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薇
摘要:思政課是當前高校對大學生開展思想政治教育和德育教育的主要形式,對促進大學生的健康成長具有重要的意義。近年來,隨著高校對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和德育教育重視程度的提高,情感認同的重要程度開始凸顯,并在高校思政教育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為此,提出了大學生的情感認同在高校思政教育中的具體實施策略,旨在豐富大學生思政教育教學內容,使教學工作得到學生的情感認同,進而提高思政課教書與人的效果。
關鍵詞:大學生 思政教育 情感認同
中圖分類號:D26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5349(2019)15-0141-02
大學階段是學生思想和意識形態觀念形成的重要階段,大學期間學生完全處于相對獨立的生活狀態,與高中階段相比較,有更多的時間接觸到現實社會生活和虛擬的網絡社會,容易受到各種不健康思想和不良社會思潮的影響,進而影響到大學生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觀的形成,對大學生的健康成長產生嚴重影響。因此,以大學生的情感認同為基礎,開展積極的思政教育,具有重要意義。
一、情感認同在大學生思政教育中的重要作用
1.情感認同在大學生思政教育中具有選擇性作用
當代大學生具有一定的分析問題和理解問題的能力,對不同事物具有不同情感和內在參考標準。通常情況下,情感認同在人們的意識形態中發揮著十分重要的作用,如果某種事物能夠滿足人們的需求目的,情感就會發生積極的認同作用,反之,如果某種事物不能夠滿足人們的某種需求,就會產生不接受或排斥的情感認同,甚至是躲避和逃離。[1]高校思政教育課教學也是如此,在教學內容和教學方式上,應采取多種靈活的教學模式設計,使其更符合學生的情感認同,學生具有一定的選擇性,能夠選擇自己喜愛的學習內容和學習方法。高校的思政教育課只有讓學生產生興趣,才能調動學生主動學習的積極性,在情感認知方面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和學習主動性,提高思政教育課的教學效果。
2.情感認同在大學生思政教育中具有驅動性作用
人們日常的各項行為規范和實踐活動在很大程度上都受到情感認同的驅動和影響。隨著時代的發展,當代大學生越發顯現出主體性、獨立性、多樣性的特點,對當前社會經濟和信息技術的時代發展背景也更加適應。高校的思政教育課與其他學科的顯著不同是,思政教育課既要對大學生的思想情感開展具有針對性的教育,同時也要對大學生的日常行為規范和應遵循的準則進行積極的引導。[2]因此,高校的思政教育課必須得到學生的情感認同,既要滿足教學的總體目標和教育規劃,又要滿足學生的情感認知的需求,才能夠真正對學生的情感認知起到積極的驅動和促進作用。
3.情感認同在大學生思政教育中具有調節性作用
大學生情感認同的形成是一個長期而復雜的過程,而思政教育貫穿于大學學習生活的全過程,因此,通過思政教育,可以對大學生的情感認同起到調節作用。在大學思政課教學過程中,由于受教師的教學態度、教學水平和社會思潮的影響,思政教育很容易產生偏差或走彎路,或者在講授過程中存在誤區,進而對學生的情感認同產生錯誤的理解。在這種情況下,就必須通過情感認同的調節作用,在思政課教學中進行逐步調節,提高思政課教育教學效果,實現思政課教育教學的目的。在教學實踐中,情感認同在大學思政課教育教學中的調節作用,能夠促進大學生以積極主動的心態投入到學習之中,健康成長。
二、情感認同在大學生思政教育中的策略研究
1.選擇正確的情感點實施教學
高校思政課教學以理論為主,在教學過程中,如果采用傳統的教學方式方法按照教材教學進行理論灌輸,就會使課堂教學枯燥乏味,學生的學習興趣不高,也就無法調動起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和自覺性。因此,在思政課教學中,教師要想使課堂教學變得生動,激發起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就必須對教學內容的情感點進行選擇,將課堂教學融入學生的情感之中,與學生的情感世界有機融合。這就要求授課教師在教學內容的選擇上,注重兩個方面:
第一,思政課教學內容的情感點選擇應與時事政治教育相結合。人們的思想是在成長過程中逐步形成的,而大學時代學生的思想意識正處于活躍時期,他們非常關心國家大事,尤其是對時事新聞比較關心。因此,教師在思政課教學中要在講授理論知識的過程中,融入學生所關心的時政話題,先提出問題讓學生們討論,最后由教師進行綜合性分析和總結。學生們可以將教師的總結,與自己的觀點進行對比,以提高自己對時政新聞的分析判斷能力。
