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寧
摘要:近幾年,無論是基礎教育還是職業教育,都在倡導以學生為中心的課堂教學,倡導學生自主性的探究性學習模式。自2009年人社部開始全面推進技工院校一體化課程教學改革以來,新的課程改革要求教師從單一的教材執行者變成課程資源的開發者。本文根據教材二次開發的涵義,結合人才培養新要求及教材使用現狀,分析教材二次開發的必要性,總結了多種途徑對現有教材進行二次開發,使其滿足一體化課改的新需求。
關鍵詞:一體化課改 專業教材 二次開發
在一體化課程改革的背景下,教材的“二次開發”應成為職業學校教科研工作的重要任務。
一、中職教育專業教材“二次開發”的必要性
傳統教材是按照教學大綱編寫的,有助于學生理解和掌握教學大綱要求的學習用書,它作為課程的載體,其科學性不容置疑。但是,傳統教材重理論,輕實踐;過于強調“知識本位”,忽略“技能本位”“素質本位”;教材內容不能緊跟新技術發展,并不適應職業教育的特點,難以滿足21世紀職業教育人才培養的需求。
進入21世紀以來,隨著我國科技經濟的迅猛發展,社會需要具有全面素質和綜合能力、能適應崗位變化要求、具有終身學習能力和創新能力的中高級技能型人才。因此,職業教育的人才培養模式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大力推行“工學一體化”的教學模式,除了突出學生專業能力的培養外,還著重強調方法能力和社會能力的培養。
傳統的學習過程注重知識的學科性和系統性,而一體化教學是通過根據企業實際工作情況提取的代表性工作任務來完成學習過程,以職業標準為依據來設計教學,從而在完成學習任務的過程中實現“專業能力”“方法能力”和“社會能力”培養和內化。教學的重點由“教師如何教”向“學生如何學”轉變,教學評價由單一的考試評價方式向主體多元的過程性評價轉變。基于這樣的教學改革,中等職業教育使用的傳統教材已經不能滿足要求,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必須進行二次開發。
1.傳統教材仍然采用“學科為中心”的知識體系,與工學結合一體化教學的要求不匹配
教材內容是以學科知識體系為框架和線索,缺乏崗位工作中所需要的技能和方法能力的指導。現代職業教育的目標是構建以就業為導向,培養符合企業需要的高技能人才,新教材需要以綜合職業能力培養為目標進行二次開發。
2.現用教材難以有效引導學生主動學習,與人才建設目標不匹配
現行教材以嚴謹的知識體系的形式呈現給學生,難以激發學生主動探究、主動學習的積極性,但是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適合學生通過對教材的學習找到最為準確的解釋。但是如此一來,教材淪為了教輔,淪為了工具書,難以發揮教材應“方便教師教、方便學生學”的基本作用。新教材應該以解決問題、完成任務為導向,實施一體化教學。這樣的模式更容易引起學生的好奇心,激發學生主動探究的心理。
3.現用教材以平面教材為主,立體化程度不夠,與學生自主學習的需求不匹配
以終身學習為導向的職業教育課程改革新理念,倡導在培養學生知識、技能、全面素質的過程中,使學生掌握科學有效的學習方法,學會學習。目前,在信息化技術快速發展的大環境下,有效地利用現代信息技術手段,通過AR、互聯網、多媒體等技術形成的移動終端多維立體可視化教材,使學生在紙質文本之外,獲得仿真、交互的數字課程資源支持,從而實現以封閉式的“教室、教師、教材”為主體的教學向以學生的個性化學習及師生的動態互動為主體的交互式教學的轉變,方便學生自主學習,將學生學習延伸到課堂外。
二、專業教材“二次開發”的涵義
教材,是學者、專家開發,能反映編制者的課程理念的符合教學大綱的教學用書,千篇一律的內容和整齊劃一的教育需求,難以滿足不同的教學情境。在實際教學工作中,各個學校的教學資源、教師的專業水平、學生的特點和就業崗位都有很大的差異。因此,在教學過程中,需要教師充分考慮當地的經濟文化水平,學校的教學資源,學生的個性、能力、興趣和需要,正確、靈活地處理教材。以教材為依托,依據課程標準對既定的教材內容進行適度增刪、調整和加工,基于教材又超越教材,合理選用和拓展教學材料。
