學內容熟悉掌握而且能夠觸類旁通地認識和解答相關價值認知問題。例如,教師將“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思想引進“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課堂,對“創業者李如成與他的品牌服裝雅戈爾”進行教學設計,一方面幫助學生生動理解市場資源配置的知識點,使學生通過案例能夠清晰理解如何配置資源的問題以及掌握市場資源配置的優點,另一方面通過對“創業精神”的詮釋和弘揚,啟發學生提升創業機遇和創業能力。其次還能夠合理科學地進行教學設計,使用教學軟件,安排教學時間。在師生、生生交流對話中,對于學生理解產生偏差的社會問題給以正面引導,幫助學生樹立自信,找尋正確的人生航向標,體現人文關懷。
三、高校思政課教學模式改革創新的新探索
高校思政課翻轉課堂根據“學習—探究—行動”的教學模式來安排和設計教學活動。第一,師生互助式,互動式教學。有利于學生對課程內容有更深刻的認識和理解。更為重要的是,在全部教學活動中不是原理和觀點的簡單灌輸,而是在師生的一系列相互銜接的教學互動和探究中得出的。第二,教師和學生角色進行新的建構。在傳統的教師中心模式中,教師作為“講臺上的圣人”,被視為可提供信息給學生的權威專家。翻轉課堂教學使以教師為中心變為以學生為中心,學生能夠自主地融入知識的學習過程并自覺地進行內化。在全部學習環節,學生的課前學習并不僅僅是視頻資料和網絡資料的觀看,還包括了相關資料的查閱和社會實踐等諸多形式的探索。第三,依據思政課程的教學特色和教學要求進行專業化設計。其一,對專題進行細化,即細致梳理“知識點”,分清條理,內容充實,不空泛,不籠統,以便于學生自主學習。例如,以“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概論”課程教學為例,可將專題細化為:專題一、馬克思主義的產生及其背景;專題二、唯物辯證法和科學方法;專題三、馬克思主義的實踐品格;專題四、唯物史觀:關于人民群眾歷史地位的哲學思考;專題五、資本和資本主義的內涵;專題六、經濟全球化和資本主義的命運;專題七、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歷史和現狀;專題八、新形勢下青年學生的社會理想和個人理想關系分析。其中學生自主探究的專題包括專題四、專題六、專題七、專題八。其二,內容能夠結合當前社會熱點問題和大學生實際問題,有針對性地設計實踐教學內容,能夠激發學生積極探索的熱情。總之,翻轉課堂作為一種教學模式應用于思政課教學中,是適應新時代高等教育教法改革創新的必然趨勢。一方面,它改變了我國思政課長期以來著力突破課堂教學低抬頭率,低認同率的弊端,以追求高質高效課堂為發展方向;另一方面,翻轉課堂契合了我國思想政治教育課程改革深化發展的內在要求,與我國傳統教學實踐方法具有內在統一性,并可嘗試突破性創新。
四、高校思政課實施翻轉課堂教學的優化路徑
今后的教學改革在高校思政課翻轉課堂有效實踐及經驗積累的基礎上,立足實際,去粗取精,以觀念意識為統領,以政策制度為保障,通過具體實踐途徑的有效創新,試圖提出一些科學合理的利于高校思政課翻轉課堂有效教學的策略,為提升高校思政課翻轉課堂教學價值認同提供借鑒。
(一)在思想觀念層面,要轉變教育觀念
教改之道,觀念為先。要使翻轉課堂教學成為廣大教師廣為接受的新模式,首先應以廣大教育工作者教育觀念的轉變為先導。在傳統教學師道尊嚴、親師信道觀念的影響下,廣大思政課教師必須清醒認識新時代黨和國家對青年一代提出的新要求,認識青年學生在新形勢下報效祖國面臨的現實困難,認識當前黨情、世情、國情的新變化給青年一代成長成才帶來的新挑戰。
(二)在頂層設計層面,要強化政策導向
高校思政課教學改革,除了教師的積極參與,學生的積極配合,還需要教育管理部門的相關政策、規劃作為實踐導向。2019年4月,教育部剛剛印發了《普通高等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隊伍培養規劃(2019-2023年)》的通知,規劃以深入貫徹落實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座談會精神,實施好“新時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創優行動”為依據,對今后培養高精尖的思政課教師隊伍提出具體規劃建議。對于翻轉課堂的教學目標改革要以此為依據,著力建設一支專職為主、專兼結合、素質優良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隊伍,全面推進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進教材進課堂進學生頭腦。
(三)在實踐行為層面,要加強實踐途徑的改革創新
首先,強化教師信息化教學能力培訓。思政課教師能夠時刻掌握學生的學習進度和學習水平,了解學生對知識點的掌握情況從而對癥下藥地開展教學設計,選擇適合不同教學內容的講授方式,并結合學生自主開展在線學習和網絡交互學習,從而提高教學能力和教學水平。因此,要強化教師信息化教學能力培訓。例如,為提高教學技能,組織教師進行思政課翻轉課堂理念和模式解析、視頻制作技術、課堂教學的教學設計等方面的培訓[1]。其次,優化翻轉教學平臺設計。隨著翻轉課堂的盛行,國內眾多公司開發研制了不同的翻轉學習平臺,如青果課堂、Utgreat、云游在線等等,高校思政課翻轉課堂應借鑒各學習平臺的優勢,根據思政課的教學價值訴求和教育教學特色自主研發翻轉學習平臺。
參考文獻:
[1]楊曉宏,黨建寧.翻轉課堂教學模式本土化策略研究——基于中美教育文化差異比較的視角[J].中國電化教育,2014(11):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