第二,思政課教學內容的情感點選擇應緊密貼近大學生的生活實際。當前大學生所關心的生活實際比較廣泛,親情、友情、愛情及學習、生活、就業以及環境保護和社會發展等問題都是大學生們日常所關心的,這些問題也會使大學生們產生好奇心理。教師在教學中,通過典型案例,有針對性地提出上述問題,與學生展開廣泛深入的討論,能夠活躍課堂氣氛,激發和調動學生們學習思政課的積極性。通過以典型案例為切入點進行分析,能夠較好地調動學生們學習思政課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提高教學效率。
2.教學方式方法與情感點緊密結合
正確的教學方式方法不僅能夠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增加課堂教學的趣味性,提升教學效率,同時也能夠促進學生正確的思想觀念的形成和發展。在高校思政課教學中,教學方式方法必須與教學內容的情感點緊密結合,能夠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因此在教學中,教師可以選擇諸如活動激勵法和情感感染法等靈活多樣的教學方法。通過教學內容和教學過程,對學生的情感認同進行引導,使學生將更多的情感投入到思政課學習之中。例如,在學習建設具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與深化改革開放的關系時,教師可以播放改革開放所取得的偉大成就方面的視頻,用情感感染的方式組織教學,使學生從中受到啟迪和教育。
3.教學過程中提高教師的感染力
教學活動是教師與學生之間相互交流和相互作用的過程。在思政課教學過程中,教師的主導作用與學生主體作用的發揮是相輔相成和不可分割的。教師與學生之間的關系構成了教學活動的最基本關系。良好的師生關系是情感認同在教學中的具體體現,能夠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積極性。教師在教學中要最大限度地發揮個人的感染力,用自己的人格魅力去感染學生,提高思政課的教學效率。教師的個人感染力主要包括豐富的理論知識與實踐技能、師德師風和道德修養、生動趣味的教學方式方法、與學生之間的溝通交流能力等。在思政課教學中,教師不僅要向學生傳授理論和實踐知識,更重要的是向學生傳達一種積極、樂觀、奮發向上的態度,言傳身教,用自己的實際行動去影響學生,促進學生的健康成長。
4.注重思政教育的實踐過程
實踐對于大學生情感認同思政教育具有重要意義。對于大學生思政教育課來說,基礎理論教學是非常重要的,是不可忽略的教學環節。由于抽象的理論教學難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因此,要注重實踐過程,將理論與實踐有機結合。在高校思政課教學過程中如何做到理論教學與實踐相結合,是當前高校思政課教學改革面臨的關鍵問題,也是高校思政課任課教師應該重點研究的課題。加強高校思政課教學實踐,提高學生的情感認同度,可以通過校內實踐和校外實踐兩部分完成。在校內,讓學生自主決定有關生活和學習的事宜;校外實踐主要是通過讓學生參與必要的社會實踐活動,培養學生的集體榮譽感和協作精神。同時,讓學生通過調查撰寫加強校園民主政治建設、加強民主參與、加強輿論監督等校園題材以及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和改革開放的偉大成就、社會主義民主法治與道德建設等主題的報告,開展主題宣講活動,加強學生對思政課的情感認同,引導學生形成堅定的政治認同意識。
三、結語
高校的思政教育既是學習和情感認同的過程,也是教師與學生之間情感相互交流的過程。情感認同在高校思政課中具有極其重要和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高校思政課教學要注重教學形式、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的改革,提高教學的趣味性,豐富教學內容和教學形式,使教學工作得到學生的情感認同,進而提高思政課教書與人的效率。
參考文獻:
[1]阮斕斕.情感認同在高校思政教育中的運用[J].科教導刊,2016(4):75-76.
[2]逯原.情感認同教育在思政課中的運用[J].教育教學論壇,2018(12):53-54.
責任編輯:張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