專業教材“二次開發”,可以從三個向度展開:一是靈活地、個性化地、創造性地運用教材;二是選擇、整合和優化其他教學資源;三是自主地開發其他新的教材資源。這樣教學內容能夠更好地適應具體的教育教學情境和學生的學習需求,實現教材與學生學習需求的匹配和對接,提高教材對教育情境的適應性。
三、中職專業教材“二次開發”的途徑
教材二次開發不僅是對教學內容的隨意更改,而是基于課程標準和實際教育情境的“課程重構”,因此在對教材進行“二次開發”時,應以課程標準為依據,以部頒教材為依托,以典型工作任務為載體,以工作頁為補充,以現有教學設備為實例,參照相關的技術資料(維修手冊等)開展二次開發活動。在這樣的前提下,根據教學情境和學生學習需要對教材進行創造性再加工處理,最終才能實現課程內容與職業標準、生產過程對接,從而實現專業設置與產業需求對接的發展目標。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對專業教材進行“二次開發”。
1.結合崗位要求,制定課程標準
在一體化課改背景下,人才培養模式已經發生很大變化,學習任務主要來源于工作崗位的典型工作任務,并根據國家職業標準和企業用人要求共同制定評價標準,對學生職業素養和職業能力實施評價。因此,根據崗位要求和企業作業標準制定相應的課程標準是開展一體化教學的基礎,也是教師對專業教材進行“二次開發”的依據。
2.按照課程標準,重構教學內容
以汽車發動機構造與維修(中級工)為例,在一體化課程教學中,通過對7個代表性工作任務開展項目教學,組織學生分工合作,按照任務分析一一查閱資料一一設計方案一一課堂討論一一實施方案一一出廠檢驗的步驟完成教學。這7個典型工作任務分別對應著對發動機兩大機構五大系的基本認知及簡單維修,但是由于其任務的難易程度不同,為了適應學生的“最近發展區”,將冷卻系、燃油供給系調整到了前面學習,而將兩大機構的學習向后調整,把有助于系統認識發動機的發動機故障警告燈亮故障檢修任務放在了最后。
3.按照課程教學內容,校企共同開發工作過程導向項目任務
一體化教學,實質上就是“將理論與實踐內容一體化設置,講授與技能訓練一體化實施,教室、實驗室和實習工廠車間一體化配置,專業知識、操作技能與職業要求一體化訓練的教學模式”。一體化教材是一體化教學的重要資源,而教材一體化是指理論教材與實習教材構成一體。由于一體化課程改革與行業企業的需求緊密相關,各職業院校在工作任務的設置上自然也會不同,且校內師資、實訓設備、學生情況也不盡相同,別人的一體化教材很難“拿來就用”。因此,為了更有效地開展一體化教學,研究出本校的一體化課程特色,發揮學校教師專業教學能力和企業技術人員專業實踐能力的優勢,應采取校企共同開發一體化校本教材的方式,固化教材“二次開發”成果。
4.運用信息化手段,開發與項目任務配套教學資源
在目前信息化技術日臻成熟的前提下,每個學生都有了一個信息化終端,這就為教師合理創造信息化教學環境提供了幫助。學校根據崗位能力要求和專業發展需要建設資源庫、題庫、網絡課及信息化平臺,教師可在信息化平臺上開展課前任務布置、發布學習資料、學習資源;在平臺上對學生完成任務或測試的結果進行收集和分析,準確把握學生對學習內容的掌握情況;在平臺上進行實時的信息收集過程數據,完成過程評價。學生可以通過移動終端隨時查閱資料,學習過程中可以利用的數字資源如動畫、視頻、仿真軟件、微課等資源放到平臺中,使學生課內課外隨時能夠獲得仿真、交互的數字課程資源支持,使學生的自主學習變得更加便利和容易,同時也將課堂延伸到了課堂外,增加了教學時間,提升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學生可以通過平臺完成自評、互評等環節。
當然,在進行“二次開發”的過程中,為避免教師隨意、隨便處理教材,學校各職能部門應制定一個宏觀框架以約束教師教學行為,隨機隨時隨人開展課堂評價、評估,引導大家沿著正確教育教改方向前進,發現教師中的各種優秀做法,及時總結并在全校推廣。
專業教材的二次加工再處理工作對教師是一種挑戰、對學校是一種風險、對教育教學改革是一種嘗試,亟須各參與者的個體創新,更需學校的寬容和戰略眼光。只有更多的教師確立以綜合職業能力培養為核心的職業教育觀,在教學中積極開展行動導向教學,使職業教育始終滿足崗位對技能人才的需要,實現技能人才綜合職業能力與企業需求迅速對接,方能完成職業教育的使命。